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2021-12-02罗攀,徐杨
罗 攀,徐 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长沙 410011
胃息肉(gastric polyps,GPs)是指起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突出于胃腔的宽基底或带蒂的隆起性病变,常在胃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内镜检出率为2.0%~6.25%[1- 3]。GPs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其恶变风险与息肉的病理类型、直径大小等相关。目前,GPs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我国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率高发国家,Hp感染被认为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相关。研究发现,某些病理
类型的胃息肉(如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Hp感染存在相关性[4- 5],明确GPs的病因对预防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GPs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1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
GPs是较为常见的胃部病变,某些息肉的内镜特征可有助于诊断,但并非所有息肉样病变均可被定义为息肉,需经组织病理学进一步证实。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GPs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6]。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s)、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s)、胃炎性纤维性息肉、 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胃幼年性息肉、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息肉。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胃腺瘤性息肉(gastric adenomatous polyps,GAPs)、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urs,NETs)[6]。与结直肠息肉不同,大多数GPs属于非肿瘤性息肉。
2 常见胃息肉的临床特征
2.1 胃增生性息肉
GHPs占GPs的25%~76%,通常在胃窦或胃体处以单个息肉形式出现,也可多发于胃内任何部位[7- 9]。GHPs一般直径较小,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其占比分别为: <0.5 cm(47%)、0.6~0.9 cm(25%)、1~2 cm(18%)、2~3 cm(6%)、>3 cm(4%)[7]。若GHPs直径较大,表面呈现颗粒状结构及凹陷,则提示其存在恶变可能[7]。部分GHPs表面可见糜烂,难以与GAPs鉴别。
目前普遍认为,GHPs的发生是由于胃小凹过度增生,而与腺体无明显关系[7]。组织学上,GHPs的特征为胃小凹扩大、伸长和弯曲,以及不同强度的间质(急性或慢性)肿胀与炎症反应。其炎性浸润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混合构成[10]。由于炎症细胞的存在,胃小凹上皮细胞常表现为明显的再生上皮改变。此外,息肉内可见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甚至局灶性癌变。我国最新研究发现,2.69%(30/1115)的GHPs存在异型增生或腺癌[11]。
2.2 胃底腺息肉
FGPs是指胃底、胃体黏膜形成的单个或散发的多数广基半球形黏膜隆起,形态饱满,表面光滑。FGPs一般多发,直径较小,透明,无蒂,息肉周围胃黏膜正常[8]。组织学上,FGPs表现为胃底腺结构紊乱,如腺芽、腺体不规则扭曲、小凹状/腺状胃底腺囊肿、小凹缩短等[12]。FGPs也是GPs常见的病理类型。早期研究显示,GHPs在GPs中占比最高,但近年来FGPs在西方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人群中的数量显著增多[3,13- 14]。国内一项大型研究[9]发现,重庆地区近10年来GPs的病理谱发生了明显改变,GHPs在GPs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66.39%下降至2016年的43.05%(P<0.001);而FGPs在GPs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25.04%上升至2016年的48.47%(P<0.001)。
FGPs分为散发型和综合征型,其中散发型FGPs的发生可能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长期使用有关[15];而综合征型FGPs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相关[1]。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APC基因突变致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为特征[16]。FAP患者通常存在上消化道病变,其中FGPs的发病率高达88%[16]。散发型FGPs很少出现异型增生(<1%),而在FAP患者中,44%~54%存在轻度异型增生[8]。若FGPs多发、直径>1 cm 或出现异型增生,应行结肠镜检查以筛查FAP。
2.3 胃腺瘤性息肉
GAPs是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据报道,西方国家GAPs占GPs的0.5%~3.75%,而在胃癌高发的东亚地区(如韩国、日本、中国),GAPs可占GPs的9%~20%[17]。内镜下,GAPs通常单发于胃窦,也可存在于胃的其他任何部位,扁平或无蒂[8]。GAPs的直径差异较大,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组织学上,GAPs由异常增生的上皮细胞组成,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幽门腺腺瘤,通常以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为背景出现[6]。
3 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3.1 胃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GHPs的发生一般与胃黏膜的局部炎性病变相关,与慢性胃炎,特别是Hp感染相关性胃炎关系密切。各种病理类型GPs的发病率随研究人群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Hp感染率高发地区,GHPs更为常见[18- 19]。近年来,西方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GPs患者中GHPs的占比减少,分析可能与Hp的感染率下降有关[9,14,20]。国内外研究均发现,GHPs患者中 Hp感染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的GPs患者[14,21]。
此外,Hp根除治疗有助于部分GHPs消退甚至治愈[22- 24]。Nam等[4]研究发现,GHPs患者的Hp感染率为无息肉者的1.34倍;Hp持续阴性组与Hp根除组患者的息肉清除率是Hp持续阳性组的11.7倍。韩国最新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Hp感染的GHPs患者(息肉直径3~10 mm)随机分为Hp根除组(n=14)和非Hp根除组(n=13),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随访以了解GHPs的消退情况(GHPs消失或体积缩小50%以上为消退),结果显示Hp根除组患者均出现息肉消退,且呈时间依赖性,平均消退时间为6.8个月,平均消失时间为9.8个月;而非Hp根除组患者未出现息肉消退,且部分患者息肉出现进展(P<0.001)[25]。这一研究表明Hp根除治疗可使GHPs消退甚至治愈,而Hp持续感染可能与部分GHPs进展有关。此外,在Hp感染下,高血糖会加速GHPs进展。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炎症特性,可导致激素驱动性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26],而GHPs的发生与胃黏膜炎症相关。因此,在Hp感染的情况下,糖尿病的炎症特性可能加速GHPs进展。 目前,尚无高血糖与GHPs相关性的报道。
如前所述,GHPs具有恶变潜能,其恶变风险与息肉直径大小相关,指南推荐应完全切除直径>5 mm的GHPs[1,27]。Hp感染并不特别诱导GHPs的恶性转化[11,28]。有学者认为直径5~10 mm的GHPs无需切除治疗,因其恶变风险较低,且Hp根除治疗后息肉可能会出现消退或减少[8]。此外,GHPs在内镜切除术后具有一定的复发率。Kang等[29]的研究显示,在接受Hp根除治疗的GHPs患者中,Hp持续阳性组的息肉复发率高于Hp根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比21.7%,P=0.269);关于Hp的最终感染情况,Hp持续阳性组的息肉复发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 (42.9%比18.9%,P=0.031);多因素分析表明,Hp的最终感染状态是GHPs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以上研究表明GHPs的发生与Hp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为Hp感染后胃黏膜损伤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包括刺激细胞增殖、生长因子及原癌基因过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导致GHPs的发生[30],而Hp根除治疗对GHPs产生明显的预防作用。因此,英国和美国胃肠病学学会强烈建议GHPs患者应行Hp根除治疗[1,27]。2017年,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也将GHPs列入根除Hp感染的适应证[31]。有趣的是,Yu等[32]对2009至2018年我国青岛市市立医院行胃镜检查的109 1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过去10年内GHPs的检出率逐步上升(r=0.95,P<0.001),而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r=-0.76,P= 0.011),Hp感染与GHPs检出率呈负相关,其可能对GHPs产生保护作用(OR=0.66,95% CI:0.59~0.75)。显然,这种负相关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其研究结论与机制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胃底腺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FGPs患者很少合并Hp感染,其Hp感染率明显低于非FGPs者,Hp感染与FGPs呈负相关[13,33- 35]。Mitsui等[16]报道1例FAP家系,母子3人均为FAP患者且存在相同的APC基因突变,其中兄妹2人Hp检测阴性,胃内可见多发的FGPs;而母亲Hp检测则为阳性,胃内未见FGPs发生,且Hp根除治疗6年后,行胃镜检查可见其胃内出现了多发的FGPs,提示综合征型FGPs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呈负相关。日本最新一项研究显示,Hp阴性组、Hp根除组和Hp持续阳性组患者FGPs的发生率分别为51.9%、12.0%和1.7%(P<0.001);Hp阴性组FGPs的发生风险为Hp持续阳性组的48.3倍;Hp根除组FGPs的发生风险为Hp持续阳性组的6.6倍;且在Hp根除组中,Hp根除时间越长,FGPs的发生风险越高[36]。这一研究表明Hp感染不仅与FGPs的发生呈负相关,且Hp根除治疗会增加FGPs的发生风险。
分析其发生机制可能为Hp感染后产生某种蛋白酶降解胃黏液,防止胃底腺囊性扩张,对FGPs的发生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37];而Hp根除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胃黏膜炎症得以改善,有助于胃底腺功能的恢复,从而导致FGPs的发生。我国人口基数大,Hp感染率高,Hp根除治疗是否增加FGPs的发生风险亟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3.3 胃腺瘤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Hp根除治疗有助于部分GAPs的消退。Sukuzi等[5]对27例接受Hp根除治疗的GAPs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1.9(44~181)个月,结果发现12个(44.4%)GAPs病变出现了内镜下消退,其中7个(25.9%)病变出现了组织学消退,从Hp根除治疗到GAPs完全消退的平均时间为19.9个月。Kitamura等[38]研究发现,Hp根除治疗后,胃癌病变表面出现一种典型的低级别异型性上皮,该上皮不表达Ki- 67,其缺失表明这种低级别异型性上皮缺乏增殖能力。因此,Hp根除治疗可能导致GAPs细胞增殖信号发生改变,使其退化。
Bae等[39]对2089例接受内镜切除术的GAPs及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术后GAPs及早期胃癌的复发率。结果显示,Hp阴性组、Hp根除组、Hp持续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1%、6.0%、17.0%;Hp阴性组与Hp根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Hp持续阳性组的复发风险分别是Hp阴性组和Hp根除组的3.6倍和2.8倍。该研究表明,Hp持续感染是GAPs及早期胃癌患者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Hp根除治疗可降低GAPs的复发风险。
目前,单纯关于GAPs与Hp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较少。鉴于GAPs在我国GPs患者中占有较大比例,且其癌变风险较高,应加强该领域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二者间的关系。
4 小结
目前研究显示,GHPs、FGPs和GAPs均与Hp感染存在相关性。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GHPs消退甚至治愈,Hp持续感染是GHPs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证实GHPs与Hp感染呈负相关,Hp感染可能对GHPs产生保护作用,因此GHPs与Hp感染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FGPs与Hp感染呈负相关,且Hp根除治疗可增加FGPs的发生风险,但后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GAPs消退,并降低其内镜切除术后的复发风险,目前单纯关于GAPs与Hp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较少,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二者间的关系。其他病理类型的GPs发病率较低,与Hp感染相关性的研究非常少见,多为个案报道,其相关性尚不确定。明确GPs与Hp感染的相关性,特别是Hp根除治疗对各种病理类型GPs产生何种影响尤为重要,可为GPs及Hp感染管理提供临床决策依据。
作者贡献:罗攀负责查阅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徐杨负责选题设计、审校文章。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