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静素养的养成

2021-12-02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读题算式题目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 陆 静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喜动”“难静”的特征要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必须借助自己的教学艺术,努力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促进孩子养成“静素养”。

一、让小学生对数学题目有更好的理解,从自主读题开始养成静心思维

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依靠他人来完成学习。为了更好地摆脱这一弊端,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但前提是小学生能够学会自己读懂题目。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师可以从读题方法的角度入手,先让学生跟着教师读题,最终完成自主审题、自主解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这一单元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每行排的一样多吗?”教师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点一点地读题,教师读一句,学生要跟随教师一边用手指指出文字,一边读题。利用这种点读的方式,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当中,并且通过自主读题的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和教师产生良性沟通,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静素养。在小学生一字一字用心读题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尝试找出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读懂题干要求,进而答题。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用他们独有的数学眼光理解数学题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这个过程是对小学生的静素养的锻炼,让他们沉下心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利用静素养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二、利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动静结合,科学地把握教学方向

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是让小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活动化教学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用看热闹的心态来完成实践活动,一定要做好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从中追求数学的真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中的“认识几分之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把整体平均分为两份,利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也可以通过教学辅助工具,把偶数个小球或小棒分发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数量不一样,但都能表示二分之一呢?这种引导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的动态中静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动态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出数学静态美的过程,也是培养小学生静素养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利用静素养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扎实训练追求本真

小学阶段展开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他们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思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灵魂所在,思维缜密要靠静素养作为学习支撑,在安静的环境下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思考,利用思维训练来促进静素养魅力的无穷释放。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景:课件展示小朋友玩过山车的情景图片,图中有8节车厢,每节车厢里坐着2位小朋友,然后提问:“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图片中的过山车里一共坐着多少位小朋友吗?”很多学生列出了加法算式,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加法算式,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可以理解为几个几”,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指出“像上面这样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写作2×8”,从而帮助学生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旧引新,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提升数学静素养。

总之,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的心理,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静素养,教师要让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刺激下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转变课堂角色,化主动为引导,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从静素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读题算式题目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怎么写算式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好玩的算式谜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