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课程的深度建构与实施
2021-12-02张丽
张 丽
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协同。然而,当前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散点的、浅层的、无序的、碎片化的层面,这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度,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程化的视角开展家校合作,共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可以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育人方式的多元、参与主体的多样,让家校合作从浅层走向深层。
一、利用“资源共同体”,深度建构家校合作的课程内容
家校共育课程建设是教育面对创新挑战的回应,是素质教育实施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家校合作课程的建构应围绕育人目标,指向序列,指向整体,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1.指向目的:建立“精神共同体”,形成育人共识。
有着共同育人目标的共同体可称为“精神共同体”,那如何建立家校合作“精神共同体”呢?首先,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办学理念和主张,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和信任,形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认同;其次,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邀请家长深度融入学校教育,让家长走进校园,成为年级或班级的管理者,让他们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2.指向序列:整合“家校资源”,构建立体课程内容。
学校要从两个方面积极整合课程内容:一是根据学生年段特点,从家校合作的内容、时间、方式三个维度架构课程;二是综合分析学生学情,形成育人目标序列。
3.指向整体:融通“课内课外”,服务学生发展。
家长也应该是家校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首先,家长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家长的参与活跃了课程形式,丰富了课程内容。其次,出于对学生家庭生活和个性品质的全面认识,家长参与建设校本课程更有针对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激活“实践共同体”,推动家校合作课程高效实施
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实践共同体,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课程实施融入日常工作。家庭和学校是育人“实践共同体”,家庭和学校要互相融入。如我校开展的“家长志愿者护学岗”活动,让家长融入学校日常工作,激发其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
二是课程实施融入节点活动。在学科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不同学科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年级、班级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实施方式,这三者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形态。而因为学校课程实施的时间限制,一些学科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可能在学校全部完成,这就需要家长协助完成。
三是课程实施分层推动。首先,从学校层面科学设计家校合作内容。具体包括: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线上线下授课活动,采取集中授课和分年级授课;成立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代表参与教育管理,共同提供教育服务,共同承担相应责任;丰富校园生活,学校整体构建校园文化,形成系列主题,在家长的支持与参与下按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活动。其次,从年级层面组织家校合作。年级是落实学校层面工作的重要部门,在做好学校层面家校合作相关内容基础上,可以聚焦学生成长目标,策划组织家校合作活动,为家校合作提质增效。最后,从班级层面开展家校合作。班级可在岗位建设、社团建设、小队建设等基础性项目中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评价共同体”,促进家校合作的品质
1.开放评价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如我校就通过开展“家长评教”活动,邀请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价,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了教学质量。
2.丰富评价内容,培育综合素养。
学校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鸾娃成长手册》,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进行了丰富与细化,构建了学校“五星联动”评价体系,形成了四个维度九个要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从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以及学生本人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3.凸显评价主体,促进生命成长。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我校积极建设数字化评价平台,开展即时性、阶段性、总结性评价,家长和教师均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布消息,了解、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成长评价。
家校共同体建设虽然得到很多学校的重视,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仍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育人目标高度一致,育人方式高度统一,育人效果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