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艾”色变的时代该远去了

2021-12-02主笔傅昭仪

人人健康 2021年23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者逆转录感染者

主笔/傅昭仪

1981 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 例艾滋病患者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但当时人类对该病的病原一无所知。

1983 年,法国科学家发现该病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后来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种病毒导致的疾病则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HIV 主要寄生并破坏CD4 淋巴细胞,逐渐摧毁免疫系统,致使患者丧失抵御疾病的能力,并最终死于由此伴发的感染、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

之后,艾滋病很快在全球肆虐流行,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了社会恐慌。1988 年1 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该会议有100 多个国家参加,会上宣布将每年的12 月1 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

今年12 月1 日是第34 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事实上,经过40 年的不懈研究,人类对于艾滋病的防控手段已经卓有成效,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7 月14 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21艾滋病防治全球进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者为150 万人,与2010 年相比减少了31%。2020 年全球约有68 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与2010 年相比减少了48%。至2020 年年底,全世界有2750 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20 年,84%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知道自身情况,其中87%正在接受治疗,接受治疗者中90%的病毒载量得到抑制。

从全球分布来看,非洲地区仍然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死亡人数占全球当年死亡人数的63.7%,达到44 万人。

在中国,截至2020 年年底,报告存活HIV/AIDS者105.3 万例,报告死亡35.1 万例,2020 年新报告HIV/AIDS 者131671 例。

从死亡率近100%到可防可控

一提起艾滋病,几乎所有人都会将它跟绝症、死亡划上等号。仿佛连这个话题都沾染着病毒,让人谈“艾”色变、避之不及。

确实,在艾滋病病毒被发现之初,几乎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艾滋病患者病死率近100%。可以说感染了HIV 就是宣判了死刑。

随着艾滋病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各国开始投入对HIV 病毒的研究,新药陆续出现了。通过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可使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帮助他们重建免疫功能,恢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不过HIV 病毒容易突变,单一药物无法很好地控制病毒复制增殖,很容易出现耐药性。

1995 年,攻克艾滋病终于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何大一博士发明了“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即通过3 种或3 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HIV,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

在“鸡尾酒”疗法的控制下,HIV 携带者可以不进展成AIDS,患者的平均寿命可达65 岁。

现在,随着医疗的发展与进步,艾滋病已经由最初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只要坚持正确治疗,通过服用抗病毒药把病毒控制住,患者就可以重新获得健康。所以对于确诊感染者而言,只要尽快接受规范治疗,HIV 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可与常人无异。

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疗HIV 的单片复方制剂已被广泛使用,HIV 治疗迎来以FTC/TAF 为核心的整合酶复方单片制剂时代。以艾考恩丙替片为例,它是中国首个批准的基于TAF/FTC、用于治疗HIV的单片复方制剂,能够快速、强效、持久抑制病毒,安全性高,还可以让感染者摆脱一天服用多片药物的繁琐治疗方法。

之前,如果选择自费创新药物,HIV 感染者一个月需要花费数千元的治疗费用,这对一般家庭是很难承受的。但在2019 年,HIV 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药物艾考恩丙替片被纳入了2019 中国国家医保目录,极大缓解了感染者的经济压力。

如今,全球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仍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作出不懈努力。

前不久,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第二例未经治疗、仅凭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病毒、实现自我痊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或许不远的将来,人们真能发现“自愈”的机制,全人类都可以具备依靠免疫系统对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

知“艾”才能防“艾”

虽然在艾滋病的治疗技术方面人类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普通民众在疾病的认知水平方面似乎还亟待提高。

这些年来,有关HIV 传染的谣言屡见不鲜:有人说蚊子会传染HIV 病毒;有人说感染了HIV 的瓜农会往西瓜里注射自己的血;有人说电影院座椅、共享单车车座上,被人插了沾着“毒血”的针……这些谣言的传播,也侧面显示出人们对HIV 的盲目抵触与常识误区。

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是最重要的方式。HIV 的传播方式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避免高危性行为,要做到正确使用安全套,同时,不吸毒,不共用注射器或共用其他可以刺破皮肤的器械,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是血制品等。只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就能大大降低感染HIV 病毒的风险。

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以及共用碗筷、杯子;或是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电话机、公共汽车等并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如果真的发生了高危性行为或其他潜在暴露,一定要进行暴露后预防。暴露后预防是指发生HIV潜在暴露后,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以防止感染HIV4。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2 小时内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阻断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越快越好,最晚不超过黄金72 小时。按照规范服用28天,即可大大降低感染HIV 的概率。

此外,感染HIV 后一般会经过2~8 年的潜伏期才可能发展成为艾滋病。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外表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具有传染性。仅凭身体有无症状和体征不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才能确定。如果怀疑自己被感染,一定要及时去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进行确证,并接受咨询和后续治疗服务。

反对歧视,让艾滋病患者能够站在阳光下

艾滋病不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也理应被视为一种社会性疾病。因为涉及性传播和吸毒(血液注射)传播,导致很多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道德偏见,让他们在生活、工作上,在就业、求学中有很多的压力。

对绝大部分的艾滋病患者来说,歧视和不被理解是比疾病本身更让他们感到煎熬和痛苦的事情。每一次遇到有意或无意的躲避目光和鄙夷眼神,都能将他们瞬间打回可怕的心灵魔境。一位笔名叫“温暖”的艾滋病患者表示,不管自己的生活态度如何阳光,说到艾滋病,自己仍像蜷缩在一个隐秘的角落。他们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感染者,这种病耻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艾滋病患者自我筛查的意愿。有时一些医护人员也会嫌弃艾滋病患者,甚至在得知后直接拒诊。

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对患者的歧视、排斥以及不平等对待是抗艾的主要障碍。世界“艾滋病和人权国际准则”认为,由于绝大多数的传播是在被感染者对自己的感染情况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歧视和惩罚会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扩大新的感染,也会转移社会对遏制艾滋病传播有效措施的关注和资源投入。

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艾滋病患者,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歧视,全社会共同联动,参与防治艾滋病,战胜艾滋病。让所有艾滋病患者得以接受正规治疗,像普通人一样能够真正站在“阳光”下。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者逆转录感染者
知信行模式在HIV感染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病毒与偏见:两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争之路
SilentEpidemic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影响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个疑难点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