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陶瓷文化的包容性

2021-12-02

景德镇陶瓷 2021年4期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陶瓷

余 欣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这与其渊远流长的历史密不可分,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兼容并蓄,善于从各种文化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陶瓷文化。

回顾历史,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创作,既受国內各大窑口文化影响,也受宗教文化、国画和民间艺术、国际外来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聚名窑之大成,汇天下之精华”的独有风格和特色。

各窑口文化影响据有关资料介绍,万年仙人洞是发现最早陶瓷的地方,遗址中的夾砂陶片与黄河流域同时出土陶片有相似之处,而近年来在乐平涌山仙岩洞遣址出土的陶片,它的年代和万年出土的陶片时间亦非常接近。魏晋南北朝后,中国瓷器已形成北白南青的局面。景德镇地处南方,大多生产蟹壳青、青绿色釉、青黄色釉等青瓷,这些青瓷受越窑青瓷影响较多。隋唐时期,景德镇的陶窑、霍窑所产瓷器有“假玉器”和“莹缜如玉”之称。宋代景德镇在青瓷的基础上,创制出青白釉瓷,成为全国六大瓷系之一。南宋时期,由于朝廷南迁,北方各窑场的陶工纷纷南下,各窑口技术和文化也随之流传到景德镇,这为瓷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推动,景德镇更有条件吸收各地的制瓷经验。

元代,浮梁瓷局的设立,景德镇窑场能直接从元大都得到波斯进口的青料,同时釆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技术,生产出了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器,这种装饰取代了元代以来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除青花以外,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瓷工的又一重要创举,金彩、珐华彩、红釉、蓝釉等颜色釉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明清时期皇家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吸取全国各地技术,务求瓷器精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所产也。”景德镇在全国各地影响下,已成为制瓷中心,被中外人士誉为瓷都。

宗教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在民间流行传开,宗教文化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因此,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和创作深受宗教文化影响。在造型、品种上都有佛教、道教以及玄学等烙印。在陶瓷造型上有观音、罗汉、如来、达摩、八仙、三星等多种多样的神佛塑像瓷雕;品种上有魂瓶、皈依罐、香炉、檀香炉、烛台、净水杯碟、葫芦瓶、莲花尊和果盘果碟等;构图题材上,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利用朵花环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字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八仙”“八宝”“八卦”“八吉祥”“五供”“太极”等装饰较为常见。其中,“八仙过海”“八宝纹”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中常见题材纹样,并一直延续至今。“八仙”是指八位传说中的神仙;“八宝纹”是用八种佛教法物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卵白釉瓷上,以印花技法表现,后发展到青花、粉彩各装饰上。

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爱好的影响自三国、两晋以后,历代皇朝重视瓷器。南朝陈至德年间,钦命烧制陶础,唐代诏瓷进御,宋命烧制官窑瓷,元设瓷局,督造进御。至明清,在景德镇设立御窑,直接生产瓷器,以满足宫廷和答贡等需要。御窑工匠按照宫廷的图样或旨意,生产各种造型和装饰的瓷器,这些瓷器反映出历代皇室的爱好和观念,在当时形成一种审美趋向和风格。例如,元代尚白,明代尚青花和红黄色釉,清前期尚简,乾隆尚繁。又如,乾隆自命风雅,在他的影响下,一时间,笔筒、墨床、镇纸、印泥盒等各种文具应运而生,并将其所作诗句也以“御制诗”名书写于瓷器之上。

除了以王者爰好为标杆外,景德镇陶瓷艺术創作还深受士大夫阶层思想情趣的“文人画”影响,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权势压迫或对腐朽贪婪的愤懑之情。创作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位,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营造。历代文人画的题材和各个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对当时陶瓷艺术的创作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并一直延续。“文人画”常见画面有“梅兰竹菊”“四爱图”“山间行吟”“携琴访友”“高山流水”等,常见于青花、粉彩瓷上。与此同时,“鹿(禄)鹤同春”“富贵寿考”“寿山福海”等,向往吉祥安康愿望的题材也常有出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形成一定的文化现象,成为传统陶瓷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

国画和民间文化影响景德镇陶瓷人物、山水、花鸟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在技法、风格、题材方面,都深受国画和民间文化影响。

技法上,国画水墨画从南朝梁代始,从着色画中独立出来,并逐步成熟发展,至元、明、清已蔚然成风,景德镇陶瓷装饰的青花和其它彩绘等瓷器上吸收了这种形式,有写意、有工笔,也有写意与工笔兼于一件瓷器之上;风格上,人物、山水、花鸟的创作,均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借鉴了各时期代表人物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并加以发挥。如隋唐时期的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宋时的李唐、苏汉臣、张择端;元时的赵孟頫、张渥、王振鹏等对陶瓷人物画创作方面有较大影响;陶瓷山水画创作大多借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历史名家;五代时期徐熙、黄筌父子的“黄家富贵,徐家野逸” 的画风则深刻影响了后世陶瓷花鸟画创作。

民间艺术饱含大众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同时充满喜气吉祥,充满情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间剪纸、木刻、年画。因此陶瓷创作常常从中借用题材,其中“松鹤延年”“多福多寿”“万年如意”“平安吉庆”“龙翔风舞”“金玉满堂”等等,深受群众喜爱;也有不少具有双关意义祥瑞题材也常见于作品之中,如“猫(耄)蝶(耋)高年”“喜上梅(眉)梢”“五蝠(福)临门”“三羊(阳)开泰”“六鹤(合)同春”“莲(连)年有鱼(余)”“佳藕(偶)天成”等等:一些民间戏剧题材,如“萧何月下追韩信”“貂蝉拜月”“红楼梦”等,亦成为陶瓷常用的画面装饰。

新中国成立后,遵循党的“双为”“双百”的文艺方针,陶瓷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技法、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巨大的变化,并创作出许多反映祖国新面貌,歌颂人民新生活,赞美时代新精神的精典作品,既富有国画、民间艺术的韵味,又具有新时代的文化特色。

国际文化影响景德镇陶瓷不仅受国内各方面文化的影响,而且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元代,为积极开拓对外贸易,景德镇借鉴中东和西南亚地区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吸收伊斯兰文化元素,生产中东市场上的青花瓷器。盘类装饰有同心圆环,且层次多,密而不乱,空间狭窄,造型硕大浑厚,超过中国大盘4倍。瓶类瓷器的造型,也与中东地区金属器皿和陶器相似。到15世纪,这些受外国影响的瓷器造型和装饰,大部分被景德镇吸收消化。明代,受伊斯兰造型和装饰影响且已完全中国化了的青花瓷器,在郑和几次航海中,都被大批量带往东南亚和西亚等国家,以作馈赠礼品和贸易商品。在商品交换中,又带来了新的物产,再次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丰富。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出现有梵文、波斯文字的装饰,还有为外贸而特制的双耳瓶、双耳折方瓶等新器型。

清康熙年间,郎世宁等一批国外艺术家成为清代宫廷画家,其立体素描技法和西洋透视法,通过御窑厂的转接,直接影响景德镇的陶瓷风格。与此同时,景德镇瓷器在造型和装饰方面还按照国外商人需要生产,所订瓷器有餐具、咖啡具、梳妆用具、瓷制乐器、镶嵌在桌椅上的瓷板画等。绘画有静物画、人物像、圣经故事以及国徽、国王或名门望族人像等等。这些造型和装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逐步为景德镇所吸收和消化。清代前期,在国外进口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器物影响下,清宫廷用从西洋进口的各珐琅彩料在瓷胎上描绘珐琅,即为珐琅彩瓷器。与此同时,在这一工艺影响下,景德镇从五彩基础上创制出陶瓷釉上彩绘新品种——粉彩。自此,粉彩瓷名重一时,直到建国以后,久盛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增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通过广泛的考察学习,从中学习、吸收世界各地陶瓷的许多流行造型和装饰式样;从国外画种中吸取有价值部分,如在瓷像绘画和瓷器花纸的设计中都把油画技法移植到瓷器上来,使画面更加丰满逼真,且富有立体感,与此同时还广泛地吸收国外各美术流派的艺术,灵活运用到陶瓷装饰和造型上,成为陶瓷生产中的创新产品。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促进发展。当今,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要适应时代和潮流,在大开放的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大力弘扬陶瓷文化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促进悠久的陶瓷文化在新的世纪更加绚丽多彩,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景德镇瓷器陶瓷
瓷器迷宫的暗影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中国的名牌瓷器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