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景德镇青花瓷装饰艺术的工艺美

2021-12-02陈宁良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 2021年4期
关键词:釉面青色色泽

陈宁良(景德镇陶瓷大学)

青花装饰是一种釉下彩绘的艺术,它是与装饰器物的造型、材料质地、工艺技术特征等因素紧密结合的完整审美形式呈现的。涉及到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胎釉之间的中间层瓷化程度、料色、烧成技术等一系列工艺因素。青花装饰的美,首先应该反映出它的工艺美。青花瓷装饰艺术是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的结晶。

一、洁白如玉的釉面美

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使用的釉料为灰釉,它是由釉果(瓷石)和釉灰配制而成的。釉灰的制配原料是石灰石和凤尾草(即狼萁草)。由于这种釉果和釉灰配制的釉透光度好,使其釉下青花格外晶莹剔透,明亮透底,是形成景德镇瓷器传统风格的主要工艺因素之一。这种独特的配釉原料的制造过程及其工艺原理,历来被视为景德镇传统制瓷经验的“秘决”。

灰釉经高温烧成后,釉面透明洁白而微带青绿色,即白里泛青,玉石感强。灰釉从工艺角度分类属钙釉,它主要的工艺特征是高温流动性能好,透明度高,熔融温度较低,有利于青花料中氧化钴的发色,且釉层厚度可适当偏厚,而不易蒙花,促使形成青花料色鲜艳明快,青花纹饰清澈如水,明朗而协调,釉面光润柔和的独特风格,这就是被世人称为的白如玉的釉面美。

关于景德镇传统釉料的制配,在蒋祈《陶记》和清代唐英《陶冶图说》中均有记述。《陶冶图说》:“一切釉水,灭灰不成釉……以青白石与凤尾草迭垒烧炼,用水淘细即成釉灰,配以白不细泥与釉灰调和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之种类的成加减。”在青花装饰艺术中,这种工艺技术的传承,基本上做到了源于传统,又发扬和拓展了传统工艺。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景德镇烧瓷燃料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以煤代柴,紧接着是燃油(重油),直至现在的燃气,陶瓷窑炉设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装烧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从装匣烧成发展到无匣烧成,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形势下,传统的手工工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技术,然而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中使用的釉基本上一直沿用石灰釉,烧成气氛制度也一直为还原焰烧成。

灰釉的高温粘度小,流动性能好,表面张力小,润湿性能好,熔融温度低,便于青花发色好,正因为灰釉具有这些工艺特点,青花装饰纹饰覆盖灰釉后,经过火的升华,才能产生美的意境,动的韵律和洁白如玉的釉面美。

二、色调柔和的料色美

青花是一种安定宁静的色调,白色是一种洁净素雅的色调,青花装饰于白瓷,

使人们常常联想到清清流水映蓝天的美景,草原绿洲、大海蓝天、青山绿水,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人们一种幽静、沉静、明快、高尚的美感。

青色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吉祥之色,“青”原来是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其色比蓝色更深,故战国《荀子·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之感叹。青色(蓝色)是我们人类天然的共同爱好,是一种象征着高贵的神圣的颜色,蓝色在人们生活中美化,同时又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色不在多,和谐则美”,用这句话来形容青花瓷装饰艺术效果是十分确切的。青色是天空大气之色,富有包含性,极适于装饰,青花装饰于白瓷,更加显出它的明艳、幽靓,能起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的效果,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赏又能远看,同时能够达到“远看颜色近看花”的作用,表现出良好的色彩效果。

青花装饰的蓝,是一种纯度较高,给人们以鲜明、庄重、莹澈之感的蓝色,但又不是一种纯粹单一的蓝色,因为在着色剂的钴土矿中,尚含有少量的铁、锰等着色元素,使呈色略带一点绿味的饱和蓝色,或微带一点紫韵的蓝色,这就形成了青花色彩的淳厚、丰富、含蓄,容易达到“该露欲露”的内在美的装饰效果。

柔和淡雅的青色,是青花装饰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的包容性极强,影响青花装饰效果,影响青花呈色的因素较多,坯釉料的化学组成和青花料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的掌握和运用是它的主要因素,景德镇传统青花中,元明清均采用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钴土矿中氧化钴含量多则色调深蓝,氧化钴含量少则色调浅蓝。钴土矿中还含有氧化钴以外的少量其他着色元素,则导致青花有的蓝较纯,有的蓝中泛紫,有的蓝中泛黑。钴土矿产地不少,但总的分类,一种是进口料,产自中东地区,世称苏麻离青,又称苏泥渤青料,这种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元代至明代成化年间,流行使用这种青料,它的呈色特点为料色青翠深沉,浓重鲜丽,青料浓厚处有黑色小斑点,即在蓝色浓艳之中产生一定的黑色斑点。明成化以后开始大量使用国产青料,国产料为低铁高锰型料,尽管它没有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浓艳,但由于国产青料具有色无晕散的特点,线条精细明晰,烧出的青花呈色幽静清雅,蓝中微泛红色紫味,从美学观点看,各具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料色美。

明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生产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流行使用的青花料是“苏麻离青”料。历史传说,这种青花料是郑和出航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含铁量较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点,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成功之作,青花色泽呈色在细腻洁白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尤为精美,呈色深蓝苍翠,明艳深厚,线条有散晕现象,凝重而活泼,为后人所推崇。

康熙年间的青花瓷装饰使用的青花料,是国产的浙江料,所绘青花纹饰有浓翠的感觉,色泽十分艳丽。由于国产料含铁较低,含锰较高,青色之中,微带点紫韵,这就使其色调更加丰富、淳厚、含蓄而不是一种单调的色感。康熙期间青花瓷的青蓝色调变化很大,从鲜亮到灰暗,包括各种不同的浓淡深浅色调,但始终以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和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并成为清代之冠。《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从审美角度讲,康熙青花可以“独步本朝”那是肯定的。特别是康熙二十年后期是清代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期,这期间所用的青花料虽然仍为浙江青料,但由于青料选料技术的进步,由水沉法改为煅烧法,使经过煅烧的上等青花料呈色浓翠鲜丽。这期间的青花装饰,浓淡相染,层次感明显,画面富有立体感,从而赢得了“青花五彩”之誉。呈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无火气,呈宝石蓝的色泽,又被誉为翠毛蓝康熙青花,是一种理想的青花料,现在我们使用的青花料多按此种色调为标准配制。

对青花瓷装饰的研究,中外学者发表过不少文章,提出了许多见解,研究的成果也相当全面。有的人只注重青花的钴料,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把研究问题放在苏麻离青料、回青、平等青、石青、朱明料等有关钴矿原料上去,而忽视了青花装饰的呈色剂的呈色原理,这显然不够全面。青花色泽是浓翠鲜艳,还是灰黑暗淡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青花料的化学成分,它的钴、铁、锰的含量多少,同时坯釉料的化学组成,施釉工艺的操作,釉层的厚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以及青料的选矿方法等等都是影响它呈色的主要因素,乃至于烧成时,氧化期、重还原期、弱还原期各阶段气氛的掌握和操控均是它色泽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的呈色色泽不仅仅是进口料或国产料一个因素决定的。

上述明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色泽与清康熙的青花色泽,世人都是赞赏的。前者使用的青料是当时流行的进口料,清康熙则是使用国产浙料,各具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或深蓝苍翠、明艳深厚,或色泽浓艳、青翠明快,均给人们以幽青可爱,娇翠欲滴美的享受。

三、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自然天成的工艺美

陶瓷是火的艺术,或者说陶瓷是泥土与火焰的艺术,火土致济,方能成器,正如《陶说》中所说:“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青花装饰艺术同样如此,并且赋于它更丰富的内涵,烧成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直接影响着青花的色相与色阶,人们在青色的深浅与浓淡,鲜明与灰暗的变化中产生不同的色彩感情,得到美的享受。

笔者曾做实验:画有青花料的纹饰,尚若不罩釉,烧出来是黑色,只有罩上釉后,烧出来则呈现美丽的青色,没有釉与钴在高温中起作用,青色则无从谈起,釉的透明度和釉的高温下流动性能以及施釉操作时,釉层的厚薄也直接影响着青花的呈色。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的掌握和控制更是尤为重要。未烧成前,即使线条画得“力能扛鼎”“气势磅礴”“淋漓奔放”,那都是半成品,只有经过烧成以后,通过火的升华,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青花瓷装饰最后一道工序——烧成,完全有可能无意识地改变原先设计与绘制的艺术形象,这是它与其他装饰艺术门类的根本不同的工艺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充分地体现出它的工艺美。

坯胎要瓷化,才能显示出瓷胎质地的素肌玉骨,釉料要玻化,青花呈色才美丽,烧成温度低了,坯胎不能瓷化,釉层不能充分熔融,青花色彩就不可能很好的衬托和显现出来,若烧成温度过高,则制品器型会变形,釉面会起泡,青花呈色会发黑。烧成气氛宜采用弱还原焰烧成,气氛浓了,釉层会产生烟熏,气氛过淡,则会导致釉面泛黄。景德镇的陶瓷家和窑工们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技艺,把“火的艺术”发挥到极至,成就了青花装饰艺术,通过火的升华,青花纹饰所产生的淋漓错落,变化生动的韵律,更是独具一格,与其他装饰艺术各异其趣,自然天成,这正是青花装饰艺术的魅力,它是泥土与火的艺术的结晶。

猜你喜欢

釉面青色色泽
一种超疏水陶瓷砖及其制备方法
稀土尾矿在无光釉中的应用研究
人生的色泽
青色的海
西装新色
九月二十一日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透光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