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征及体系构建
2021-12-02曾海娟贾厚林
曾海娟 贾厚林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无锡 214028)
开展劳动教育是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当前,虽然职业学校有些课程中融入了劳动教育,但多侧重于劳动技能方面,而欠缺对学生劳动科学素养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新时代,职校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系统性、科学性的劳动科学教育,这既是“以劳促全”的育人要求,也是帮助学生透彻了解劳动本质、掌握劳动技能、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征
(一)综合性表现在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五育融合”,强调大中小学贯通
《意见》指出,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智、体、美相融合,体现劳动教育在时空和内容上的综合性。一是在纵向上要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对低学段起到启蒙、体验、建立初步职业概念的作用,对高学段起到培育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精神的作用,为创新性劳动及升华个人劳动价值奠定基础。二是在横向上要进行跨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五育之中,融入具体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之中。劳动教育不是其他学科的增加部分,而是其他学科本身就应蕴含的育人要素。三是在空间上要进行家校行企社的协同育人,涵盖学校校内外所有生活空间,并在各个空间的交叉运行中提升劳动素养。
(二)实践性表现在以体力劳动为主,强调劳动实践体验
《意见》指出,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业荣誉感。这就要求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职业学校中蓝领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现的不仅是技术的熟练,更要求手脑配合的高度熟练,这也是职业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段的重要特征。一是体现在劳动通用技术的体力劳动中,如日常生活劳动、学习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二是体现在劳动专业技能的体力劳动中,如需要一定体力支撑的机器操作、导游、保安等职业性劳动;三是体现在劳动服务技术的体力劳动中,如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社会实践、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等。无论是劳动通用技术、劳动专业技术还是劳动服务技术,都需要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都强调劳动实践体验。
(三)开放性表现在家校行企社协同育人格局,强调教育主体多元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劳动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特质鲜明,劳动教育的空间是一个动态、开放、联系、多维的系统。一是在开放主体上,职业学校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教育类型,其中重要的特征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就扩大了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家校行企社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协同育人体系;二是在开放空间上,职业教育突破了学校的围墙限制,整合了家庭、学校、行业(产业)、企业、社会的政策、人员、设施等资源,是一个资源流动的开放性闭环;三是在开放文化上,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具备各自的社会职能,在稳定的区域系统内各具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观念文化。
(四)针对性表现在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强调培养劳动价值观
《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针对性要求,体现了职业学校与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普通高中及高等学校的区别,特别是对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进行了强调。一是针对学段性质,强调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并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学时进行了规定(不少于16学时);二是针对时代特征,强调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彼此支撑;三是针对职校资源,强调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体现了职业学校教育内容专业性、教育延伸职业性和教育资源多元性;四是针对教育内容,强调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增强职业荣誉感。
二、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课程目标体现“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职校生通过劳动教育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性本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专业劳动技术,提升劳动素养。一是要在思想认识上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识到劳动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要在情感上热爱劳动,要通过劳动创造体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三是要在能力习惯上体现劳动素养。
(二)课程内容聚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劳动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要素的教育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因此,必须聚焦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一是以实习实训课程为载体,将人化、物化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素融入实习实训全过程。通过专业实操感受劳动果实的创造过程,开发活页式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充分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开展劳动精神教育。二是以学科融合为抓手,将劳动精神融入德、智、体、美课程之中,通过“学科融合”实现“五育融合”,达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三是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纽带,将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兼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服务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生活化、社会化劳动教育资源的吸收,并推进劳动教育与就业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实施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家校行企社协同育人”
对于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职业学校而言,还应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和企业的纽带作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延伸的家校行企社协同育人体系。一是家庭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家长做好启蒙和督促工作;二是学校要承担主体责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有序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三是行业协会要承担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任务,利用专业优势研制符合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四是企业要承担学校、家庭、行业和社会的纽带作用,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教育培训任务,提供职业体验机会和劳动教育资源;五是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平台。
(四)课程评价遵循“全面性与长远性结合,过程性评价贯穿”
与其他课程不同,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将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就需要在课程评价中除了关注通用性劳动技能外,还应建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检测评价活动。一是建立基于实习实训课程的专业劳动评价标准,激励学生主动培养劳动素养,提升劳动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基于生活化和社会化的通用劳动评价标准,要着眼于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注重多元化,体现生活性和创新性劳动等;三是建立家校行企社多元评价机制,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断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五)课程保障做到“场地师资多渠道拓展,安全管控职责明确”
劳动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劳动中的教育”,劳动实践也是劳动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在实践场地上给予充分保障。一是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聚焦劳动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二是多渠道扩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除校内实践场所外,还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企业、产教融合平台、周边社区、公益组织等资源,通过家委会用好家庭劳动实践场所;三是要强化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加大经费投入,特别是要针对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实习实训和校外实践活动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并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