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推进德育教育
2021-12-02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吴 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青少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工作中呢?
一、厚植家国情怀,渲染德育氛围
思想政治课是青少年的第一课,思想道德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未来将如何发展、与人相处的方式等,都取决于这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青少年从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为对家庭、对社会以及对国家有益的人,进而回馈社会,肩负民族希望,担当历史使命。因此,推进思政课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新时代,家国情怀表现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幸福和自身发展的期待和追求。厚植家国情怀,渲染德育氛围有利于促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党,了解我们的社会,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爱党情怀,从而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实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家国情怀,深刻把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背后的艰辛和曲折,深刻体会家国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正确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
同时,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思维。拓展课堂探究活动,用真理的力量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用局部的变化征服学生。教师必须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注重学习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依据学生的实际想法,及时主动地调整思政课的课程教育内容。充分采用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关注时事热点新闻、优秀党史故事、红色经典文化,围绕典型事例,组织学生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微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认识小我,实现大我。
例如在探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以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为背景材料,以“建党百年辉煌路,启航时代新征程”为主题,用视频材料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用新时代微宣讲员的音频渲染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的政党。一百年来,是它让祖国从以前的黑暗到现在的繁荣;是它让人们永远告别艰苦的日子,迎来新生活;是它让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一条前途无量的道路。借此,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创新教学活动,寓思政于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过程。因此,必须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为本,注重道德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此外,学习思想政治有利于我们经常思考,经常讨论,多想原因,取长补短,弄清是非,从而彼此进步。同时要留心身边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英雄人物,作为正能量,给予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经过思政课的学习之后,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大胆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永不言弃。在平和的心态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思政课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时代性和趣味性。当前,地方特色教育教学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资源背后的民族精神、气节、素质和个性人格,打造系列特色课程,对思政课内容形成有效补充。教师要善于把当地优秀特色文化、特色教育资源融入具体实践教学之中,让广大学生自觉把家乡的变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并在具体教学中学会运用哲学思想,打造思政德育课堂,通过有创意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开阔教师的眼界,学会辩证看待事物,用心感受学生,传播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感,自觉主动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常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探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课题中,以“正能量”为主题,探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民警察、脱贫攻坚者和人民解放军战士,让学生一边欣赏课件内容,一边感悟课件中涉及的事件。学生看到希沃课件上展示的拾金不昧的清洁工、见义勇为的普通市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安警察和印度边防事件中守卫边疆安全的解放军战士,感触油然而生。同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身边的感人事迹,借此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拓宽教学渠道,陶冶德育情操
拓宽教学渠道,延伸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陶冶情操,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组织学生主办政治月刊
培养学生获取课内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构建整个版面的布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既培养能力,又提升品德修养的作用。例如,某班创办的一份手抄报写了一篇题为《请记住这些面孔》的文章,其主旨是“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文章运用了抗击疫情的英雄、脱贫攻坚的一线工作者,以及守卫边疆的可爱战士的真实事例,感召力很强,其中蕴涵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己组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对学校门口的早餐小摊进行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学校门口早餐小摊的卫生问题的剖析,写出了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文章。文章除了能用哲学的思想进行分析之外,还能用中学生特有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的现状,以及垃圾分类实施机制的不完善,也有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感悟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这些不仅是对同学们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修正过程,也体现了德育教育的人文精神。而且,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者,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观念的更新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和自身突破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评价标准,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其实,学习的本质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对自身状况的改善而不是简单的判断。
青春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中,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的“铸魂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志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坚定地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不仅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