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教材建设的困惑与改革思路
2021-12-02刘文良
刘文良
“设计概论”课程教材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理论素养和学习方法、技能的提高,也关系到设计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目前“设计概论”教材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时俱进意识不足、思路不清体系失位、故作高深脱离实际等问题和弊病。“设计概论”教材,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规范为抓手、以学科特性为依循的编撰原则。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扣设计学科和专业特色,理顺教材思路和结构体系;要贴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强化跨界融合和开放性建设理念;要主动对接课程思政,积极释放德育潜能;要处理好沿袭与创新的关系,提升前瞻性和学术性,引领学生精准地迈入设计专业学习的轨道。
设计概论;教材建设;立德树人;学术规范;学科体系;跨界融合
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根基,而一流教材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建设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建设的质量。设计概论,是设计类专业共同的基础性课程,是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学习起始阶段的一门导入性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设计的历史、本质、类别、原则、程序、表现要素以及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批评等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与设计、设计与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其设计理论修养和评判能力以及学习自主性。同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正确的设计观,对设计专业产生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认识,寻求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契合点,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比较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的专业学术思考和研究建立必要的参照系。“设计概论”教材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设计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理论素养和学习方法、技能的提高,也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遗憾的是,目前“设计概论”课程教材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弊病,亟须进行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1.当前设计概论课程教材的常见问题及其成因
设计概论课程,一般开设于本科设计专业第一学年,属于典型的理论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导论性”“引领性”。选用何种设计概论教材,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引导和奠基效果。然而,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设计概论课程教材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设计概论课程教材的常见问题
笔者就国内高校设计概论课程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搜集、学习和研究了各个版本的《设计概论》或《艺术设计概论》《产品设计概论》教材,其中也不乏内容与形式各个方面都表现比较优秀的教材,但综合来看,大部分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1.1.1 陈旧老化,与时俱进意识淡薄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教材,作为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知识更新不及时,那就可能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一是知识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信息老化增加教师补新授新压力。看看今天的设计概论教材,知识陈旧信息老化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少能在教材中看到人工智能、5G技术、VR/AR、全媒体等稍微热一点的关键词,与学科前沿和时代发展严重脱节。有些教材近十年内虽然一版、二版、三版、再修订版,但版次变化仅仅只是一个噱头,只要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换版实际上也就是换个封面、提个价格而已,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甚至毫无变化。案例依然是那么“传统”,理论依然是那么“稳定”,几乎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1.1.2 逻辑混乱,思路不清,体系失位
毫无疑问,每一门课程都需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教材是知识的关键载体和教学的重要依据,传授系统的知识离不开体系完整的教材。然而,考察当前的设计概论教材,完整的系统性似乎并不那么严密。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史论失衡,详史略论以偏概全,造成本末倒置师生无所适从。当前一些设计概论教材在介绍设计史时长篇大论,而对于设计理论却有着“蜻蜓点水”的意味,未能系统而全面地阐释设计学学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属性、种类、规律等学科专业知识,都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清晰而系统地获取该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知识。二是定位不准,忽视引领性、基础性,与后续专业课程关联度低。设计概论,是设计类专业共同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很多设计概论教材却置这种“纽带”与“根基”于不顾,很难体现出与后续课程紧密的关联度。三是喜走极端,理论与案例偏颇化,要么纯讲理论鲜有案例,要么通篇案例而难觅理论踪影。
1.1.3 剑走偏锋,故作高深,脱离实际
在一些人看来,专著的含金量比教材要高。因为专著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著述”,而且是某一领域的“专门”性著述,而教材虽然系统性比较强,但内容多属于基础性知识的介绍,而且不同版本的同类教材,其知识点和专业性表述还可能非常相似。于是乎,个别《设计概论》编撰者便追求教材内容的艰深,体例上偏向专著化,希图以此彰显自己所撰教材的高大上。实际上,专著取代教材是否真的会提升教学水平呢?恐怕也只能是个别专家的一厢情愿。教材与专著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互相取代。从研究上来说,专著显优势,而从教学上来说,显然是教材更能凸显优势。“教材重在对于一门特定学科的基本原理、性质、种类、特征与方法等进行条纲大要式的阐发,以使某一特定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对以上各方面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1]教材体例如果专著化、学术化,内容深而不全,看似是让学生学得更加透彻,实则会因为缺少体系化而让学生获取不到关于设计概论的全面知识。专著作者可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知识结构决定某些章节的繁简, 而且专著常常是深入性的专题与个案研究,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并不提及或一带而过,学生难以获得全面而系统的课程知识。
1.2 设计概论课程教材问题的成因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外,当前各高校使用的设计概论教材还存在着主次失当、大幅雷同、知识谬误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综合分析这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 撰教分离,撰者不教,教者不撰
撰写一本好专著,一个专家也许就能很好地胜任,但编撰一本好教材,却需要有一个专业团队。而且,这个专业团队的成员结构还必须科学合理,既要有见地深刻、高屋建瓴的学者,还要有长于表达、精于写作的专家,更离不开坚守讲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但是,据调查,目前的设计概论却出现了一个不合理但又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长年上设计概论课程的老师往往并不参与教材编写,再丰富的经验也没有在教材上发挥出来,而编写教材者又从来不上这门课或者已经很多年不上这门课,“阳春白雪”或居高临下式的学术思维很难接上地气。这就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设计概论任课教师一边上课一边发泄对教材的不满,而教材编撰者还在洋洋得意地将不合时宜的教材一版再版。在这样一种模式循环的背景下,教材的使用效果以及设计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2 急功近利,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如今,很多出版社对于学术专著的出版兴趣要比教材出版小得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材出版的利益空间更大。急功近利的“学术商业化”成为教材质量鱼龙混杂的一大主因,设计概论也不例外。基于“基础性课程”的实际,设计概论是各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学生群体庞大,教材使用量巨大,“商机”自然也很大。为了追求更大的教材使用量,出版社主动联系小有名气或具有行政影响力的学者编撰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类由名家主笔撰写的教材的质量自然还是说得过去,甚至还可能出现个别经典之作。但是,某些出版社却唯经济效益马首是瞻,完全不顾及教材的课堂效益、社会效益,甚至将教材“主编”“副主编”头衔随意买卖。愿意者交相应的钱就成了某部设计概论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这样一些纯经济考虑的教材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的质量保证,大面积抄袭与“复制”的现象比比皆是。
1.2.3 责任淡漠,精品意识严重缺失
一本好的设计概论教材,首先它必须有一个立德树人的基本“态度”,其次它必须有一个引领学生的正确方向,再次它必须有一个服务教学的良好体系。而这首先必然来源于教材编撰者的责任意识,其次就是编撰者的精品意识。令人遗憾的是,受金钱、职称、学术地位等利益的驱使,一些设计概论教材编撰者责任意识淡化甚至严重缺失,并不愿意在其所要编撰的教材上花时间耗精力。剪剪贴贴、拼拼接接、修修补补,依靠一台电脑几个软件一两个月甚至十天半月可能就“编”成一本设计概论教材。诸如此类的速成教材,大多只能是对传统教材的“照搬”或“重新排版”,连一个完整像样的知识体系都谈不上,更不用说教育理念和设计理念上的创新。这样的教材,想让其成为立德树人、体系完整、好教好学的教材,无异于痴人说梦。
2.设计概论教材编撰的基本原则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它既要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把握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做好授课参考,同时又要为学生做好知识导引、建构信息图示、提供学习方式、训练学术思维,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对于设计专业来说,设计概论既是专业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同时看作通识性课程,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导引”性课程。设计概论教材的编撰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郑重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3]总书记的讲话更是将教材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事权”的高度。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是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具体指导。设计概论课程,因其强烈的传统文化性而在“课程思政”方面具备特殊的优势,有着强劲的“立德”潜质。设计概论教材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严肃的道德法治观念于教材内容中。教材中设计案例的选择要确保代表性,或经典或前沿,体现良好的文化教育,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昂扬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以学术规范为抓手
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教材编写很容易,主要是他们心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教材可以抄,可以复制粘贴。而实际上,教材编写同样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良知,甚至比专著更需要严谨严肃。因为教材直接面对的就是“三观”仍然处于成长期、学术刚处于启蒙期的学生。一部不遵守学术道德的教材,极有可能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学术观、是非观,给学生树立坏榜样。设计概论教材,除了大量的理论阐述可能存在引用、借鉴外,还必定会有很多设计案例、成果、图片,甚至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实实在在的品牌、企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构成对于知识产权的侵犯。因此,设计概论教材的编撰对于学术规范丝毫不能含糊,更应该树立法制观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工作成果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成段抄袭别人的《设计概论》或其他出版物的文字,或仅作个别修改就作为自己的“财产”使用。凡引用其他出版物的内容,同样需要像专著那样遵循学术界公认的标注准则,明确标注内容来源、文献出处等。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只有时刻谨记学术规范,并将其作为重要抓手,设计概论教材方能行稳致远。
2.3 以学科特性为依循
教材是课程知识的载体,既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教学的桥梁。一本好教材,应该在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互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有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主张:“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逐步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4]教材建设,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循,同时以学科特性为指针。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一本好的设计概论教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开放和愉悦的学习观念,有利于为学生拓展设计理论视野,最好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探索和研究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设计概论教材编排体系除做到完整、有序和系统化,整体设计更要反映出设计学科知识和领域的主要精神内涵,要从整体上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内容、思想与价值。同为教材,但学科不一样,教材体例和编排方法也往往迥异。设计概论教材要特别注重符合设计学实践性鲜明、互动性突出的教学规律,以“守正出新”为原则,融知识系统性、方法创新性与实践应用性于一体,让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顺心。
3.设计概论课程教材编撰的改革思路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其核心功能是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院长韩震指出,“高校教材首先要把握好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培养认同自己国家、认同自己文化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同时,高校教材要重视教材质量,突出教材特色,反映社会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5]设计概论教材建设,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主线,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扣设计学科和专业特色,贴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理顺教材思路和构架,优化教材内容和语言,促进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更好地引领学生精准地迈入设计专业学习的轨道。
3.1 理顺逻辑关系,严密结构体系
好教材,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逻辑体系,而好的逻辑体系,依靠的是从内容到形式的严谨、缜密。这一方面要体现出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做到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促其实现最优化发展。“一本好的教材既能方便教师有效教,又能帮助学生有效学;既能科学合理地为教学中的师生准备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又不至于使教学囿于教材;既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又不能违背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6]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便教利学是教材编写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教材编写需要梳理和浓缩相关领域重要而关键的知识信息,利于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打开知识的大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便于教学这样一个“关键通道”,利于教师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设便捷而安全的桥梁。
建构设计概论教材严密的逻辑体系,要正确处理好设计史与设计理论的关系。史和论是设计概论最基本的两个维度,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设计的基本发展历史,是设计概论不可忽视的内容。只有从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到设计的本质,才能把握设计的关键。但是,设计概论,“史”固然是极为重要的引子或者引论,而设计理论则是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本体内容。设计概论理应着重于阐述设计本体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不能够过度着墨于设计史的发展线索。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原则、设计程序与表现要素、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批评等都是设计概论“论”之精义,要注重把握最精要而且能够发挥“以点带面”效应的内容,梳理出贯穿始终的主线(设计是什么、设计为了谁、设计如何做)。理论部分内容要做到相互联系并覆盖设计学科的主要基础知识,同时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设计学科前沿的发展状况与业界共识。一部设计概论教材中,“史”与“论”究竟分别占多大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一般来说,设计发展史所占篇幅如果超过了整部教材篇幅的1/5那就有些不妥了。而且,设计概论中的“史”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叙史,而应该在叙“史”的基础上引申出“论”。比如说,通过手工业时期陶器的属性与特征,说明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标志着古代设计的重大飞跃。
建构设计概论教材严密的逻辑体系,要在把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教材必然是根据课程知识科学而严密的内在逻辑建构起来的内容体系。该体系的构架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以学生为中心抑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讲练结合抑或是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课程模块中的序位等等,都可能影响到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体系。教材内容及篇幅的设定绝不能随意取舍,一般应该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等限制性因素来确定。“在高校教材编写中,不能无限制地延长篇幅,不能无节制地罗列学科知识,而应当选择那些与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学生需要且能够掌握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体系化的组织和编排”。[7]那么,设计概论教材结构体系应该体现一种什么样的科学逻辑呢?首先是学术逻辑。讲究学术逻辑可以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皮亚杰的图式学习理论,越是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越是能发生关联,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易于学生储存。”[8]要根据设计学科或学术领域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逻辑来编写,设计的形成与发展,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设计的类别与属性,设计的程序与表现,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鉴赏与批评,这样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建构设计概论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单元知识之间严谨的相互关系,确保知识点衔接顺畅。比如说,关于“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知识单元,就应该将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过程、基本形式以及设计思维的类型、方法和设计思维的训练等知识点井然有序地进行呈现,其次是接受逻辑。教材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判断教学成效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学得如何。由此说来,教材编写成功与否,学生的接受度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称量标准。设计概论教材编写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群体具体的接受环境、普遍的接受能力以及常规的接受习惯,将学生方便接受、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乃至乐于接受作为重要导向。这就要求教材内容具有较好的时代感,案例选用贴近生活,语言鲜活。对于设计概论教材来说,做到学术逻辑与接受逻辑并重,保证教材章节内容既具备学科知识强烈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2 实现跨界融合,建设开放性教材
随着学科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科界限、专业界限、课程界限的壁垒不断被打破,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众多学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时代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考察。“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哲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数学、社会科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把这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姊妹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全面的、综合的、高素质的优秀设计师”[9]。作为学科和专业知识核心载体的教材,自然也就需要渗透跨界融合的理念。设计概论教材建设要及时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要科学合理地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教材这一知识和技能载体,以与时俱进的姿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学生推介设计学研究的新发展、新变革、新成果,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实现真正学有所获的目标。同时,在不断更新迭代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已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多样化和便捷化的发展态势非常明显而且不断强化。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以印刷语言文字和图片为主体的纸质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元素促进教材转型升级已成为时代必然。
如今已经来到一个高度信息化时代,5G技术的发展更让信息传达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事情。设计概论,本身就是关于“设计”的概论,如果课程教材能够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无孔不入”“无所不联”的优势,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整体“设计”制作,开发成便教利学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将更加有助于彰显设计概论课程的魅力。借助无线网络与智能终端,依托纸质媒介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全融合。纸质教材可以与APP“联手”,通过移动媒体扫描教材中的标题、重点、难点,媒体终端便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展示。还可以在APP内容中加入超级链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优秀设计案例,甚至还可以实现在线课程定制。在APP的设计上,可以插入即时模块,随时更新设计作品、前沿动态和其他资讯信息,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也可以方便一些因为特殊原因缺课的同学,在非上课时间回看或补学相关教学内容。“音视频、动画和增强现实等多媒体技术资源的运行,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各类多媒体线上资源可以灵活编辑与更新,弥补了纸质教材更新周期长的问题。”[10]学生甚至还可以在APP内进行署名或匿名留言,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同时,还可以将传统的设计概论教材跟H5进行链接,将课程目标、学习重点、知识拓展、课后训练等相关内容设置在H5页面中,并且合理地加入音频、动态视频或者AE特效,以更加轻松活泼的方式及时分享课程的信息知识,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的“即时性”,让学生在课上课下生活中自如地获取设计知识和重要资讯。
高等教育跟中等教育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高等教育“自学”意识显著增强。随着信息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自学已经成为大学生更为常用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教材应该更充分地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作为设计专业共同专业基础课的设计概论教材要坚持“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编写立场。从教师角度来说,总结和借鉴教学经验,考虑课堂使用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满足自学需求,引导主动思考。适应教学新模式,以“问题引导,释疑解惑”的思路,可以将“创客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设计概论”教材内容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产品意识。教材内容尤其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宜于与翻转课堂、指向探究学习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以及线上教学内容接轨,使信息化技术与现实教学过程走向“深度融合”。
3.3 对接课程思政,释放德育潜能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域思政”的大背景下,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政的义务,每一门课程也都有思政的潜质。这在艺术类课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思政效果。设计概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教材编撰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设计概论教材应特别注重通过观点渗透、作品引导、案例感染、实践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形成昂扬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自觉认同、积极弘扬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设计概论课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课,设计概论教材也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材。在充分体现课程思政、教材思政的同时,设计概论教材更应该体现其专业性、学术性,学术性和化育性兼具才是教材编撰的关键。要聚焦思政元素,紧扣设计概论的专业特性,遴选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构想思政对接的契合点,构建专业、思政一体化、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的专业知识、思政元素“两张皮”现象。要努力促成设计概论教材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载体。诚然,并不是所有具备一定德育禀赋或思政潜能的内容都能成为设计概论教材中合适的思政元素。牵强附会是课程思政的大忌,只有那些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程领域、与设计概论知识密切关联的思政内容才是合适的、有效的。设置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一方面要考虑德育元素与设计概论教材知识点逻辑自洽,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能够切实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要让思政元素巧妙地潜伏在知识理论深处静候教师和学生激活,而不是“贴标签”式地暴露在教材中。比如说,我国人工智能、超算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就,其背后显然承载着鲜明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然而怎么通过教材渗透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设计概论教材的德育功能应该由不同知识点以多元纷呈的形态自然地生发开来、辐射开去。这就要求教材编撰者提前做好预案和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知识点的分布情况,严谨而细致地构筑德育素材的网络布局。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挖掘、提炼和设定教材中的看似无关其实息息相关的德育元素。只有在对设计概论教材中各个主题模块、核心要点、案例选用、补充链接乃至课后训练等都有了系统认知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从容而合理地提炼、筛选、确定与教材专业知识高度契合的德育元素。通过以德育为主体的思政元素的渗入,让设计概论教材成为激活优秀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唤醒高尚价值体验的情感拼图、培育浓郁家国情怀的参考读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1]设计概论教材编撰,完全可以通过精心选择历史文物、经典设计、设计典籍等方式,将其所蕴含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进行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经营地传达,向学生展示内蕴丰厚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美学、伦理等思想。要善于结合当下国际国内设计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新热点,比如绿色与生态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美好生活设计等,启发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李砚祖先生的《艺术设计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八章专门阐述了设计师不但需要具备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更要彰显鲜明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要拥有浓重的“家国情怀”,要懂得并且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而设计。这就是教材思政的典型体现,是德育潜能的悉心挖掘和培育。
3.4 沿袭与创新协同,提升学术性
当前教材编撰常常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一是复制粘贴、重复过度,二是另起炉灶、特色过分。对于教材来说,这两种现象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沿袭没有创新,说明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给使用者带来足够的学科前沿信息;过度出新,特别是那种为了出新而出新,则可能导致教材不自觉地远离了应有的完整知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设计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设计概论教材,如果只是一味地沿袭而缺乏更新,那必然不可能受到欢迎。编撰设计概论教材,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坚持沿袭与创新相协同,在提升学术性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受欢迎程度。
好的教材是“编撰”而非“编纂”。编撰意即编纂、撰写,既包含编纂的意思,同时也撰写部分自己的观点,比较强调有一定的原创性。而编纂一般就是指编辑,主要是“编”,整理已有的材料,重新编排,几乎不添加自己的观点。很显然,设计概论教材只能编撰而不能满足于编纂。编撰者不仅应该反映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前沿信息,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将他自己创造的“增量知识”也有机地纳入教材知识体系之中。“从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来看,每本成功的教材,实际上都是编纂与创新的统一。”[12]因为一部出版物中,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创新,都是作者团队自己的前沿研究成果,完全缺少常规性知识的介绍和阐释,那它就不适合作为普适性的教材传授给所有学生,而只能为那些活跃在学术前沿、深耕专有领域的精英学者所关注。而另一方面,教材中如果除了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常规知识外,再没有能够反映学科发展新去向、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内容,即使它的体系性再强、逻辑性再严密,恐怕也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
设计概论教材,只有把善于将编纂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赢得使用者的赞誉。实际上,教材创新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章节内容有比较详尽的创新知识阐述,以供使用者直接学习;二是教材虽然没有足够的新知识、新信息,但给使用者构筑了拓展思维、创新发挥的桥梁。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膨胀的立体时空中,无论是常规知识还是创新成果的汇入,都应注重增强教材的弹性空间,给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留有更加充分的余地。要把握好教材中学术概念和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并合理安排符合专业和课程逻辑的能力训练等应用性知识结构,把握好连贯性和渐进性,以科学引导学生提高掌握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性水平。美国贝弗林(Bevlin. M.E.)编著的Design Through Discovery(艺术设计概论)教材,至今已经是第七次修订再版,在美国高校的使用率非常高,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合理地兼顾了“传统观点”和“新近成果”之间的关系。在毫不犹豫地保留和沿袭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了学科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和链接了国际上近年来大量的前沿信息,突出引导性,特别注重培养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国内教材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李砚祖先生早在2009年出版《艺术设计概论》的时候,就已经设置了“走向未来的设计”专章,专门就“生态设计”“非物质设计与信息设计”“艺术化的生活与设计的艺术化”等当时比较前沿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为设计概论教学开启了一扇颇具亲和力的“当下”之窗。这是很值得今天的设计概论教材编撰者学习的。
4.结语
2018年5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深刻认识教材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广大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的铸魂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培元工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13]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知识导引课,“设计概论”课程教材的编撰,要立足于“立德树人”,从设计的本质规律、思想内涵和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个性出发,探索教材的编撰规律、原则,从学术规范和教学本质的高度探寻教材编写的基本方法和正确路径,打造出能够体现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交叉性、传承性、创新性、多元化、前瞻性与实验性等特征,具备良好的现代化、开放化、生活化、乐学化气息的好教材。不仅要重视设计基本功的初步训练与作为专业理论基础课的导引价值,而且要重视学生设计理论修养的提升与创新创意思维的培养。知识体系构架中要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要让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在整个教材内容贯穿中升华为学生的“大设计”思维和意识。
注释:
[1]李传文:《高校<工艺美术概论>与<设计概论>教材的现存问题及其规范建议》,《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6期。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3]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4]《把国家教材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人民日报》2017年7月6日。
[5]郝天韵:《新时代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11月2日。
[6]杜尚荣等:《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0期。
[7]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8]杜尚荣等:《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0期。
[9]周中玉:《转型背景下的新型艺术设计教育——评<艺术设计概论(第2版)>》,《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9期。
[10]李程:《“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教材建设与同步更新实践研究——以<产品设计方法与案例解析>为例》,《中国艺术》2020年第2期。
[11]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南》,《人民日报》2015年1月12日。
[12]张昆:《高校文科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
[13]柴葳:《切实担负好国家教材建设的历史使命 200余名专家委员会委员正式“上岗”——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研讨会召开》,《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