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与赋能致善
2021-12-02王克定
王克定
最近看了刘德华主演的一部影片《热血合唱团》,影片本身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和之前的电影《修女也疯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如出一辙。剧中刘德华饰演一名有教无类的指挥家严梓朗,在事业有成之际回到家乡,带领一群被外界视为“废柴”而被迫参加“热血合唱团试验计划”的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回自我,勇于面对生命的挑战,体验成长中的挫折与喜悦,收获同伴间的友情。他对学生说:“只要你们有信心留在这里,我就有信心带你们去赢!”他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一副敬而远之的严师面孔,但却在背后为学生默默付出。
这和时下我们所说的“赋能致善,匠心育人”何等相似!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困难和帮助他人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工作的劳动者,成为幸福指数较高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我不禁想到20 多年来一直在提的教育“减负”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要减负,是要帮助学生重回“三个健康”,一是身体的健康,二是心理的健康,三是精神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彻底地竞争化了,把竞争的精神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着胜出,但是想要所有人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
20 年前,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的徐传德就明确指出,要从战略高度看“减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要从知识型转向实践型,从能力型转向创新型。他认为,必须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不得不说,当年的徐局长的确是高瞻远瞩,这和时下要培养师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总目标完美契合,即“赋能致善,匠心育人”。
当然,教育要“减负”谈何容易!其一,国家选拔人才仍然依靠考试,目前上普通大学相对容易,但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仍比较难。从目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看,通过反复操练确实有收获,这给家长、教师和学校一种直觉——“题海战术”简单有效。其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有偏颇,大多数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主要是看这所学校是否重视抓教学,中高考成绩是否理想。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例如,2004 年南京市高考遭遇“滑铁卢”,高考成绩在江苏省13 个大市中倒数,而苏北地区的高考成绩却稳中有升,人们把这归咎为南京市一直以来进行的素质教育和“减负”。于是,南京市从苏北引进一大批校长,南京市的高中从此进入“县中”模式。
诚然,合理的负担培养人,过重的负担摧残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认识到,“减负”是让学生健康发展,“减负”不是少学甚至不学,不是仅仅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掌握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套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那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为我们解读“素养”及“核心素养”。他说,素养是将受教育者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整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积淀孕养而形成的,它具有关键的、共同的但不排除差异性的特点,具有根源性和发展性。而核心素养是支柱,具有三个维度:社会参与的过程、自主发展的过程、文化修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社会责任感、把握运用甚至创造工具的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等。目前,学生的生活空间被各种课业占满,心理空间被各种考试焦虑填满,同时还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期望,学生该如何进行创新和实践?
“减负”必须重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完全因学业负担过重导致。例如,《热血合唱团》中有几位“问题”学生,其“问题”根源均来自其原生家庭——这些社会问题抑或家庭问题,教育无法解决也解决不了。指挥家严梓朗当然也解决不了,但这不影响他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他组织学生做游戏,大家蒙着眼睛去找自己高低音声部的同学,大家绑着腿一起按拍子走路。他用音乐的方式拯救了学生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思考: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其自身是否具备“有爱”和“会爱”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有爱”较易,“会爱”实难!如何做到“会爱”呢?除了我们一以贯之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想学生所想,无论课上课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悲与喜,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二是想学生所难,常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他们所遇到的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加以帮助解决;三是想学生所忘,及时关注学生生活或学习中不时出现的遗忘现象,及时提醒,共同解决。如此,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甚至爱戴,“会爱”便有了基础。同时,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方能真正“赋能致善”。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一种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