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的有效策略

2021-12-02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对数数感硬币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 苏 波

数感是对数以及数量关系之间的理解与感悟,是对数以及数量关系的深刻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数与数量关系,久而久之实现对数的灵活应用,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一、建模教学,培养数感

数感,简单地说是对数及数量关系的感觉,感觉是由学生自主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数感,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切身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自身的感知自然而然地建构对数及数量关系的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点,笔者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会应用建模方式,以数学表象为切入点,驱动学生一步步深入地思考、探究,形成数感。

以“人民币兑换”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联系学生已有的购物经历,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小红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想要买一个价值10元的铅笔盒。她的钱包中有8个一元硬币、4个五角硬币和7个一元纸币,请问要如何组合才能付款呢?在生活经历和数学知识储备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组合人民币,给出不同的模型。比如,有的学生说,将是3个一元硬币和7张一元纸币组合起来;有的学生说,将8一元硬币和2个一元纸币组合起来;有的学生说,将8个一元硬币和4个五角硬币组合起来……如此繁多的数学模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建立数的认知的过程,便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形成数感,同时学会数学建模,为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他们是通过动作记忆方式来认知事物的。立足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要求。此要求的提出,驱动着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操作数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动手、动脑探寻数学现象,以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一步步地探索到数学规律,建构出数学结论,从而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因此,笔者为了培养学生数感,往往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驱动学生自主感知。

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例,这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需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知识点。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合作剪切圆,并将圆对折,平均切割为不同的份数,接着,将切割出来的图形拼凑到一起。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当切割出来的数量越多的时候,拼凑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立足学生的发现,笔者鼓励他们对比圆和长方形,看看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对比过程,就是学生跟踪数据、获取数据的过程,而且通过获取数据,学生自然而然地可以迁移知识,借助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取数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密切地与数以及数量关系互动,形成数感,在之后参与数学教学的时候,学生会自主地应用此方法,继续与数互动,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三、生活应用,培养数感

小学是学生形成、发展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尽管体验了生活,但是受到自身发展情况的限制,对生活认知不深刻,生活储备有限。数学本身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生活经验不足,将导致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产生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感的目的,是在生活中灵活地应用所学解决与数有关的问题,丰富生活储备,锻炼数学应用能力。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中,还要将学生带回生活中,驱动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建立对数的深刻认知,形成数感。对此,笔者在培养学生数感的时候,往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了“鸡兔同笼”的内容之后,笔者联系生活,设计新问题:小明家养了一些兔子和鸡,兔子和鸡的头一共有16个,脚一共有44个,请问鸡和兔子的个数各是多少呢?如此设计问题便于学生迁移数学经验,顺利地解决问题,同时提升数感。

总而言之,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数感,在课堂上联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模,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体验一系列的活动感知数、理解数,潜移默化地形成数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对数数感硬币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让硬币飞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