APP下载

短视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危”与“机”

2021-12-02荆伟伟米丽艳

教书育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荆伟伟 米丽艳

(1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2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权威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逐年发布的《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量级爆发式增长,2018 年末达到5.01 亿,2019 年6 月达到6.48亿,青年作为中坚力量占比接近七成,学生则是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完成教育手段和渠道的建设与创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美好道德品质、坚定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层力量,是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一、短视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危”

“危”之表现一:短视频娱乐化、碎片化特质导致青年亚文化根植与发展。泛娱乐化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识。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为了攫取流量红利大多具有喜剧性特征,希图以充斥着戏剧属性的片段展露日常生活浅层的幽默感,成为缓解大众现实生活压力与焦虑的“止痛药”“减压阀”和“调节器”。这种趣味性和可玩性并置的浅层次娱乐化狂欢,不可避免地导致短视频道德中心离散、道德权威消解和道德界限模糊,继而促使崇高退场短视频内容走向庸俗甚至低俗,弱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国历史文化也缺失敬畏之心,无法传递更深层次的价值,进而造成道德崩坏和行为失范。短视频的娱乐化、碎片化特质为青年亚文化根植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土壤,致使尚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深度沉迷,并被其中掺杂的消极负面价值观念所影响,尤其是“私人订制”的算法推荐造成的时间上急速流动、空间上零碎切割的信息茧房效应强化叠加了错误理解和认知,从而使青年学生拣择失当变得视野狭窄、孤立而封闭,接受“不同声音”,尤其是正统趣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的渠道持续窄化,最终导致青年学生始终处于亚文化氛围中,造成主体迷失、缺乏担当意识、价值取向偏差扭曲、价值观脱轨和信仰信念缺失。

“危”之表现二:短视频图像化、感官化特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短视频的图像化和感官化特质是紧密勾连的。图像化是人类形象思维的升级,其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感觉化,将长久以来深陷于理性牢笼中的感性释放出来,使人类在深具熟悉感和归属感的情境中得以细细体味感性之美。青年学生就会形成对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的过分依赖以至于“无图不欢”,不自觉地陷入“幻想的、自我实现的和快乐的影像世界”[1],“观看”也就成为存粹的感官享受,进而导致青年学生不再注重图像内部的逻辑关联和表达的深层价值,用头脑来理性地看待事物和把握世界的能力受阻且会持续弱化,同时也无法获取青年学生最应具有的咀嚼文字的思想之趣。重感官刺激、轻逻辑表达的短视频图像化、感官化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字和语言为主的表达方式以及以逻辑思维培育为主的教育目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短视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机”

“机”之表现一:短视频作为新的教育手段和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增长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放而不是闭锁的。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将一切具有时代特质的要素吸纳进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短视频及其平台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可以既作为教育手段又作为教育渠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创造。作为手段的移动短视频,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仅改变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字、图片和语言为主要特征的静态表达方式,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上的升维与进阶,而且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刻板的话语体系,使其在与短视频标志性网络话语的充分融合中获得新的含义,能够真正做到严肃与活泼的统一。

“机”之表现二:短视频的叙事性和社交化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突破点。叙事性和社交化是短视频的核心特质,也是短视频得以流行的关键和灵魂。目前,受众较广、使用率较高的抖音、快手、秒拍、梨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经常通过人格化的叙事方式讲“情”叙“事”,以交代情节和展示真实事件为主,即以故事的发展脉络、事件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为特征,强调过程,关注交流与互动,寻求价值分享与社会认同,实现叙事者声音的传递及其“想法”与“活法”的展示,完成叙事者与他者及整个世界的有效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人是叙事性的动物”[2],而社交是人类叙事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旨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短视频的叙事性与社交化趋势融入自身的具体实践中来,尊重并不断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青年学生天然的叙事熟悉感和归属感中,将核心事件以个性且生活化的“讲故事”方式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视频的叙事性和社交化趋势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突破点。

三、短视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优化路径

主动进场:增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版图。青年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高校主动入驻青年学生活跃的短视频平台,既能够激浊扬清,为受众输出健康向上的优质内容,优化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开疆拓土,增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版图,推动高校以智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促进更深层次价值的传递和引导。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进场。组建技术水平和媒介素养较高的专兼职结合的短视频制作和宣传队伍,在青年学生集中的短视频平台注册高校官方账号,针对不同短视频平台的特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服务方向,抢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其次,跟随。关注、研究不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内容,尤其是共青团中央及其他行政行政机关的短视频账号,分享并转发涉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短视频,将其中有益且为大众“追捧”的爆款吸纳到自身的短视频制作中来,在“跟随”中形成自身短视频严肃与活泼相融合的基调,以平民化视角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原创。深植网络文化时代,研判、遵守不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短视频网络表达革命,聚焦于制作融日常情境和线上体验于一身、思想性和观赏性内在统一的“原创”短视频,以贴近青年学生生活的优质“爆款”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提升,最终激发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融于日常:建构符合青年审美兴趣与内容偏好的教育镜像。作为平台的短视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线上平台入驻,作为手段的短视频则需要高校将短视频思维融于线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对待短视频的“批判”与“融合”并举。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批判短视频平台的不良内容。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吸引受众注意,通常会在娱乐的基调下对所述事件进行随意的编排、变形的呈现和夸张的表达,传递消极负面甚至明显错误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上述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展开明确批判,提醒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养成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做不良信息、谣言以及错误观念的扩音器。其次,将短视频技术融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媒介技术更迭呈现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高校完成为时代培养新人的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顺应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做到社交化媒介与视觉化传播的有机统一。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建构贴合时代发展特质、符合青年审美兴趣与内容偏好的教育镜像,以互联网思维组织教育素材,以短视频话语充实教育话语体系,通过短视频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实现青年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整体延展,从而使主流思想价值观念传递既“赶时髦”“接地气”,又扎根灵魂、入脑入心。

链式叙事:培养串“珠”成链的“链式”叙事思维与能力。当网络信息呈现日趋“微”化、碎片化学习成为大众接受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把碎片化战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耕的重要抓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性碎片化改造,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主题拆解成众多短小精悍、微言大义、丰富有趣又内在紧密“联系”的碎片信息。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进教育过程的叙事化,将上述系统拆解过的碎片信息用平民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讲述要做到静态叙事、动态叙事与生活叙事的有机融合,促使看似琐碎无章的生活片段因形成较强逻辑的生动“故事”而重获生命力。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知“危”见“机”,努力消除短视频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将短视频视作自身发展及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平台和手段,通过短视频将主流价值观念变化成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亲切感十足的具体生活故事,经由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多感官立体浸润体验完成对青年学生的性格养成、德行塑造和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