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以系统性内容框架的建设为视角

2021-12-02李根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白鹤民间舞蹈舞蹈

李根

一、“三灶鹤舞”的现当代发展现状与抢救性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关注于三灶鹤舞教材建设的较初步阶段,即三灶鹤舞教材内容框架,并试图建立有效的方法论,为后期的实际操作提供方向性与纲领式的理论基础。

二、“三灶鹤舞”在舞蹈教材内容上的艺术化探索与设想

(一)三灶鹤舞原生素材与内容在舞蹈教材中的体现

1.对原生舞蹈动作的“取”

三灶鹤舞以下肢动作较为丰富,模仿白鹤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状态与步态动作,行进速度大致可分为“鹤正步”、“鹤走步” “鹤弓步” “鹤跃步” “鹤跑步”;可根据场地、人数、主题等演出实地因素自由搭配步伐组合串联;突出表现白鹤机警灵敏、活泼灵动、轻盈矫健等动态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手形手位以及基本体态的上身动作,如回头梳理羽毛等形象。以上内容从动作层面上基本涵盖了三灶鹤舞所有的民间素材,是三灶鹤舞内容的源头由来。不难看出,原生三灶鹤舞的动作元素与其他同类型民间舞蹈相比较为匮乏,从某种程度上缺乏文化载体所需的内容性,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接导致其难以在民间自觉形成人数较多的,规模较大的教学行为或其他传承形式。因此,更应积极将其纳入教材内容建设,为后期内容的丰富创作建立出发点与基础。

2.对舞蹈情景的“取”

除以上动作元素外,民间艺人还通过对白鹤习性和日常的观察与模仿,结合动作创作出不同的以模仿白鹤生活场景的舞蹈情景。在民间节庆时刻的传统仪式中进行演出,包括“临门” “觅食” “洗嘴” “梳羽” “嬉戏” “休憩” “归巢”七个舞蹈情景。相较于单一舞蹈动作,以上七个情景在赋予了组合主题性与表演性的基础上还给予了动作的具体应用场景及意义。

如果说三灶鹤舞的动作元素是对于白鹤这一形象的微观模仿,那舞蹈情景则超越了动作素材,对白鹤的生活场景与习性进行宏观的描述,能够充分体现三灶鹤舞的独特性与风格性,是岭南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的独特审美和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以上可提供于我们观察与探究白鹤行为动作的具体视角,并方便我们在进行二度丰富动作编创时有据可依、有迹可循,避免因对于舞蹈专业性的盲目追从而产生的偏离拟兽舞属性的可能性。

3.对传统形式与仪式的“取”

传统三灶鹤舞的表演结构严谨,富有仪式感与形式感,活泼欢快却不失庄重。劳动人民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鹤的形象当中,即:“开光” “拜老” “羽化”。仪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内举行,是送走旧年,喜迎新年的重要节庆仪式。这种民间传统仪式的存在蕴含巨大的文化与传承价值。总的来说,从表演形式的宏观视角来看,三灶鹤舞的内容非常丰富,其背后所映射出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意识同样不容小觑。如只是对三灶鹤舞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狭隘的动作层面的理解,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则失去了它的意义。除舞蹈动作元素本身外,围绕与支撑三灶鹤舞这一大概念下的所有其他元素与形式,都具有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深度体现民间艺人的艺术性与哲学性思考。因此,三灶鹤舞的舞蹈教材或舞台创作中也应有对于其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侧面深入了解三灶鹤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更能唤醒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情,从新审视民族民间舞者在学科背景下的自我定位。

(二)三灶鹤舞的专业化与艺术化探索与设想

1.对穿戴道具“鹤衣”取舍的探讨

传统的后期制作技术通过录音来实现影视动画的有声化,很少体现流派风格和美学原则。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对白制作技术逐渐成熟。一方面,后期制作要体现对白的距离感,通过远近不同的声音感觉,呈现差异化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后期制作要体现对白的空间感,增强观众的立体感受。对白制作技术包括控制直达声反射声比例、营造混响效果、合理调控音量与音色。

民间环境下三灶鹤舞的动作元素主要局限于下肢,其主要原因与三灶鹤舞的传统穿戴道具“鹤衣”有关。“鹤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身体动作的发展,白鹤的模仿与表演大量依赖于道具,导致形式中缺乏内容性的现状。因此,“鹤衣”是否可以在专业化教材的部分内容中被暂时舍弃掉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山东汉族秧歌代表鼓子秧歌“伞”的道具,在训练组合中常被替代类似于“顺风旗”来模拟手持“伞”的动作,上身动作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与丰富,同时舞者能够更加专注于体态动律以及风格特点的研究。

因此,如在教材编创中暂时放弃“鹤衣”的道具元素,体态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九十度前倾,手臂与头眼也可被充分利用,使身体与动作更具表现力。另外,“鹤衣”的功能性较弱,且较为笨重,对某些动作无法表现。需要注意的是,修改后的“鹤衣”是否符合岭南人民对于白鹤这一形象的理解,以及是否体现当地人民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还有待研究。

2.舞蹈动作元素丰富的可能性

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对于民间舞蹈特性的描述中,提到群众性与适应性,“民间舞蹈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成果,又在群众中自发传授与传播”,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可理解为对时代变迁、信息更迭过程中,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的适应。而处在当今时代的人们,也正经历着从传统技艺向现代审美过渡的文化变革,人们对于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的融合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灶鹤舞原本的内容或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艺术表达的需求,正经历着民间舞蹈文化适应性与群众性的逐渐缺失的现状。而作为民间舞蹈学者,应发挥特长,从舞蹈动作层面进行符合大众审美的二度丰富创作,为其注入新的血液。

首先,把握好鹤的内在与外在形象是一切具体工作与探讨的前提。因此,对于三灶鹤舞动作元素的艺术化创作,始终离不开观察与模仿的本质。由于解除了“鹤衣”对于身体动作发展的局限,臂与手的灵活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除上述动作素材以外,还有很多的姿态造型等待发掘,如仰天长啸时,鹤颈长伸向天,鹤头有规律的上下摆动;休憩时,鹤颈自然盘在背部的优美形态等。其次,对白鹤神态层面的模仿不可忽略,例如:从白鹤在沼泽边觅食时的机警敏捷,到母子间亲密互动时的温柔细腻,再到两鹤相争时的勇敢坚毅等,不同的场景下的鹤颈动作所带来的神态是天差地别的。更进一步来说,白鹤的头眼动作同样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同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人民通过观察孔雀的头眼动作而创作出的手与头的动作,十分形象的模仿出孔雀在观察自然世界时眼睛与头部快速干脆的动作特质。因此,手臂的运用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除上述体现机警敏捷的性格特点的描述外,涉禽类独有的翅膀动作也颇具特色。白鹤的双翅动作常出现于飞翔、奔跑、长啸等,模仿白鹤的翅膀动作对体现其优雅洁净、舒展悠扬的外在特征具有画龙点睛式作用,如单纯从动作层面解决此问题,手臂与上身的运用对于白鹤翅膀动态的模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似的例子可以在蒙古族等北方民族舞蹈中找到,蒙古族舞蹈对于大雁飞翔时的展翅动作有着准确的复刻,利用胸背、肩膀、手肘、手腕等部位的造势完美的表现了大雁展翅翱翔时的动态特点;而塔吉克族舞蹈同样对于鹰有着其独到的表达,虽同属飞禽类动物,但塔吉克族舞蹈则更加突出于其骁勇善战,干脆利落的动作特质。由此证明,通过对于白鹤的细微观察,我们也能发现三灶鹤舞不同于其他拟兽舞的动作特质与特征。

此外,下肢步伐动作虽较为丰富,但如仔细观察,动作元素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民间,白鹤在田间湿地时捕猎饮食等生理活动,更便于当地村民的观察,而对于在隐蔽地带睡眠或哺乳时,区别于积极状态时的白鹤而言,却不那么容易观察。因此,低空间的下肢动作在三灶鹤舞中很少出现,但对于处在不同时空的白鹤的神态与形态的模仿,都可以使三灶鹤舞的动作素材变得更加的全面与细致。上述所讨论的动作元素的发展均来自于对白鹤生活作息与习性的大致观察,且只是众多动作发展可能性中的凤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动作元素发掘的多少取决于观察的细致程度,更加细致的观察所带来的是更加全面的模仿。

除了对于白鹤动作的直观捕捉外,白鹤的精神化与艺术化形象为三灶鹤舞的动作开发提供了一条捷径,更是日后展开三灶鹤舞的舞台创作的工作基础。不同于现在对于白鹤外在形象的直接模仿,集中体现白鹤的内在形象,则不拘泥于拟兽动作的准确与否,而是更多转为对白鹤拟人化之后的内在精神的艺术体现。在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优雅洁净的精神化形象,通过芭蕾舞舒展修长的肢体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非常具象的生活场景外在形象的模仿,并不是其舞蹈创作的重点,但却同样满足观众对于“天鹅”这一形象的观剧期待。对于专业舞者来讲,白鹤的精神化形象,对于动作元素的开发与采用更加的自由与宽泛,允许在描绘其精神化形象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专业编舞技法使之具有更强的内容性与专业性,从而解决三灶鹤舞部分内容性缺失的问题,但最终还取决于是否迎合当地人民的独特审美与艺术风格等文化背景的问题。

3.舞蹈场图与结构的整理归纳与丰富

民族民间舞蹈除具有群众性与适应性的显著特性之外,还具有即兴性与自娱性。动作相对简单且随意,舞蹈结构性较为弱。但尽管如此,在某些民族民间舞蹈中,人们在舞蹈的过程中加入了有规律的且有画面感的队形变换,来表达当地人民的独特审美。在原生的三灶鹤舞里,队形变化并没有大范围体现,从舞蹈空间与视角结构的层面上看三灶鹤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舞蹈场景中的“临门”利用简单队形变化就可传达画面意境,但对于“嬉戏” “觅食”等场景的表现,简单的横排队列不足以体现白鹤的真实生活场景,也就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如在现有基础上只加入圆的队形,群鹤觅食的场景就可更加的突出。

除此之外,大量的分组、线路、空间分布等三维空间结构的加入可以在视觉上使舞蹈更具有内容性与可观性,而这些正是作为专业舞者的特长所在。

三、结语

上述讨论的从建立专业舞蹈教材的方面对三灶鹤舞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但在文中所论对于教材建设的基本准则与主线,舞蹈教材内容的编创方法论等是众多可能性中的冰山一角,并试图在众多可能性中为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找出方向与提供视角,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则需要大量专业民族民间舞蹈学者群策群力,并与民间群众艺人建立有效的持续的双向沟通机制,确保民间对于二度创作后的舞蹈的文化认同,在传承的基础上保护,并避免偏执的片面的专业主义,从舞蹈艺术角度着手发挥专业特长,传承与弘扬岭南地区独特文化。

猜你喜欢

白鹤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独孤求败白鹤滩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白鹤的真爱
学舞蹈的男孩子
白鹤:春天奏响的铜管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