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12-02高志卿
高志卿
(甘肃省山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山丹 734100)
1 山丹县概况
1.1 自然概况
山丹县位于张掖市最东端,东与永昌县接壤,西为民乐县,南以祁连山冷龙岭与青海省为界,北端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邻。东西宽89 km,南北长136 km,总面积5 402.43 km2。天然草原30.923万hm2,占总面积的57.2%;耕地5.713万hm2,占总面积的10.6%。海拔1 549~4 444 m,年平均气温8.5℃,年降水量187.7 mm。
1.2 社会经济状况
山丹县是半农半牧县,也是甘肃省的牛羊产业大县之一。全县辖6镇2乡、110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0.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2020年猪饲养量达6.56万头,增长率2.66%;出栏3.99万头,增长率4.21%。羊饲养量达135.81万只,增长率7.29%;出栏61.3万只,增长率10.41%;牛饲养量达3.53万头,增长率38.43%;出栏0.9万头,增长率106.84%。2020年肉类总产量达13 508 t,增长率12.14%。牛奶产量1 815 t,下降率2.73%。绵羊毛产量1 068 t,增长率7.01%。禽蛋产量688 t,增长率1.47%。
1.3 牦牛养殖现状
山丹县牦牛养殖历史悠久,养殖区域为焉支山和祁连山沿线的天然草场,传统养殖方式为放牧饲养。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祁连山生态保护等政策的实施,牦牛养殖逐步从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2020年3月底,全县牦牛存栏13 114头,主要以大通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为主。其中,放牧养殖49户,存栏7 693头,分布于焉支山脚下的大马营镇、陈户镇和老军乡。舍饲育肥场21个,存栏5 421头,分布在清泉镇、大马营镇、霍城镇。育肥场每年出栏2批,每批育肥6~8个月。
2 放牧牦牛养殖现状
2.1 管理粗放,生产方式落后
山丹县的放牧牦牛在焉支山内繁衍生息,多以村为单位混群饲养,10多户或4~5户牧民将牦牛组成一群在一定区域放牧,区域间无严格界限和围栏,常发生混群现象,养殖户靠不同的标记辨认自己的牦牛。养殖户在防疫驱虫时将牛群集中起来做标记、注射药物,在繁殖季节每天照看1次牛群,其他时间几天照看1次牛群。
2.2 畜群结构与生产情况
牛群中3.5岁以上的能繁母牛占50%~55%,种公牛占3%,0~3岁牛占42%~47%。每年出栏1次,出栏3岁牛和被淘汰的母牛,平均出栏率21.4%。母牛繁殖率低,3.5岁以上母牛平均繁殖率36.8%,近3年平均流产率达8.4%,个别牛群流产率达15%。犊牛成活率低,主要是由于出生体格小,肺炎发病率高、治疗效果不明显,肺炎是导致所有牛群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种公牛多为4~6岁,8岁以上的极少;除部分养殖户从青海省或肃南县引入体格大、品种优的种牛外,其余种牛均从当地牛群中调换。
3 舍饲牦牛养殖现状
3.1 牛源紧张,价格不断升高
牦牛性成熟迟,繁殖率低,山丹县本地牦牛无法满足育肥场的需求,育肥场80%以上的牦牛是从外地调入,且主要来自青海省。近几年,牛价节节攀升,2019年较2018年上涨1 000~1 200元/头。2020年春季,活牛价格达40~50元/kg。
3.2 育肥技术不成熟,饲养成本大
牦牛育肥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养殖模式,多是由牦牛养殖户依照黄牛育肥技术进行。但牦牛和黄牛在生活习性、消化机理、生长规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完全照搬黄牛育肥技术存在严重缺陷。一是不重视抗应激措施,环境因素对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大。二是饲料搭配不科学,饲料成本大。预混料、全价料和浓缩料都有使用,有些养殖户甚至把3种饲料混合使用,饲料配比随意,大量添加豆粕、棉粕等蛋白饲料,导致营养不均衡,且饲料成本会增加2.6~3元/kg。三是精粗饲料搭配不当,精饲料使用过量,导致牦牛消化不良,瘤胃酸中毒、过料现象严重。四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合理,存在不同种类的添加剂混合添加的现象。
3.3 发病率高,病死率增高
长途运输、环境及饲养方式改变等应激因素是牛群在过渡期发病死亡的主要诱因,过渡期的死亡数约占整个育肥期死亡数量的80%左右。缺乏合理的免疫程序,巴氏杆菌疫苗的接种率为85%,口蹄疫疫苗的接种率不到70%,梭菌病疫苗的接种率不到10%,传染病是造成牦牛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上半年,有5个育肥场发生了牦牛梭菌病,导致121头牦牛死亡。其中发生最严重的育肥场死亡82头,死亡率5.12%。驱虫药选择较盲目,无针对性,连续使用伊维菌素驱虫致使绦虫、吸虫危害严重,不重视焦虫病防治导致牦牛死亡。
4 山丹县牦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不注重品种改良,生产性能越来越低
长期以来,放牧牦牛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大山或草原上,靠本交繁殖,品种改良只能依靠调入种公牛。从青海等地调入的种公牛野性较大,常破坏围栏,闯入其他牛群。大部分养殖户长年在当地牦牛群中调换公牛,但放牧时常混为一个大群,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导致牦牛品种退化,体格越来越小,生长速度变慢,生产性能越来越低。
4.2 疾病危害比较严重
布病导致流产率逐年增加,个别牛群达15%。犊牛肺炎比较严重,是导致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寄生虫病的危害依然严重,特别是泰勒虫病易导致牦牛大批死亡。
4.3 技术服务滞后,牲畜“看病难”
乡村兽医数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水平有限,无力承担牦牛疾病的诊治。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门诊兽医,牦牛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牦牛生病后养殖户会自行买药诊治,误诊率高,兽药使用不合理,治疗效果不佳。
4.4 组织引导不够,盲目养殖
行情好能赚钱时养殖户都积极养,哄抬牛价,不考虑养殖成本和长远效益,一旦肉价回落则“一哄而散”,缺乏长远养殖规划。
5 建议
5.1 建立“两大基地”,抓好品种改良和高效育肥
在焉支山一带的牦牛养殖区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引入半血野牦牛进行提纯复壮,同时通过种间杂交生产犏牛,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牦牛的生长性能,为育肥场提供优质牛源,从根本上解决牛源少、质量差的问题。在北滩养殖小区以焉支富民合作社为龙头,建立高效育肥示范基地,推广牦牛育肥新技术。
5.2 加大科研力度,开展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以牦牛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为抓手,从品种改良、圈舍建设、疫病防治、精细化喂养、营养调控、适时出栏等方面着手,制定免疫、驱虫程序,筛选高效驱虫药、益生菌和发酵中草药,按照不同生长阶段均衡营养,根据体重确定饲喂量和精粗料比例,形成一整套实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技术,并在生产中加以推广。
5.3 成立牦牛养殖协会,加强交流合作
通过协会加强县内外交流合作,搭建信息、技术、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养殖户之间、养殖户和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带动养殖户应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5.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专心开展畜牧兽医服务工作。技术推广部门要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的业务水平及能力,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