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教师主体作用研究
2021-12-02邬书良吴梦颀
邬书良, 吴梦颀, 时 国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 江西开放大学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思路不够广阔、方法不够新颖、目标不够精准等诸多问题[1-3],这使得课程思政在发挥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上缺乏应有的力度[4, 5]。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建设好课程思政,必须激活其主体作用[6]。例如地矿类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在专业方面的科研工作经历,使得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属性,为地矿类专业探索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理工科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除了理工科专业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外,同时也有许多共性问题。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路径,从而朝着课程思政的正确目标方向前进[7, 8]。
1 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大思政”背景下提出的课程思政并不是只针对某一门课或者某一个专业,而是要求所有课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同样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其建设体系涉及了宽广的制度、人员等因素。各级教育单位及人员应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9]。
首先,课程思政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办学方向。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亟须加强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通过调动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10]。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强化育人导向,将价值引领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课程思政还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养成健康的人格与品性。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品性主要依靠思政理论课,这对于当前的教育发展显然是不够要求的,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可以发挥其育人功能,有效改善思政教育环境。
最后,课程思政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当前国际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帮助师生牢固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修养。它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教师的职业道德魅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进而发挥出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主体作用[11, 12]。同时,为发挥好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这就必须深入分析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但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使得目前两者没有形成很好的协同育人合力作用[13]。制约两者协同育人效果的因素如图1所示。
首先,两者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存在差异。专业教师认为学生更多的是应该夯实专业基础,所以在教学上更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激活,造成专业课没有起到德育的效果[14]。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而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自己工作的重要一部分[15]。思政教师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二者关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相关交流研讨活动中也鲜有出现,这使得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无法发挥。由于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这使得专业教师的“智育”与思政教师的“德育”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
其次,两者对教学设计的协作存在不足。一般看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与创新[16, 17]。许多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绘声绘色、妙语连珠。例如,地矿类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自己野外、矿山的工作经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他们在将隐性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时,却显得枯燥无味、词不达意,没有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教师应当发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助力者”的作用,依据高校思政工作规律、教学规律,给予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建议[18, 19]。这就需要系统分析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开发方向,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发路径,从而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显性+隐性”综合思政教育。
最后,两者的合作不够密切。高校学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因此专业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相处时间。同时,专业教师人员数量相比与思政教师也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专业教师需要思政教师的引导,思政教师需要专业教师的助力。但是目前两者并未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一是专业教师主要依靠个人或其所在的系室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思政教师对专业一窍不通,难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就缺乏与思政教师合作的主动意愿;而思政教师由于缺乏来自专业教师的指导需求,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不足。二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隶属于不同的院系、部门,他们按照各自的岗位要求进行教学任务,彼此的交流合作较少,没有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工作环境,因此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双方的合作交流,构建两者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才能使得“智育”与“德育”相互促进和统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目前,国内高校已逐渐意识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推出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例如,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推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 “结对子”,期望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江苏科技大学定期举办“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系列讲堂,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东华理工大学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思政大讲座,并定期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加强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对课程思政的探讨。
3 专业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约80%的高校教师是专业教师,约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约80%的学习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这足以说明专业教师将会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主体作用。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以及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专业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政教育显得刻不容缓。这可以通过深化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20, 21]、强化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22-24]、优化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评价方法[25, 26]三个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专业教师主体作用机制的形成[27, 28]。其机制要素分析如图2所示。
3.1 深化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者、教学的执行者,必须要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入脑入心。专业教师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了课程思政理念,行动上才能够有标准、有方向、有力量。
首先,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推行课程思政目的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对学生思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有了新要求,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时代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它不仅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时代需求,这对学科专业的长远建设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要搞好教育,必须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专业教师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研究的已有成果,如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教学载体设计等,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安排,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的各类培训,实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常态化;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科研团队等基础教学科研组织作用,鼓励学术带头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先进模范带动作用。
最后,专业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职责要有足够认识。长久以来,专业教师主要是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不属于自己的授课内容,这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与要求是不符的。专业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它是新时代教师的份内职责,而绝非额外增加的任务。专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工作任务、摆正工作位置,才能加强对工作标准的要求,才能有动力、有兴趣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3.2 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评价教师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关键要素。目前,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期,没有标准范式,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苦练教学内功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教师基本功是灵活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不仅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元素,教师个人良好的师德师风、认真的教学态度、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因此,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多学、多做、多思,不断提升教学内功,要对专业知识烂熟于心、了若指掌,同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内功,才能充分掌控课堂教学秩序,从而进一步在教学内容中穿插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其次,专业教师需要培育广泛的兴趣,拓宽人文知识。课程思政之所以让许多专业教师无从下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师无法有效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由于专业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元素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宽度”,利用学科的人文背景搜寻课程内容中“隐性”的思政元素。例如,地矿类专业教师可根据学科发展历史、工程案例以及地矿专业从业者艰苦奋斗的专业精神、真挚宽厚的爱国情怀、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等,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
最后,思政元素要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课程思政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必须将课程思政生硬的“大水漫灌”改变为平滑的“精准滴灌”。专业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精准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将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进行开发与设计,顺其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3.3 优化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方法与激励制度
教学水平的科学评价是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建议与反馈,是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配合一定的激励制度,可以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前进方向。
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高校应将专业课程中是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一。传统的教师工作能力往往只通过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忽视了教学中是否对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与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是不符的。高校相关部门必须按照要求,创设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机制,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二是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基于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建立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这可以通过老中青相结合、教学工作传帮带,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协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同时,高校职能部门还应协助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通过对相关教学队伍建设项目课题的支持,增强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兴趣与氛围。
三是建立能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一般是外在的,包括政策、体制、制度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的动力,激发教师的潜能,强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同,积极投身至课程思政实践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协调发展[29]。
4 结语
随着各类政策与要求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专业教师将会逐步显示出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组建课程思政研究队伍,规划部署课程思政总体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探索,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高校不仅要加强培养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达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