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情境中培养核心素养

2021-12-02满春燕

江苏教育 2021年71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媒介交流

满春燕

随着移动阅读终端和网络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社会的“原住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当今青少年信息获取、呈现和表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群3,是7个必修任务群之一。作为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任务群,面对跨媒介传播环境,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媒介的语言材料,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表达的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是对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培养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语文课堂还停留在“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中。单调、机械的操练导致学生对语言积累厌倦、思维模式僵化和审美体验缺乏。同时,长时间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和鉴赏,使学生缺乏辨识多元观点的意识。在这种课堂中习得的语文学习经验很难迁移到互联网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合理的跨媒介学习情境,将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和信息社会的语文学习需求相关联,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语文任务群教学就是要在情境中完成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而只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或技能是不够的,单纯强调观念的形成也是不充分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情境为依托。所谓情境,是指与个体当前活动产生关联或交互作用的环境。[1]其实质是学生的各种日常实践。语文任务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类,个人生活中的语文任务、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任务和学科知识情境中的语文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给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总体目标,也是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对语文素养的新要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应该通过真实的、含有跨媒介学习的情境,提供任务背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情感与思维的深度参与,产生经验的关联,驱动任务的开展,进而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跨媒介学习任务中,既包括“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单元任务设计,也包括“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等的融合设计;任务的主题情境既有认识“地摊经济”、学习公益广告、青果巷历史名人的跨媒介推广等社会生活情境,也有媒介时代重现《窦娥冤》《老子》系列微课制作等学科认知情境,还包括疫情中的读与思、网络新闻真假辨识等个人生活情境。学生在含有语文问题的情境中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统编教材的单元任务要求,也是素养本位时代、信息化社会之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情境的设计路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三个核心任务——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和辨识媒介信息。跨媒介时代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解传播媒介对信息内容的影响,理解社交化阅读对信息获取和阐释的影响,辨识传播主体所持立场,运用多媒介进行表达,这些不仅是媒介素养的体现,也是信息时代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建立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拓宽媒介来源,丰富跨媒介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

《当代媒介素养十讲》一书认为媒介是以语言(书面语和口语)、声音、图像(静态和动态)等符号来承载和传输信息的各种物质实体或平台。媒介是在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发挥通道、桥梁作用的中介物,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等。[2]可见,“跨媒介”之中“媒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语文学习不断拓展媒介的来源、丰富跨媒介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在认识“地摊经济”的案例中,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地摊经济”,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介来获取准确信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常见媒介,只有让学生在多种媒介中自由搜索,比较不同媒介同种信息语言表达的差异,才能获取科学认识各种媒介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学会利用合适的媒介来获取信息。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表达。

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某一标准对丰富多元的媒介形态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媒介的受众规模,可分为大众媒介、分众媒介、小众媒介;按照媒介普及的时间,可以分为传统媒介、新媒介;按照媒介的物理属性,又可以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其他媒介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至少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介资源给学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多种媒介,不仅可以搜寻到更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提高分析、探究能力。

2.提取海量信息,提升辨识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然而,另外一方面,海量信息增加了我们的认知负荷,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的专注度不断下降,减弱了对长文本的理解力。那么,怎样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并辨识这些内容的真假优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发布者?这些都是对信息社会的阅读者和表达者提出的挑战。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在信息时代评估信息来源、分析信息要素、识别媒介立场、寻找证据链等都是提升辨识能力的具体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理性而严谨的表达者。

此外,互联网传播超越空间和时间局限。借助互联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受众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这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阅读者、传播者和表达者。而且“交互”时代可能变为“推送”时代。互联网通过算法,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推送大量同质化信息,无形中剥夺了人阅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禁锢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信息茧房”的出现让人的阅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倾向,使读者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例如,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所给材料中就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成长”的话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这道写作题意在引导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一定要警惕“信息茧房”与群体协同的“过滤”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偏向的媒体,让学生学会在自觉的社会责任感状态下理性评估,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辩证地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3.评价任务的伴随,促进素养的达成。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情境中,为了任务目标的达成,还有一个必须建立的观念,就是评价任务的伴随。这里的评价更多地指向表现性评价和元认知评价。通过评价任务的设置,学生在任务的实施中总结成果,反思自己。任务群活动的设计要配合反思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将在情境中获得的真实而独特的感性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地探究,最终实现理性认识。同时,及时的评价也可以促进任务情境的调整,使情境的设置更能体现“有我之境”,使学习者在进入主任务之前就已经开始真正地思考问题,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接。

例如,在《网络新闻辨识之旅》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案例中,笔者围绕“网络新闻辨识”这一核心任务,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课前调查新闻点击率;课上寻找“标题党”,总结网络新闻辨识真伪的方法和优秀新闻标题的特征;课后设置“班级首席新闻标题官评选”等评价任务。“点击率调查”是学习的前提,调查的是班级学生对哪类新闻更感兴趣。这一环节为课上具体任务展开情境的侧重点提供了依据。而课上的每一个活动任务本身就是评价任务,是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成果的过程性评价。最后的“班级首席新闻标题官评选”是一个综合的终结性评价。[3]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是当下语文学习的环境和背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语境和实施情境,教师不可随意地将这个内容省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更加丰富的媒介资源,更体现了尊重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的观念。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共同体是平等的,教师也是交互中的一员。在平等关系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给学生提供机会面对包含语文问题的真实情境和任务。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媒介交流
信息时代下数据可视化研究和分析——以学生党电子测评为例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