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2021-12-02时小力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源线下技能

时小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0 引言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自此,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两级联动,单列计划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2019年5月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为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紧迫的需求,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百万扩招后,生源比以往更加多元,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多样。根据高职扩招生源的特点,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有利于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实现政府、学校、产业、学生等多方共赢。

1 高职扩招生源的特点

高职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全日制、全脱产的校园内教育为主,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高职百万扩招后,生源更加多元,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了解这些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退役军人经过军队生活熏陶,纪律性和执行力都较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年龄比较小,接受能力比较强;(2)享有国家退役军人入学优惠政策,家庭负担较小,有条件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3)在军队掌握了烹饪、驾驶、养殖、军事等专业技能;(4)既没有专业学习经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动机[2]。

下岗失业人员一般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年龄比较大,家庭负担重,难以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2)基础较薄弱,没有专业学习经历,需补强专业基础;(3)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专业技能,有动力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但学习时间难以保证,随时可能中断学业。

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生职业,是新农业的继承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社会责任感强,能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2)掌握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具备创业能力;(3)社会地位较高,受到社会的尊重;(4)有较强意愿提高特色农业能力、农业产业化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5)年龄跨度大,既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也包括转型的传统农民[3]。

2 高职扩招的现实困境

百万扩招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既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随着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多元化生源涌入校园,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难以满足不同生源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1 师资力量不足

面对百万扩招后的多元化生源,高职院校教师在整体结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

教师在整体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1)教师编制过少,教师队伍急需壮大。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学生人数激增,稀释了原有的师生比,现有专任教师难以完成扩招后的教学任务;但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数有限,难以解决扩招后教师需求量增加的问题。(2)“双师型”教师缺乏。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到2022年,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要达到50%。而教育部在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所占比例只有39.7%,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

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1)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素养处于较低层次。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比较传统[4],还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2)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驱动力不够。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新技术,不熟悉新型线上平台操作。

教师在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1)缺乏对政策的宏观解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百万扩招的必要性,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教育产业发展的趋势。(2)缺乏对百万扩招迫切性的意识。仍然使用原有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根据扩招的现实情况改进教学手段。

2.2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差异性

面对百万扩招后的多元化生源,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扩招生源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优化知识结构的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体系还是采取“大一统”模式,没有针对扩招生源来增加专业和调整专业课程。比如,新型职业农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高特色农业能力、农业产业化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无农业类专业,有的高职院校即使有相关专业,也更着重于理论学习,而较少涉及农业产业化管理。

目前,虽然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并没有专业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的统一标准,存在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不到位、培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无法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5],难以达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3 混合式教学实施难度大

面对百万扩招后的多元化生源,高职院校在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线上线下教学结合不紧密、线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线下实践机会不多、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百万扩招之前就已经建立,但可供扩招生源选择的模块不多,没有适合扩招生源的相关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部分教学视频内容较陈旧。

线上线下教学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找不到与专业课程对应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选取类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然后线下统一教学。由于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脱节、不一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线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线下统一教学时间通常安排在农忙时间和企业用工高峰期,而很少安排在农闲期间(如寒假)和企业用工淡季。传统的高职生源需要在学校进行长时间、连续性的线下课堂学习;而扩招生源具有社会身份多元、居住场所分散和学习时间不统一的特点,很难集中在一起进行线下学习,很多时候只能进行“碎片化”学习,进行不连续的间断学习。

线下实践机会不多。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理论内容依然占较大比例。学生线下实践机会少,难以深入到企业一线观摩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在“理论+实践+技能”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中,更突出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技能考核,无法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扩招生源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3 高职扩招的人才培养对策

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根据扩招生源的特点,结合企业需求,通过引导教师分流与转型、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对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1 引导教师分流与转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手段的进步和手机终端的普及,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特定地点,而能够通过互联网增加学习受众。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可引导教师分流与转型,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让具备不同特长的教师分别负责网络授课、科研探索和学生辅导等工作。集中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和完成资源库各个子模块。系统创新教学机制,将课程的教学、测验、考查、拓展与补充都在新机制中重新分工,提高教学质量[6]。

经过分流与转型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仅是资源的提供者、知识的传授者和泛化的教育者,更是资源的选择者和问题的解答者。教师需将线下教学内容和线上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3.2 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低技能群体再就业需要改善技能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高职百万扩招的对象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些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心智也更为成熟,清楚自身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但在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不断更新迭代的新技术时,需要夯实文化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和加强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应针对扩招生源的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划一向丰富多元转变。

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可单独编班。针对不同年龄生源的学习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贴近特定群体需要;增设相关专业和专业课程,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弥补知识体系中的结构性缺陷。

根据退役军人有集体生活经历、相对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的特点,适当加大线下集中学习时间的比例,加强专业培训,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退役军人在军队已掌握的技能,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道德品质考查,加大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比例,做到让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始终保持军队中的优良作风。

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特点,增设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培训课程,提高其多媒体终端操作水平,提升其线上自主学习能力。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使下岗失业人员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降低基础理论学习难度,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养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教授专业技能,实施“车间学堂”,将专业课教学放到工厂、企业等真实场景中去[7]。

根据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和学历,按照不同产业特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强创业基础知识培训,培养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其自主创业。考核内容以实践能力为主,着重考核特色农业能力、农业产业化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订单式”人才。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向学校提供企业用工要求、生产数据、操作技能视频、生产规范手册等材料。高职院校教师依照教学规范,将企业提供的材料制作成多媒体学习课件,将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3.3 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强调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将“多屏教学”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理念上,从“大一统”的整体教学向“模块化”“自主化”教学转变。(1)教学内容模块化。整合网络教学平台已有的教学资源,剔除陈旧内容,补充新概念和新知识点。根据扩招生源的特点,制作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设置背景知识、后续课程和扩展知识链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模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针对不足进行查漏补缺。(2)学生学习自主化。鼓励学生加大线上自主学习时间的比例,消除学生对线上自主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1)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制作与学生所学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然后线下集中学习完成学业。(2)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周期和企业用工周期的影响,实行“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在农忙和企业用工旺季,减少学习时长,降低学习强度,以线上学习为主;在农闲和企业用工淡季,将学生集中在一起,统一授课,以线下教学为主。(3)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送到工厂一线,或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校进行线下集中讲解和现场演示,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活动,让学生在校外也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

考核体系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教师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考查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在线下检测学生的一线专业技能。教师采取人性化、合理化的考核方式,将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作为考核重点,加大其在考核中所占比例,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3 结语

在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实施后,高职院校面临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差异性、混合式教学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只有充分利用高职百万扩招的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才能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由于此次百万扩招是国家前所未有的举措,政策实施的时间较短,可供研究的样本不多,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和模型加以借鉴,今后将继续跟踪百万扩招的最新动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多元化生源的具体教学模式,并对其加以优化和改进。

猜你喜欢

生源线下技能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高级技能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