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2021-12-0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爱国主义思政

邵 岩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如“洪水猛兽”般迅速在全国蔓延。在全民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同时要求各大高校充分利用思政课为主要阵地,逐步强化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并通过线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来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使高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也能接受系统的思政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成为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这对于发挥思政课的教学价值与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在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是贯彻落实现代教育要求的需要,也是现代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有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爱国觉悟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培养大学生肩负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历史重任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同时也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爱国主义属于一种无形的品质,但是当国家、民族、领土等遭受到外族的侵犯时,爱国主义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可见爱国主义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基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出现了认识不足或者看法片面等问题,同时还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产生了错误的解读与认识,这类大学生往往将爱国主义解读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由此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类大学生往往会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之上,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表现。此外,这类大学生还认为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与自己并无关系,导致其对一些涉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问题态度漠然。这些错误的认识与行为都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经济建设的重任,而且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义务,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履行其责任与义务就需要不断强化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以及经济建设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的重要精神动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需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任务,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报国之志,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将自身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实现中国梦之中。学生只有拥有了报国之志,才能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时间中不断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来“武装”与激励自己,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的追求相容,在实现个人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个人理想信念的升华,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其能够正确面对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支持

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党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可见,爱国主义在人生价值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爱国主义的人生价值会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这对个体自身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家是人类个体生存的必要环境与基础,国家可以为个体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同时还可以对个体的成长及时给予准确的评估,这既可以帮助个体对自身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可以为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纵观我国历史,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没有一个不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可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使个体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效祖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处于任何环境、任何地域、任何岗位,都要时刻将国家的利益放置于首位,并且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注与对待关乎国家利益的事情。爱国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与认识不断受到外来思想的侵蚀与渗透,这不仅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为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构建系统与全面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对存在的误区与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使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实效性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政治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

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将思想逐步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在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将政治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学生理解政治的重要基础支持。简而言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文化知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与文化素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底蕴,才能更好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序开展,这不是思政课教育的教育目的,而且开展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工作中要注重政治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强化政治文化的传输。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实施:一方面,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与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本质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始终指导着中华儿女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也为中华儿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还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与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把握好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经济体系、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等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与形式,这种形式有效增强了经济贸易网络、文化交流,也使得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这种社会竞争不仅包含了经济方面,而且还包含了文化思想方面。西方部分国家不断增强文化渗透,许多不良文化思想正在逐步侵蚀我国青年的思想与心灵。所以,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国家仍然是民族的重要组织形式,所以国家还是经济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主体。其次,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受到极个别国家的影响与操控,这就为某些发达国家创造了控制世界与干扰世界经济有序发展的可乘之机。在这种外界环境下,国家只有拥有绝对的主权与独立性才能有力地抗衡其他大国带来的影响。最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西方许多不良思想借助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了我国的社会中,这不仅对我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所以,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强化大学生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

爱国主义情怀是个体对于国家一种强烈而又浓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如果国家或者民众遭受到外族的侵犯,国民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不满。可见,爱国行为是社会民众发自内心地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爱国情感。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爱国主义行为指导三个阶段。在实践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这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初始阶段。二是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于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系统与完善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意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最后,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指导。爱国并非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必须通过系统性的整合后才能升华为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促使其产生强国与爱国的实践行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切实完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爱国主义者,高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帮助国家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更好地面对挑战。

三、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世界的医疗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体系以及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重大疫情,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要坚持政治引导为第一位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打破了社会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秩序,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面对重大疫情,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升政治站位,强化其政治引导作用,进而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与作用,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疫情防控的思想防线,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不断做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同时也对强化疫情防控的思想防线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在疫情期间,我国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部署与对待病患的态度无不彰显了我国大国的实力与力量,在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敌对分子与西方国家的一些不和谐、负面以及曲解的报道与诋毁。因此,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始终坚持以政治引导为第一位,要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善于分辨与思考各方面的信息,进而正确地做出评价、明辨是非,为祖国发出强有力的新时代声音。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始终坚信只有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祖国的支持下全民团结一心下,才能战胜疫情。

(二)注重挖掘疫情防控中鲜活的教育素材

高校思政课教育中政治文化与知识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统一的,所以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挖掘疫情防控中鲜活的教育素材,进而有效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强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挖掘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鲜活教育素材,进而对目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使相关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如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义无反顾地奋斗在抗疫的“战场”上,展示了他们的大爱仁心,他们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当代大学生要崇尚的真正民族英雄;再如舍小家为大家的白衣天使们,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战役的前线,并且每天都要承担着被传染的风险以及高负荷的工作量。这些鲜活素材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能够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重要指示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线上教学方案,积极借助现代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不仅要注重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载体,同时还要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疫情的特殊情况,以疫情为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与准确地认识疫情的危害,还可以结合本次疫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崇尚科学、敬畏自然、遵守规则,进而真正落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价值与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且现代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注重对于教育的不断创新,进而通过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载体,实现教学效果与教育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同时,高校还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切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从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爱国主义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