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开维教授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
2021-12-02孙弘扬向开维
孙弘扬,向开维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周围性面瘫也叫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筋肉弛缓性疾病[1]。此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其年发病率约为0.2%。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生周围性面瘫,但以青壮年人为多见。近年来,周围性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此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面神经失养,引起局部神经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并发生轴突变性。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额纹消失、口角歪斜、睑裂变大、流涎、鼻唇沟变浅变平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味觉减退、唾液减少及患侧乳突处疼痛等症状。此病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严重且难以逆转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实施抗感染、脱水、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西医治疗,并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3]。筋膜是人体内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解剖结构。筋膜理论是一种基于人体解剖结构建立的综合理论,近年来该理论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筋膜手法是基于筋膜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物理康复疗法的范畴。现阶段,该疗法主要应用于运动康复、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等方面[4]。向开维教授是贵州省名中医,长期从事针灸、手法治疗脊柱疾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致力于将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用于治疗各类临床疾病。向开维教授擅长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现将向开维教授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基于筋膜理论对周围性面瘫的再认识
筋膜即人体的结缔组织。人体的结缔组织在结构上具有差异性,在功能上具有多样性[5]。筋膜组织具有整体张拉结构及黏弹性、触变性、高反馈效应等特性。人体的筋膜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可很好地适应机体的张力,并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传导。当筋膜组织出现创伤、压力、炎症反应、长期制动等变化时,会产生纤维化、疤痕、挛缩、固定及扳机点等病理变化。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面神经缺血水肿、炎症渗出,导致局部筋膜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纤维化、挛缩等病理变化,进而使患者出现表情肌运动障碍、患侧面部软组织板滞、僵硬等临床表现。此外,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出现面部软组织粘连后可导致筋膜层的活动度下降,对周围神经造成卡压,进而可使其出现患侧面部感觉异常等症状。研究表明,人体的筋膜系统是细胞代谢、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6]。向开维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应用筋膜理论评估周围性面瘫患者局部筋膜情况的方法。他擅长运用筋膜手法改善局部皮肤筋膜组织的致密度,激活表情肌筋膜的张力,协调面部肌肉的运动与控制功能,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
2 向开维教授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技术特点
筋膜手法是通过改变施加在皮肤表面的拉力和延伸力来影响筋膜系统功能与状态的一种治疗手法[4]。向开维教授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技术特点是:1)额部操作手法。使双手拇指与帽状腱膜纤维走形成90°角,用力按压额部,维持约10 ~15 s,重复操作6 ~8 次。额部扳机点其一约位于发迹中点稍偏向患侧,其二约位于右侧额肌几何中心点。用食指分别按压这两个扳机点约1 min,可重复操作1 ~2 次。2)颞部操作手法。用双手拇指协同固定头部,将食指桡侧缘循颞肌筋膜纤维的走行方向对颞肌筋膜进行牵伸,重复操作6 ~8 次。颞部扳机点其一约位于颞肌几何中心点,其二约位于耳后乳突处。用食指分别按压这两个扳机点约1 min,可重复操作1 ~2 次。3)眼周部操作手法。眼轮匝肌筋膜呈环形分布,用拇指指腹分别于眼眶上、下对眼轮匝肌筋膜进行弧形牵伸,重复操作6 ~8 次。眼周部扳机点其一约位于眉头处,其二约位于目内眦处,其三约位于目眦处,其四约位于眶下缘中点。用食指分别按压这四个扳机点约1 min,可重复操作1 ~2 次。4)颊部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对眶下区几何中心点进行按压,在按压的同时对颊部筋膜进行皮下放射状牵伸。颊部扳机点其一约位于耳屏前中点,其二约位于耳垂下。用食指分别按压这两个扳机点约1 min,可重复操作1 ~2 次。5)口唇部操作手法。口轮匝肌筋膜呈环形分布,用拇指指腹分别于口唇上、下对口轮匝肌筋膜进行弧形牵伸。用拇指于鼻翼旁对提上唇肌筋膜进行弧形牵伸,重复操作6 ~8次。沿颏隆凸至下颌角,用食指和中指夹持软组织,进行提拉牵伸,重复操作6 ~8 次。口唇部扳机点其一约位于颏下正中处,其二约位于颏孔处,其三约位于下颌角外缘。用食指分别按压这三个扳机点约1 min,可重复操作1 ~2次。治疗后评估患者面部筋膜的功能,并指导其适当进行面部表情肌筋膜功能的自我训练,根据其病情合理选择治疗部位、治疗时间及治疗次数。
3 病案举隅
患者何某,男,5 岁零2 个月,湖南道县人。在就诊前2 d 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右侧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夹食、鼓腮漏气,继之出现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2 mm,迎风流泪,右侧额纹消失,无外耳道疱疹、听力下降、味觉过敏、肢体运动障碍、言语不清或意识障碍。就诊时症见:右侧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2 mm),右侧额纹消失,迎风流泪,漱口漏水、饮食夹食、鼓腮漏气,咽喉肿痛,咳嗽、无痰;精神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微黄,脉浮数。对其进行查体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对其进行专科查体的结果是: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言语清晰,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约2.5 mm,对光反射光敏,双眼球向各方向活动自如,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2 mm),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皱额、皱眉、闭眼不能完成,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鼓腮、露齿完成差,伸舌不偏,脑神经(-);四肢肌力为5 级、肌张力可,双侧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四肢痛触觉对称。中医诊断其病情为:面瘫,风热袭络证。西医诊断其病情为:面神经炎。鉴于该患者为小儿,不耐针刺,故采用筋膜手法对其进行治疗,手法宜轻(操作次数可适当增加),每天治疗1 次。结合其舌象、脉象,予中药内服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选牵正散合银翘散。处方如下:制白附子1 g、僵蚕1 g 、全蝎1 g、金银花6 g、连翘6 g、荆芥3 g、淡竹叶3 g、牛蒡子3 g、淡豆豉3 g、薄荷3 g、桔梗3 g、甘草3 g。剂型为粉末剂,用水冲服,每天服1 剂,分3 次服用,共服5 剂。方解:制白附子辛温燥烈,可祛风化痰,善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僵蚕可祛风止痉,金银花、连翘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淡竹叶可清热除烦、清上焦热,荆芥、淡豆豉可发散解表,且能助金银花、连翘发散表邪之功,以透热外出,这几种中药共为臣药;桔梗可宣肺,为佐药;甘草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可共奏祛风止痉、清热解毒、祛邪解表之功。二诊时该患儿面部肌肉板滞有所缓解,眼睑闭合恢复但欠佳,皱眉、皱额、鼓腮、露齿完成较差。继续用筋膜手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的强度以其能耐受为宜,每天治疗1 次,并继续为其应用牵正散合银翘散,处方不变。 三诊时该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眼睑闭合尚可但较健侧稍差,口角稍向左侧歪斜,皱眉、皱额、鼓腮、露齿完成欠佳。停服中药,继续采用筋膜手法对其进行治疗,以调整其面部筋膜的功能,促进面神经传导功能及软组织弹性的恢复。四诊时该患儿的病情痊愈,嘱其家长监督其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避免受风寒,做到劳逸结合,并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此后其未再复诊。
按语:本例患者为小儿,其病情属于风热袭络型面瘫,在发病的急性期采用牵正散合银翘散对其进行治疗,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小儿不耐针刺治疗,故对其实施系统的面部筋膜评估后,采取筋膜手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对筋膜扳机点进行抑制或释放,改善表情肌的运动功能和软组织的灵活性,恢复面神经的传导功能和软组织的弹性。在四诊时让该患儿在家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目的是增加其面部筋膜组织的弹性、柔韧性、灵活性和强韧性,延长筋膜手法的疗效。
4 小结
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和神经。筋膜手法是基于筋膜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向开维教授在筋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筋膜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