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围绕新发展战略目标,扎实培养新时代经济人才
——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1-12-02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俞书傲黎东升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俞书傲 黎东升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关于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论述。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强调了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开启元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精准谋划我国经济新发展战略目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培养一批能够深刻理解新发展战略内涵、服务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本文基于高校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教研经验,从思政育人目标、思政教学内容和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新发展战略下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一、思政育人目标
(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人才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带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将青年学生培养成源源不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人才,才能真正做到结合中国发展现实,进一步取得迈向共同富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成就。
(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至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经济建设人才培养必须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扎实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围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培养国家制度自信的新时代中国梦创新人才
百年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是科学应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正确总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对自信,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强烈认同,不断激励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生生不息的人才储备和强劲有力的发展动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思政教学内容
(一)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经过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关键词表述上,经历了“从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市场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与方式,只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对于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作出阶段性发展要求的战略部署,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职责。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将逐步从重视经济规模的“高增速”转到提高效率和质量上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当代经济学人才培养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发展重心转移的现实条件,深入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性作用。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我国新阶段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根植于青年学生价值观深处,有助于青年人才在未来从事经济相关工作时牢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将新发展理念落于实处。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我国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必要性
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青年学生必须认清当前形势与未来趋势,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的重要作用,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双循环,实现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思政教学方法
(一)导读经济学经典著作与当代重要文献资料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必读书目,阅读这三本经典著作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初步认识和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日报》任仲平署名文章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求是》杂志上的署名文章同样作为重要资料,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内外必读或选读材料。
(二)学习中央重要会议精神与“十四五”规划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上述两份文件全面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指明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通过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的详细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发展路径,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建设者做好充分准备。
(三)结合党史教育学习改革开放史与脱贫攻坚纪实
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后,2021年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百年大党领导了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转折也引领了经济高速增长和消除绝对贫困两大奇迹,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百年党史既是国家建设攻坚克难的经验宝库,也是激励青年奋勇向前的精神财富。通过统一组织观看《复兴之路》《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大型政论纪录片,引导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党领导下的经济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与脱贫攻坚历程,体悟党和国家干事创业的艰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