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糖尿病发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2021-12-02余彩英
余彩英
(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6300)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工业生产的逐步改进,糖尿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愈发常见,据完全数据统计,截止2014 年,全国已经有将近4 亿人口患上了糖尿病,倘若按照目前糖尿病的患病增长趋势来进行预判,截止到2040 年时,全球的糖尿病总患病人数将是现阶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1.5 倍。为了更好地进行糖尿病的治疗,医学研究者应当对该类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1]。
1 与环境关联因素概述
倘若糖尿病患者久久不进行糖尿病治疗与控制,那么很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血管、肾脏、视力造成十分严重的损伤,情节严重的将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走向死亡,为了能够使得糖尿病患者得到较为良好的救治,医学研究者尝试对诱发糖尿病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共同分析与研究。环境因素作为各类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历来较受医学研究者的重视,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更是环境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组成内容,这一类干扰物可以通过天然的途径生产出污染物,也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来进行污染物的生产。所谓人工生产的方式,包括人工生产的杀虫剂、防腐剂、除草剂等各类化学制品,这些化学制品都很可能会释放出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人类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食用了遭到污染的饮用水或接触到了受到严重污染的生活制品,那么这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就会直接进入到人体体内,实际上这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无法通过正常方式进行轻易降解的,因此一旦被摄入到人体内,会在人体内的脂肪中进行堆积[2]。倘若人体脂肪内堆积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超出了额定储存量,那么就很可能会对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人体出现较为严重的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发病方式。
2 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分析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有很多,只有对主要的几个种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够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更为全面的把握。
2.1 多卤芳烃
多卤芳烃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它的阻燃性特别好,因此经常被当作一种较为常用的添加剂,在各行业领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广泛使用。其中较为典型的多卤芳烃化合物有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联苯。相比较其他对有机化合物而言,这类有机化合物非但有较强的亲脂性,并且在普通条件下是难以得到降解的,因此一旦被融入到大自然环境当中,便会随着食物链逐级攀升,最终进入到人体中对人体产生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工业生产环境和工业生产职业中都能够见到多氯联苯等一类的多卤芳烃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不仅会对人体的脏器日常运转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发育。医学研究者为了探究该类多卤芳汀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起到的负面影响,曾经使用对比实验研究的方式对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体内多数芳烃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在发病机制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医学研究者发现,体内含有大量多数芳烃有机化合物的被观察研究对象有更大的罹患糖尿病的概率[3]。
2.2 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在早期被当作一种长期使用的杀虫剂在日常的农作物耕作过程中进行使用。这种农药虽然有较为明显的杀虫功效,但却很容易在人体内的脂肪组织中进行堆积,最终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最关键的是,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组成成分无法进行降解,因此,该类农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各个国家列入禁品,不准进行使用,但由于该种农药已经使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其所能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这类农药一旦进入到了人体内,不仅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还可能诱发生殖系统的异常,甚至危害到人体日常的新陈代谢。因此,有机氯农药也是一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它与糖尿病的诱发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有关研究者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的方式,对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的人群和没有机会接触有机氯农药的人群,在糖尿病患病概率方面进行过统计比较[4]。通过统计研究发现,有机会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的被观察研究对象有更高的概率罹患糖尿病,因此想要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就必须让有关人群远离有机氯农药。
2.3 有机磷农药
常见的有机磷农药有很多,例如敌敌畏、敌百虫等都是有机磷农药的主要代表。有机磷农药的主要产物由于不会对哺乳动物的身体产生过大的危害,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但由于对有机磷农药使用危害的盲目乐观,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农业生产都以有机磷农药作为主要的杀虫剂进行虫害的预防,但实际上有机磷农药的长期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虽然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杀虫作用,但长期使用很可能会在食品中残留下来,如果其在食品中有大量残留,就很可能会通过消化道以及皮肤进入到人体体内,并随着人体的血液流动遍布全身各个环节和组织。一旦身体内的有机磷农药含量过高,不仅会导致体内原本应当进行正常运转的胆碱酯酶活力受到抑制,还很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为了弄清楚有机磷农药在哺乳动物体内可能起到的严重危害,相应医学研究者尝试使用小鼠来进行有关试验,通过实验研究后相关科学研究者发现,长期接触大量有机磷农药的小鼠会出现明显的葡萄糖失衡状况。有一部分还出现了明显的新陈代谢异常症状,最终导致小鼠出现了糖尿病。因此,与有机磷农药的长期接触和糖尿病的病症触发之间有莫大的关联。
2.4 重金属
很多重金属都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譬如汞、铅、铜等。这些重金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半衰期相对而言较长。这就意味着这些重金属可以长期的留存在自然界,并且通过食物链的一级级传递进入到人体内,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倘若人体内聚集了过多的重金属,那么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无法得到实现。人类进行重金属摄入的渠道有很多,许多食品中就有十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现象。会出现这类重金属污染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食物的原材料受到了极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此外,有些工业废水在不加以净化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排出,就很可能会对原本质量正常的水体造成十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这类重金属污染一旦过于严重,不仅会使得水质受到影响,还会对各类水生生物的身体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威胁。一旦人类食用了这类水生生物,那么相应的重金属便会进入到人体体内,最终导致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为了对人身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曾经尝试对我国某一地区内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其尿液的样本检测,来全面了解居民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情况。通过样本研究相关医学研究者发现,尿液中重金属含量过高的患者会有更大的罹患糖尿病的概率。因此,重金属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糖尿病的触发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2.5 烷基酚
这类化合物在各工业生产领域中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不仅可以作用于塑料生产,能够作为效果较为良好的清洗剂进行家用。由于其主要生产原料较为环保,因此该类化合物在婴幼儿餐具中以及食品包装中也十分常见。有些医学研究者还尝试用其作为牙齿填充物进行牙科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物质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表性化合物叫双酚A,它的化学结构和雌二醇有些类似,因此也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效应。有些研究者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有时会表现出彼此二醇更高的活性,倘若长期接触该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那么必定会对正常身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为此,美国的医学研究者尝试对双酚A长期接触人群进行尿液检测,通过尿液检测有关研究发现,倘若其尿液中的双酚A 浓度过高,那么势必会导致其罹患糖尿病的概率得到明显的增加。与此同时,中国有关医学研究者也尝试通过区域性观察对象的确定,来对该类化合物在人体健康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尿液中含有大量双酚A 的人群出现肥胖症状或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的概率要明显高一些。因此,该类化合物与糖尿病的患病概率呈正相关,如果要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就务必要远离这类化合物,避免让这类化合物进入到人体内部。
2.6 邻苯二甲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由于它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经常被用来进行塑料生产,或用来作为食品的材料包装。与此同时,许多工业生产人员还会利用其良好的溶解性能将其当作指甲油或香水的主要成分来工业生产应用。实际上这类化合物倘若在人体内进行聚集,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影响的。有关研究者尝试对地域性的观察研究对象,进行该类化合物在人体内聚集程度的分析与检测,并将其与糖尿病触发的关联性进行充分的研究。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体内聚集诸多邻苯二甲酸酯的人群触发糖尿病的概率要明显高一些。因此,想要进行糖尿病初发概率的控制,就需要远离邻苯二甲酸酯等一类化合物。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糖尿病致病机制分析
在进行了上述环节的分析与探究后,有关技术研究人员应当更进一步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糖尿病触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3.1 与激素受体进行结合
许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所以会促发糖尿病是由于相应的干扰物,会直接干扰天然雌激素的分泌以及正常的运行,使得天然雌激素的活力降低,最终使得雌性激素受体与相应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行结合。干扰有关细胞的正常运作,阻断相关激素受体与原本应当进行结合细胞的正常工作,使得原本能够正常运行的胰岛素受到阻碍。导致患者体内的激素调节失衡,引起较为明显的高胰岛素效应,干扰体内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最终使得患者出现类似糖尿病的病症。这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与激素受体结合过程中很容易达到的状况,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作用下,糖尿病触发的最重要因素[5]。
3.2 与芳香烃的受体进行结合
倘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芳香烃的受体进行了结合,同样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症。芳香烃受体是细胞日常运作中能够起到调节关键性作用的物质在患者的日常,机体运作过程中能够发挥较为巨大的作用。但这类芳香烃受体与其他芳香族的化合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特性,他们都很容易进入到细胞浆,穿透细胞膜,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出现紊乱症状,使糖代谢出现较为明显的紊乱现象。这样一来,有关潜在患者就很容易触发诸如糖尿病等病症。一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芳香烃受体进行结合,那么就会导致DNA的构象发生较为重大的变化,甚至会使得蛋白质的功能和酶活力出现紊乱,最终影响到患者的各项机能和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胰腺组织会直接受到破坏,甚至以有关细胞也会因此而受到损伤,这样一来,原本能够顺利运行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由此而受到较为明显的干扰[6]。
3.3 氧化应激途径的使用机制
在胰岛细胞的日常运行受到较为明显损害后,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也会受到干扰,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之所以会罹患糖尿病,虽然与胰岛素的分泌紊乱有较为重大的关联,但胰岛素的分泌紊乱却并非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的最根本原因,患者出现糖尿病的最根本原因应当与氧化应激反应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氧化应激反应一旦出现不仅相关胰岛素的分泌会出现紊乱症状,胰岛细胞的迅速凋亡,进一步提升了患者触发糖尿病的概率。而这一切都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种状况下,血糖浓度会陡然升高,胰岛素水平会急剧下降,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之所以会触发糖尿病,除了与自身的年龄、生活习性、家族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外,也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侵入也有莫大的关联。倘若不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糖尿病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因此有关医学研究者和环境学专家应当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的侵害进行一个全面的抑制和防控,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糖尿病触发概率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