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以中班“我会穿裤子”活动为例
2021-12-02戴祝一
文 戴祝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的关键期。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要结合幼儿学习方式、心理需求、身心发展水平等科学施教。本文以中班“我会穿裤子”活动为例,探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课程背景
小雪节气一过,天气越来越冷了。中班午休后起床时,教师发现个别幼儿拎着裤子坐在床上不动,等着教师过来帮助穿衣服,原因是“不会穿衣服”。针对幼儿“不会穿衣服”情况,教师捕捉到这一生活化教育契机。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因此,教师要注重将生活化的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有价值的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五感”,让学习更有效果
《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具有“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事物的特征”。“各种感官”主要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知觉感官。脑科学研究表明,这五种感官的刺激越充分,大脑的开发程度就会越到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注重调动“五感”。
听觉。教师教唱儿歌《穿裤子》:“找到前面小标记,一左一右穿进去;抓紧裤腰前后提,裤腰对着小肚脐。”教学过程中,有的幼儿会低头忙自己的事。此时,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并注意观察这名幼儿。在大部分幼儿学会儿歌以后,教师可以问这名幼儿:“裤子的裤腰是哪里呀?”教师会惊讶地发现,这名幼儿能够正确地指出部位。这是因为他在用耳朵在听课学习,一直在用他的听觉专注学习。
视觉。学习儿歌的同时要展示教具裤子,配合儿歌的歌词做正确的示范动作。教师要面带微笑,眼睛跟幼儿接触。有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眼睛会呆滞,一直盯着某一个点,看似走神游离的状态。教师可以配合提问,注视或点头鼓励幼儿回答。
触觉。穿裤子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幼儿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教过儿歌、展示穿裤子后,教师要变换教学形式,让幼儿充分触碰、感知裤子:裤腰摸起来有多厚?跟裤脚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裤子的前面和后面摸起来有什么区别?幼儿在与裤子的互动中,触觉接收到的刺激源会传到大脑神经系统,形成更深刻的记忆加工。
三、科学施教,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这个阶段就叫‘敏感期’”。
每个幼儿经历敏感期先后顺序是不同的。有的幼儿是性别认同敏感期,有的幼儿是完美主义敏感期,有的幼儿是秩序敏感期等。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接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的状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去调整课堂教学。
例如,有的中班幼儿会有性别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对身体构造产生好奇很正常。幼儿在“我会穿裤子”活动中,会对身体进行探索。教师会在课堂中展示男裤和女裤的不同,并指出这是由于身体构造不一样造成的。
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展示不同的主要气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气质类型分类施教。幼儿B平时喜欢表现自己,活泼外向,与同伴交往大方自然。穿裤子比赛中有一个环节是“看谁穿得快”,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参加比赛,赢了就会特别兴奋。穿裤子比赛规则改变后,她一度不想比赛,情绪变化非常快。根据这名幼儿的特点,教师首先要帮助她消除穿裤子比赛带来的挫败感以及伴随的负面情绪。
在“我会穿裤子”活动中,一名幼儿始终抱着一条毯子,在学习“穿裤子”的课堂上也从不离手。这个行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毯子是她的依恋物。
对于幼儿的这种行为,教师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针对性指导。当她的安全感上升时,她就会安心学习穿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