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
2021-12-02赵骏健
赵骏健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国有思林林场,广西 百色 531504)
马尾松是亚热带乔木,属松科,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均能正常生长,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在传统的马尾松造林中,通常采用从其他地方调拨马尾松再进行造林的方式,加之造林完成后对马尾松幼林抚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马尾松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不断提高马尾松的成活率,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林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下面将对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展开详细探讨。
1 马尾松简介
马尾松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树干较直,树高45 m以上,胸径最大可达1.5 m,针叶、外皮为红褐色微灰,内皮为枣红色微黄,呈不规则鳞片块状。成材的马尾松树冠类似于圆锥状,到老年期时树冠开始慢慢张开,逐渐形成伞状结构。马尾松是一种阳性树种,喜光照,不耐庇荫,在年均气温为13~22℃、年降水量为800~1 800 mm的气候环境下生长良好,但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0℃,否则会限制其生长。马尾松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喜欢微酸性土壤,但不耐盐碱和水涝,在黏土、沙质土、石砾土、山脊及陡峭的崖壁上均能生长,其中在土壤涤厚、肥沃的地区生长质量最好。马尾松木材质量较好,用途广泛,常用于建筑、制板、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等领域;树干可以提取松脂,作为化工、医药的原料;树皮可以提取栲胶,制作胶黏剂;作为生态树种时,还可在荒山种植,形成疗养林[2]。
2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
2.1 正确选择造林地
马尾松造林地的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必须结合马尾松的生长习性及种植经验选择造林地。因地制宜地选择造林地,不但能提高马尾松的造林质量,而且更有利于后期的经营管理。马尾松适合大面积连片种植,但极易引发森林火灾或造成病虫害蔓延,因此,选择造林地时应综合考虑与阔叶林或栎类杂灌木混合种植。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马尾松受到外界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能降低病虫害、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3]。同时,不同经营目的的马尾松对生长环境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大径级的马尾松适合种植在山脊或下坡等土质较硬的位置;而小径级的马尾松适合种植在土壤含砂砾较多的地方。此外,造林地的选择还要考虑周围环境无污染、交通便利、排水功能完善、抚育方便等因素,最大限度地确保造林地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在源头上进行精细化管理[4]。
2.2 科学整地
整地是为了马尾松在幼苗生长初期有较好的生存环境条件,提高其成活率。整地时间一般选择造林前1年的秋冬季,根据造林地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包括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整地深度在30 cm左右,坡度小于20°的低山、平地等实施全垦整地,可使马尾松的种植效果达到最佳;坡度为20°~30°的地形多集中在丘陵地带,实施带状整地,一般带宽为70~100 cm;坡度大于30°的造林地则实施块状整地,规格为50 cm×50 cm×30 cm[5]。不同整地方式需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执行,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整地时表土要翻向下面,挖穴后要回填表土,如果林地里的杂草、乔灌木较多,还要事先进行适当的清理和控草,才能整地造林。
2.3 合理规划造林密度
合理密植是保证马尾松后期快速生长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马尾松正常生长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由于马尾松自身的生长习性,初植时密度通常要适当大一些,等到林分充分郁闭后,再通过间伐和修枝等方式合理调整林间密度。一般来说,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目的的马尾松造林密度也有差异。立地条件较好、以培育大径级木材为目的的马尾松造林,可按株行距1.5 m×2.0 m进行种植;立地条件较差、以培育小径级木材为目的的可按1.0 m×1.5 m进行种植,使得每667 m2造林密度控制在240~450株。如果配以阔叶林树种营造混交林,每667 m2种植株数大约控制在200株。这种混交林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抵御火灾、减轻林业病虫危害[6]。
2.4 正确把握造林时间
马尾松的造林时间可选择在11月中旬或翌年2—3月,不同地区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造林时间。在此两个时间段,马尾松苗木的木质化程度较高,而且温度凉爽适中,蒸腾作用较弱,有适量的雨水,有利于提高马尾松幼苗的成活率。栽植时最好选择在阴天、小雨天、雨后或者傍晚时分进行,切忌在大风大雨天里栽植。此外,马尾松可适当早栽,获得早发根、早生长、易存活、能抗旱的种植效果,但须注意提前的时间,过度提前易导致马尾松存活率下降[7]。
2.5 选择合适的造林方式
马尾松造林方式主要有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2种。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指的是将现有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种植的一种造林方式,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造林方式,具有适用性广、成活率高、幼林郁闭早、经济性高等优点,多用于大规模人工造林项目。播种造林又称直播造林,是把树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的一种造林方法,主要包括点播、撒播、条播和块播等,适用的范围较小,但技术简单易行,不需要育苗等繁杂工序,且种子发芽后的根系保持完整,没有缓苗期或缓苗期较短,适应性极强[8]。不论采用哪种造林方法,种源质量都直接影响马尾松后期的生长情况,因此必须确保良种良法造林。
马尾松造林最常用的是植苗造林法,此法相较于播种造林法对杂草和干旱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选择一年生以上的马尾松优质壮苗进行种植,要求苗高大于15 cm,地径不小于0.3 cm,且根系发达完整、顶芽饱满、针叶浓密、茎直、侧根多、无病虫害、无损伤等。栽植时可先用泥浆蘸湿根部,再竖直放于栽植穴中央,注意不要窝根,使根系保持舒展,扶正苗身再覆盖土壤并踏实。为了保证成活率,可在栽植时使用生根粉、保水剂或定植后立即浇定根水[9]。需要注意的是,马尾松苗木要随起随栽,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保湿工作,避免阳光直射造成苗木失水,可通过覆盖草席的方式进行保护,而且如果当天苗木没有栽植完,还需将剩余的苗木进行临时假植。此外,播种造林也是马尾松常用的造林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适合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使用。要求造林地的土壤比较湿润、肥沃,杂草少,没有鸟害或者鸟害较轻,符合以上条件的造林地才能选用此法进行造林。因此,马尾松造林一般采用植苗种植的方式。
3 马尾松幼林主要抚育措施
3.1 日常管护
马尾松定植后通常需进行为期3 a左右的幼林抚育管护工作,主要包括补植、除草、松土、灌溉和施肥等。马尾松定植后可能会出现缺苗、死苗、野生动物咬伤幼苗等情况,因此,抚育管护前期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对林地的巡视,统计马尾松的成活率,当发现马尾松的成活率不足85%时,选择在次年的春秋两季进行补植,以期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初植密度要求。造林初年通常只除草,不松土,避免马尾松因根系松动而出现倒伏现象。除草时只要求除掉根部周围的杂草,不影响马尾松正常生长即可,一般选择在马尾松生长旺盛期来临之前的4—5月,以及杂草尚未结籽的8—9月进行除草,每年进行两三次,在杂草生长迅速的地方可适当增加除草次数,直至林分郁闭。同时,把除掉的杂草铺在幼树周围,可起到保湿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松土工作在定植后的第2年开始进行,时间一般在4—5月和8—9月,结合除草作业同时进行,每年2次,深度不能超过10 cm。除草、松土均不能伤及植株的树芽、树皮和根系,以免影响马尾松的正常生长。马尾松定植第2年后长势开始逐渐变强,此时地里剩余的养分已经无法满足其快速、茁壮生长的需要,因此,此阶段要及时做好追肥管理。具体的施肥种类及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主要施钾肥和磷肥,每株施100 g左右的磷肥和50 g左右的钾肥,以促进幼树生根、抽梢,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后每年的施肥量及施肥种类要根据立地条件和树势情况来安排,否则易引起“肥伤”[10]。此外,由于马尾松扎根较深,通常能够自己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所以一般不需要人工浇水,但若遇到连续干旱的恶劣天气,则必须适当浇水,防止马尾松枯死。
3.2 抚育间伐
马尾松种植后会在很短时间内从单纯的个体生长发育阶段转变为群体生长发育阶段,每株马尾松的根系、树冠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与扩展,彼此之间也因此加剧了养分、水分、光照、生存空间的竞争,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生长健壮的植株继续霸占着大量的林地资源,俗称“霸王木”;而长势弱小的植株由于竞争力不足,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光照等,造成个体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还会枯死。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合理的抚育间伐工作,调整好林木的林间密度,从而有效改善马尾松整体的生长环境及条件。一般当马尾松林分郁闭度在0.9以上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间伐工作,以此调整林间密度。间伐时间通常选择在秋末冬初,此时的林木木质化程度较高,且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对林木的生长影响最小。实际间伐工作最好每隔2 a进行1次,重复两三次即可,遵循砍密留疏、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的原则进行。对于单一的林地来说,由于马尾松具有分化快、喜光性强等特点,因此间伐工作一般采用下层疏伐法;而混交林的马尾松则因为受到上层林木的遮挡,光照不强,因此间伐工作多采用上层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首次间伐强度控制在总植株数的25%~35%,此后每次间伐强度为20%~30%,最终每667 m2林地保留产脂量高的林木约60株[11]。
3.3 修枝整形
对马尾松进行修枝整形,可避免养分被无用枝过度消耗而导致其整体长势变弱,同时还能提高树干饱满度,改善马尾松形体,使林间的通风性和光照条件大大改善,并减少病虫害的滋生。马尾松修枝主要有绿修和干修2种:绿修是修剪掉部分过多的无用活枝,要保证冠高比例在1∶2左右;干修即修剪掉下部的枯枝或者将要枯死的树枝。在实际修剪时,可使用手锯、长柄锯等工具对枯枝、病枝、弱枝、直立枝、寄生枝和过密枝等从上至下进行修剪,但要注意提前做好标记,不能用力过猛,避免树皮撕裂,同时还要使修剪的切口平滑顺直,不留长桩,不带皮,以免出现死结等问题。
3.4 防治病虫害
马尾松幼树生长阶段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马尾松幼树健康生长造成最大威胁的病害主要有松瘤病、猝倒病和叶枯病等,危害最重的虫害有松毛虫、松梢螟、大袋蛾和金龟子等。对于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主要采取营林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12]。首先,在造林前加强检疫工作,确保种植的马尾松无病无毒。其次,在造林完成后做好管护工作,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对除草、松土、追肥、修剪、间伐等工作要细致到位,为马尾松幼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增强树势,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最后,对于已经遭受病虫害侵扰的马尾松幼树,可以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防治措施来进行治理,如用一定浓度的波尔多液防治叶枯病,用频振灯诱杀大袋蛾,用白僵菌治理松毛虫等。
4 结语
马尾松作为我国的荒山造林树种,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是,要想获得更好的种植效果,就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造林技术,并加强幼林抚育管理。笔者从正确选择造林地、科学整地、合理规划造林密度、正确把握造林时间和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这5个方面阐述了马尾松的造林技术要点,并从日常管护、抚育间伐、修枝整形和防治病虫害这4个方面探讨了马尾松幼林生长阶段的主要抚育措施,确保马尾松造林效果,促进林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