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
2021-12-02张利民
毛 瑶, 张利民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
中国精神起源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被丰富。它强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是维系华夏儿女共同的思想根基,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毛泽东曾指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更是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需要有崇高的精神来推动。青年一代的精气神是国家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在庚子新春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过程中,医护领域以及其他岗位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中国精神的青年才俊,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也因他们的践行和彰显而焕发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内核,既体现了民族性,又彰显着时代性。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等具有共同特质的优秀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积淀中产生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以及伟大梦想等精神特质的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体或集体对自己国家态度上的认可以及情感上的依恋关系,是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历史文化等高度的认同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最强大的基因,千古不变、亘古如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条主线,是最激动人心的主旋律。正是有了爱国主义这种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中华文明才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传承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个个丰碑高耸的精神坐标,形成了独特的革命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指具有时代特质、体现时代潮流、标志时代文明的精神风貌,它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集体意识,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时代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质,发展性是其最凸显的特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求变、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思想品格,是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进行的大庆石油会战和长期的开发建设实践,培育形成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其不仅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工业新时代,而且标志着勇于创新和艰苦创业的新浪潮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锻造形成了特区精神,具体表现为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特别强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推动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并且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深层次上彻底改变着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时代洪流中迸发的强大力量,其通过实践不断给中国精神注入新鲜血液,并成为国家在时代竞争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活水源头。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延续的根基,时代精神作为民族进步的动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中国精神的两个方面,分别体现着中国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精神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未间断或消失,它存在于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之中,时代精神用新的方式回应着民族精神,并随着时代的流逝和更替转化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因此,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之本,是一定程度上对过去历史的回溯,其内涵极其丰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现当代的突出体现,内蕴着对当下的回应和对未来的期盼。二者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根铸魂,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的根基、国家的血脉,承载着盛世中华在思想文化上的累累硕果。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有效方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路径。
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一方面有助于夯实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国精神是一种既传承历史又指向未来的精神。通过中国精神的培育,让数千年孕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铸就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渗透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充盈丰富、思想意识更文明先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全球化背景下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冲击。当今世界社会形态各异,意识形态各不相同,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明白中国精神传承是符合中国发展现实基础上的正确选择,在复杂纷繁的思想文化形态面前必须保持戒心和警醒,以理性的思维和冷静的眼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使大学生内心不断滋生强大的文化自信抵消外来非主流文化的侵扰。
(二)有利于正本清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曾谈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
新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时代浪潮的影响和冲击,并且正在经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大学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上比较盲目,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新时代条件下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精神体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品行的遵从上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滋生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4〕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庞杂的观念世界中厘清自己的思想源头,从根本上摒弃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找到符合自身和国家发展的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有利于凝心聚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顺应了时代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会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聚合力和对国家的向心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以精神促行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在庚子鼠年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总体战中,一群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畏前行。他们在请战书上毅然摁下稚嫩的手印,他们逆行的步伐铿锵有力,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用行动护佑中华。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鼓舞下,在“共筑中国梦,建造共同体”的时代精神呼吁下,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中,他们不是老师却用行动教会我们担当与责任。这种凝心聚力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抗疫精神,与1998年顽强拼搏的抗洪救灾精神、2003年和衷共济的抗击非典精神以及2008年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样,都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中国精神的凝聚和纽带作用,使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无畏艰难险阻砥砺前行。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国精神将在青年大学生中薪火相传,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四)有利于守正创新,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不是一成不变、故步自封的,它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俗话说:“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马克思也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任何时代的发展只有坚守住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创新才有根基和方向,而不断地创新也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因时而新的时代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凝练了时代精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进了中国精神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6〕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用中国精神培育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用守正创新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通过精神上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重创新,为中国梦添砖加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一)立足于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作为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精神寄托,无论地域差异,无论宗教信仰,爱国之心都不应该有差别。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必须立足于爱国主义,因为青年大学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提供更高平台和优越条件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家国情怀、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接班人。立足于爱国主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的培育,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体系的坚实基点,也是中华民族加强精神文化根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实需要。
(二)着眼于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新时代条件下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曾说:“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7〕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时代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冲破思想的禁锢以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着力培养其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改革创新精神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不能局限于思想上、理论上,更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回应时代的关切,将实践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将改革创新作为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能量源。
(三)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统揽“四个伟大”,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实现了精神文化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将大学生中国精神具体培育的微观过程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中,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意识;将国家与个人紧密关联,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的浓郁氛围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内在驱动力,以精神促实干,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四)聚焦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其落脚点和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对它的培育应置于中华文化的情境之中,观念上认同中国文化,才有可能培育和塑造中国精神。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不仅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当代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会不同程度地削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的时候,应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场域中,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的终极意义所在。
四、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原则和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原则
“新时代”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新时代,新任务,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不仅应遵循教育的规律、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任务,而且还需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传承性是基础和前提,为时代性提供发展的根基;时代性是动力和源泉,为传承性注入新的活力。坚持传承性是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加以继承,对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时代性是指结合时代特征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在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要结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中国精神融入其中,顺应时代演变和发展的趋势,统筹推进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
2.坚持政治性与生活性相结合
中国精神的培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新时代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政治性,还要将政治的权威性与生活的人文性相融合,做到以人为本,把政治性内容纳入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上来。密切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把中国精神细致入微地融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拓宽教育视野,贴近他们的实际与生活。
3.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就理论而言,弘扬中国精神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渊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它是一个由完整理论体系为支撑、有着丰富内涵的科学理论,涵盖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理论的高度。然而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如果一味诉诸于理论,就会显得太过抽象,只有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进行践履,中国精神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在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化理想信念于行动,实现中国精神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
4.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中国精神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是国家在价值观念上所秉持的民族诉求。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既要做到对内保持民族性,又要做到对外坚持开放性。“在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思想文化之外,民族性内容总是要与世界性内容相关联”〔8〕。中国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特征。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关联,为新时代大学生搭建一个包容开放的精神世界。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1.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引导强化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意识
课堂教学一直是培育学生最直接、最有效、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一方面,知识传递具有直接性,避免了误传和漏传;另一方面,集中教学保证了教学进度和效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强化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意识。
首先,以公共课作为宣讲中国精神的立足点。公共课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门课程,在公共课上对中国精神进行宣讲有两个好处:一是受众多,覆盖面广,可以保证所有大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受到中国精神的熏陶,对中国精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公共课作为我国一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课程,除了文化公共课外,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课程本身承载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因此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对中国精神进行宣传,让中国精神不仅仅进课堂,更要进头脑。
其次,以基础课作为渗透中国精神的着力点。大学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新时代下大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不统一,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共课,还需要在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中采取无形渗透的方式,先让中国精神进教材,再让中国精神进头脑。
最后,以专业课作为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关键点。公共课和基础课作为大班教学,笼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将中国精神的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将专业知识与中国精神相结合,把中国精神运用于专业技能的实践中,才能以此强化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意识。
2.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营造中国精神培育的氛围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最常见方式,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光靠课堂教学的引导是不够的。学校作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要学会利用校园文化,营造以中国精神为引领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活动来彰显中国精神,营造浓厚的中国精神氛围。比如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活动竞赛、建设有关改革创新的文化长廊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切身体验中国精神,加深对中国精神的认知。另一方面,利用新时代的媒体环境来开展关于中国精神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比如通过大家熟悉和平时接触较多的自媒体软件,开设有关中国精神文化的公众号,用微博互动、论坛交流等形式来感染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网络育人效果。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一些意义重大的纪录片。比如结合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观看疫情之下的《在“疫线”》《抗击疫情最美逆行》等,实时在线观看,及时互动,分享所感所想,也可写观后感等。
总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时代浪潮中的大事件,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去打造中国精神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形成网内与网外联动、线上与线下协调的中国精神培育模式,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3.借助网络媒体传播主旋律,开拓中国精神培育的新方式
由于科技快速发展,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实现了媒体融合,网络媒体成为当下人们了解时事、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应全力借助网络媒体传播主旋律,转变培育方式。
一是增强运用网络媒体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掌握网络传媒中舆论的主导权。对于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主流思想进行筛选与屏蔽,规避中国精神网络传播的娱乐泛化,引领好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思潮。“用大众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要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文明创造、文明贡献和文化精神葆有高度认同感和自信感,积极从中华历史传统中汲取精神正能量,在全社会内凝聚思想共识,并致力于构建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维护中华文明的正面形象。”〔9〕比如利用重大庆典、历史事件、民族节日等集中宣讲,通过微视频进行传播教育,在微博、知乎等大学生日常使用较多的软件主页上设立中国精神的专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关于中国精神的普及与教育。
二是利用网络媒体即时反馈的优势获取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育的方式。利用大数据收集大学生点击率高的视频或文章,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度比较多的事物,将中国精神融入网络媒体的各种形式中。比如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网络平台开展具有较强亲和力的网络课程,以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创造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中国精神的平台。
另外,不可忽视网络媒体传递知识的碎片化。网络上不成体系的零散知识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而且容易成为过眼云烟,因此,这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往往不被人们所采用,只是偶尔作为一种非必要的补充而存在,但如果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反复且持续的出现,比如每天打开电脑或者手机收到的第一条推送都是关于积极向上、正能量方面的,这种长期性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在新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无法从根本上避免或是消除媒体碎片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因时而新、顺势而为,利用网络传媒碎片化打造一种传递中国精神的新方式。
4.提高自我修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坚守和践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中国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宣传上,内化于心后,还应外化于行,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提高自我的修养,达到对中国精神的践履。
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涵养;思想上应该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勇于抗争的勇气和捍卫自己见解的执着。
中国精神一定层面上属于一种信仰,大学生应有坚持中国精神的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的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行动。具体来说,一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坚守和践行。继承民族传统,自觉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不崇洋媚外,过好中国节日,展现神州魅力。二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坚守与践行。当代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用自己的“青春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结语
中国精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浓郁的时代气息,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它连接着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书写了中华文明每个时代精神的灿烂与辉煌,这种精神将无限地支撑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奋力前行。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要产生思想共鸣和精神共振,就得用中国的话语阐释中国精神,制定行动方案,践行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智慧,以实现精神融通、思想畅通、观念互通、信仰联通的中国精神文化新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