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少年儿童道德思维的培养路径
2021-12-02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戴宏娟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戴宏娟
伦敦西敏寺大教堂的无字墓碑刻有这样一句话:挑动世界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内心。也曾有科学家坦言,“世界上所有问题都是思维问题”。思维,尤其是道德思维在青少年道德实践和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思维注重感知与理性结合,强调个体的自我调适,是人们以追求生存的应该和生命之善为内容和目的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根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
德育课程最重要也最直接的目标是促使学生道德思维并提升他们的道德思维水平。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把握组织属性,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集体生活和活动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的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促使少先队员提升道德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道德逻辑思维、道德直觉思维和道德实践思维三种结构形式,着眼案例剖析,对培养少年儿童道德思维的路径加以分享和总结,供大家探讨。
一、 道德逻辑思维培养——以主题队会中的榜样教育为例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360百科)。从抽象到具体的一定运行方式是逻辑思维的直接决定因素。在少年儿童的道德逻辑思维培养中,可以采取讲故事等形式,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模仿,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自己脑海中形象,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通过培育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培育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推理方法,有利于他们对具体对象的本质把握,从而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
三年级某些少先队员对大队部开展的 “阳光少年”评选活动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好学生的事儿,自己成绩不好没有资格参选。还有一部分队员则相反,在争取此项荣誉时表现积极,出现了拉票的情况,而在平时他们对中队各项事务不怎么起劲的,有人说“评上了不仅会有奖品,在伙伴面前‘还可以倍有面儿’,爸爸妈妈还会额外给自己奖励”。
分析:小学阶段的少先队员大多数处于以我为中心的他律阶段。上述队员的不同表现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利益。但分辨是非的标准缺乏稳定性,善与恶、好与坏的判定往往依赖于老师、家长的决断,看问题的思维还缺乏批判性。如果一味从少先队的政治性和组织性灌输或强调其“肩负的使命”,而不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就无法让队员从内心深处真正领会“阳光少年”的特定内涵及评选的意义,导致他们仅仅为迎合老师或学校而参加评选活动,无法起到少先队活动的表彰评价作用。
对策:结合重大事件、重要教育契机,组织集中性主题队会是少先队活动课程最常见的形式。中队的辅导员老师为此开展了以《争当时代小先锋》为主题的队会。从队歌入手,例举不同年代的先锋模范,结合抗疫情期间涌现出的钟南山等时代先锋的事迹,在找先锋、学先锋、做先锋等活动环节,引导队员加深理解“先锋”的含义,最终帮助队员树立“争当时代小先锋”的信念。
此案例中,辅导员老师通过不同年代不同领域先锋人物和身边“小先锋”的事迹介绍,让队员们将概念等理性认识和要求通过具体的活动将其内化及转换,对“阳光好少年”的概念认知从原先简单的一个“好”字上升为各种具体的认识,从而判断和推理出“不思进取、没有目标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格格不入的,荣誉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甚至是牺牲一些宝贵的东西”,等等 。这样的课程活动,有利于队员反思自己的问题,形成新的自我的道德准则,并在后续的争章活动中指导自身的行为。
二、 道德直觉思维培养——以探究活动中的环保教育为例
道德直觉思维是指生命主体在道德经验的基础上,以其对社会道德的概念和规范的内化为前提,对人与万物的道德伦理关系及其性质的整体进行瞬间的直接把握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道德体认方式和价值判断能力。未成年人的道德直觉思维培育,首先要系统积淀道德知识,其次要培养正确的道德信仰,最后还要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情感。
马老师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位家长上传了一张通知。通知讲的是社区即将把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家具小作坊逐一取缔。虽然深知不合要求的家具小作坊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是一想到家具小作坊关闭,户籍在外地的同学不得已举家回乡,本地有些同学家庭断了房租来源,马老师知道很多人的内心并不希望关闭家具小作坊。
分析:在保护环境与眼前利益两者的权衡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其家长,容易看重眼前的自身利益,忽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考问题。只有引导队员们真正认清环保的意义,才能激发他们主动爱惜环境的情感,促其行为内化。契机来了,学校广播传来“因为重度雾霾取消室外广播操”的通知。“又是雾霾。真不开心!”孩子们的抱怨和满脸的失望激发了马老师的灵感:体育课和课间操是队员最喜欢的活动,却因为雾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绪。能否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形式,开展对家具小作坊的考察活动,探究家具小作坊与雾霾形成的关系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对策:队员们分成若干小分队,开展了实地考察,并在队会课上进行交流展示。“实地看到了焚烧废木料产生的烟尘,这正是当地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了解到爸爸工作的环境有多么糟,虽然我们可能回老家,但工作没了可以再找,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奶奶一心考虑多收点租金补贴我们,自己却住在边上的小屋。其实,改善奶奶的居住环境才是我们真正的愿望……”在取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家具小作坊这个问题上,队员们瞬间认识到不符合要求的家具小作坊给大家带来的损害既有长远的也有眼前的,关闭家具小作坊而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得以释然和解决。
道德直觉思维以道德经验为基础,是道德智慧瞬间的迸发。此案例中,少先队员们通过探究活动,积累了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从一开始埋怨雾霾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到认识到家具小作坊焚烧产生的烟尘和噪音影响自己的日常起居,最后了解到从事家具制造的家人遭受的伤害更多,唤醒了队员推己及人的情感意识,也意识到环境保护不是忍一忍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大事,是国家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全球全人类长远的利益。这样的思维训练,帮助队员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道德信仰,催化了环保观念的形成。
三、 道德实践思维培养——以综合活动中的“贤文化”教育为例
道德知识来自道德实践,更要回归道德实践,通过实践思维回归应有的道德生活。实践思维是从实践观点出发的思维方式,相比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实践思维,需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以及提升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思维境界等。
钟老师在山歌剧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发现:有的队员认为山歌剧很老土,不如学唱些时尚的当代歌曲;有的认为奉贤话很难学,山歌剧更不好唱,太难了;还有的认为以后又不靠山歌剧吃饭,学唱它没啥意思。大家在“山歌剧”课程学习中的热情好像并不高。
分析:山歌剧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也是奉贤“贤文化”的体现。弘扬“贤文化”是区域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其核心内涵是“敬奉贤人,见贤思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部分队员对于奉贤本土的历史文化还较陌生;还有的队员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认为奉贤仅仅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驿站而已。另外,山歌剧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孩子们不良的学习状态,如缺乏明确目标和持久动力等。怎样结合“贤文化”教育,帮助孩子们解决上述思想上的误区和行为的不足呢?
对策:一堂跨年级的《唱响山歌剧 弘扬贤文化》综合汇报课开始了。活动以“听一听”“寻一寻”等探究形式,呈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山歌剧传承人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感受老一辈艺人家国情怀的“真”,无私奉献的“善”,敬业精神的“美”;最后,在分享交流此次活动的感想和收获时,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奉贤方言的魅力,激发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反思。
真、善、美本身是统一的,是人们从不同角度把握世界的特定方式,其统一的基础是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此项活动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在互帮互助、互相激励中体验传统方言的艺术美,在与山歌剧传承人的对话和学唱中进一步感悟老一辈传承人的敬业精神。有的表示“找到了山歌剧的根,突然觉得山歌剧真是越听越有味道耶”;也有的表示“觉得山歌剧比其他剧种更有亲切感了,因为它是由我们奉贤本地方言唱的”。还有的说:“我要不怕困难,加快学习教给妈妈,让她快快融入奉贤‘文化’。”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中,“贤文化”实践体验,让队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逐渐发生微妙变化,有的还是彻底地正向改变。
当下,少先队活动课程不仅丰富着少年儿童的道德知识,而且课程的活动内容和教育形式也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需要。上述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实践思维的培养可以在同一种路径或同一个主题教育案例中同时体现,涉及的道德教育内容也很广泛并可以交叉渗透,如劳动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培养等等。准确把握道德思维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德育活动,从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多形式让少年儿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解决他们对社会道德现状存在的诸多困惑,将会更加有效地提升当下的德育实效。当然,培养少年儿童道德思维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主题队会、探究活动、综合活动等少先队活动课程,家校合作中的亲子互动、温馨班集体创建中的伙伴交往、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使用宣传等等也是很好的培养路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