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双虹基于培土养心论治小儿情志疾病
2021-12-02曾慕煌郑梅若陆晓菲袁倩岚周期指导许双虹
曾慕煌, 郑梅若, 陆晓菲, 袁倩岚, 周期 (指导:许双虹)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
儿童自闭症、睡眠障碍、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等均可归属于小儿情志疾病[1]。随着社会发展,小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小儿情志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许双虹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30 余年,对儿科疾病临证诊治经验丰富。许双虹教授认为应从“培土养心”立法以治疗小儿情志疾病,“培土”包括“健脾、补脾、运脾、醒脾”,在此基础上可配合“养神、滋肾、疏肝”等,以治疗小儿情志疾病。以下介绍许双虹教授以“培土养心”论治该类疾病的经验。
1 小儿情志疾病的病机关键为“脾不养心,痰蒙清窍”
1.1 脾失健运,滞而生痰脾属土,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滋养五脏,乃后天之本。《诸病源候论·湿热诸候》[3]曰:“脾与胃合,俱象为土,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气血以养脏腑”。然小儿有其独特生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认为“小儿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指出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许双虹教授认为,脾常不足主要体现在“脾主运化”机能欠佳。脾失健运,一方面可影响水谷精微消化及吸收,气血生化乏源,进而可致自闭症、睡眠障碍等患儿出现矮小消瘦、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倘若在脾失健运基础上加之饮食不节,则可在脾虚基础上出现本虚标实之积滞的表现,即脾土本虚,饮食伤脾,而成积滞。《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病诸候》云:“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3]。积滞日久可化热,热扰心神可进一步出现心烦、失眠甚至狂躁易怒等情志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
另一方面,如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提出:“脾主湿,脾土不运,则湿动而为痰”。故脾失健运可引起患儿体内津液输布障碍,水液停聚而成痰。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论及痰邪:“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可随气行至周身,蒙蔽清窍,阻滞气机,进而出现刻板运动、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夜啼、梦魇等中医“怪病”范畴之症状。脾失健运是疾病发生的关键[4]。脾失健运,饮食积滞,滞而生痰,上蒙清窍,中阻气机,为小儿情志疾病发病的核心。
1.2 脾虚肝旺,肝盛犯脾中医学认为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清末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提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其中调畅脾胃气机升降是其主要功能表现。
生理上,脾与肝关系密切,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机能的发挥;肝气疏泄,调畅气机,可协调脾胃气机升降运动,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病理上,一方面,若脾土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吸收不足,甚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之气不能输化,气血生化乏源,则肝木失其濡养而导致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临床可见患儿脾气急躁、易怒、全身不自主抽动等症状。另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言:“七情之病,必从肝起”。肝为刚脏,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抑郁。小儿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故易出现肝盛犯脾而致不足之脾土愈虚[4]。临床常见纳差、便溏、郁郁寡欢、刻板行为、不自主抽动等肝盛犯脾之象。因此,许双虹教授临床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5],重视通过以“培土健脾”为核心,力求缓解“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之间矛盾,调和脾、肝两脏关系,以治疗小儿情志疾病。
1.3 脾失健运,心神失养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看,心属火,脾属土。生理上,心主神明必须依赖气血充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心血充盈方能充养心神,才能使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主统血,使血液循行脉中,正常输布全身,神志活动也就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提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6],其意为脾胃消磨水谷,为正常神机发挥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幼科释谜》所论“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但总与心主神明相关”[7],言明了心与小儿情志疾病关系密切。脾为心之子,若子不足累及母,可引起母亦不足,导致子母俱不足,为子盗母气,影响心发挥其生理功能,进而出现情志疾病。小儿脾常不足,故其主运化精微贯注于心及化生血之功能欠佳。子病及母,脾不养心,血不养神,在小儿情志疾病中有着重要地位。
2 小儿情志疾病治疗宜“培土助运,兼治他脏”
许双虹教授认为脾、肝、心、肾四脏与小儿情志疾病关系密切,且以脾为核心。故临床治疗亦以脾为核心,兼顾心、肝、肾三脏进行论治。临床治疗以“培土助运,兼治他脏”为本病治法。
2.1 调脾以培其本许双虹教授深谙“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之于心矣[8]”之理,强调小儿情志疾病论治应以脾为核心。因此,许双虹教授治疗小儿情志疾病时,强调“调脾以培其本”,主张通过健脾、补脾、运脾、醒脾等方法以调脾。临床治疗用药时喜用党参、五指毛桃、黄芪以健脾;白扁豆、莲子肉、白术以补脾;苍术、鸡内金、麦芽、谷芽以运脾;柴胡、广藿香、木香以醒脾。其中运用较广泛的当属白术补脾和苍术运脾,《本草崇原》言:“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9]。陈皮、青皮舒展脾气,恢复脾运,故常与白术配伍使用。《本草发挥》言陈皮“同白术则益脾胃,多用”[10]。如出现脾虚夹积,则选用麦芽、山楂、鸡内金等健脾消积助运。若脾滞生痰,则选用莱菔子、石菖蒲等化痰消食、豁痰开窍之品。许双虹教授强调,脾旺则四时不受病。脾功能强健,气血自旺,神机畅顺,故调脾可治疗情志病。
2.2 养心以调其神许双虹教授临床强调“心为神舍,心主神明”。《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意为心主管五脏六腑,是神明所寄居的地方。因此对于治疗小儿情志疾病,“养神以助其用”在临床中有重要地位。清代程芝田的《医法心传》已言明养心之法:“火能生土,土亦能生火,心虚火衰,宜补脾以养心是也”。临床常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浮小麦等补脾养心之药。许双虹教授尤其擅长运用能“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之酸枣仁[11]”。此外,临床常选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镇静安神。
2.3 补肾以强其志许双虹教授注重“先后天相互滋生”的理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命门真火。先天为后天之根。脾的运化水谷,需赖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故有“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清代张乃修《张聿青医案》)。肾精又依赖脾运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的不断滋养。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清代章楠《医门棒喝》)。小儿脾、肾常不足,先后天相互滋生关系未成平衡。因此临床常在培土养心方药中,加入一二味具补肾功效之中药。如“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气,使脾家永不受邪,但不可多用”之生地黄(明代杜文夑《药鉴》),“专入肝脏补血……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之熟地黄(明末贾九如《药品化义》)。
2.4 缓肝以解其郁基于小儿“脾不足、肝有余”的生理特点,许双虹教授提出“缓肝以解其郁”。临床多用“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清代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之柴胡及“一能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能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骜之威”(清末张山雷《本草正义》)之白芍以疏肝缓肝,以解肝郁;运用“为补肝助胆良品……能敛心之散乱”(明末贾九如《药品化义》)之山茱萸等,以补肝体助肝用。在此基础上,若患儿出现脸部抽动,则酌情加钩藤、蝉蜕以疏散肝风,脾气急躁则加青皮、枳实以破肝气,缓解临床症状。
2.5 药取平和,免伤脾胃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到:“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吴鞠通医学全书·温病条辨》有云:“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万全《育婴秘决》亦云:“小儿用药择其良,毒药毫厘不可尝,邪气未除真气损,可怜嫩草不耐霜。”基于历代医家对小儿用药的阐述,临床中许双虹教授用药尽可能选取轻清灵巧之品,药性平和,药味精简。
3 验案举例
患儿余某,女,6 岁 9 个月,2019年6月 24 日初诊。患儿因外院诊断“自闭症”1年来诊。刻下症见双手捂眼不与人目光交流,对呼唤无反应,仅能发“咿”“呀”等无意义单音,与父母无亲近感,不与同龄儿童玩耍,易叫喊。患儿形体瘦弱,纳差,眠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红而苔少,脉沉细。中医诊断:童昏(心脾虚弱)。治法:健运中轴,开窍醒神。处方如下:太子参15 g,生白术15 g,云茯苓15 g,白茯神15 g,生龙齿(先煎)20 g,山药20 g,姜半夏10 g,石菖蒲15 g, 熟地黄15 g,山茱萸10 g,酸枣仁15 g,炒谷芽15 g,炙甘草10 g。处方7 剂,每天1 剂。水煎至150 mL,早晚分两次温服。
2019年7月1 日二诊:家长代述患儿纳食、大便情况转佳,目光交流稍增加。查体:舌淡红,苔薄少,脉沉细。效不更方,再予上方7剂。煎服法同上。
2019年7月8 日三诊:纳食睡眠大致同前,家长代述现对呼唤有反应,易叫喊较前好转,但言语方面无明显改善。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略滑。遂于前方基础上加广藿香10 g、陈皮8 g、鸡内金10 g。处方7剂。煎服法同上。
2019年7月23 日四诊:家长因外出无法按时复诊,遂于外院按三诊方取药10 剂服。现患儿双手捂眼、尖叫明显减少,纳食大便基本正常,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于三诊方去陈皮、炒谷芽,熟地黄剂量改为20 g,加生地黄10 g、远志10 g、柏子仁10 g。处方14剂。煎服法同上。
2019年8月6 日五诊:患儿对呼叫反应增加,效不更方,再续前方。后加减治疗1年余,现患儿身高、体质量、身体发育同常,无尖叫,对呼叫有反应,智力提高,仍门诊随诊治疗。
按:许双虹教授认为初诊时患儿主要表现为纳差,大便烂,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提示患儿素体脾虚,体质较差,以“健运中轴,开窍醒神”为治法。故予太子参、生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培后天之本。白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以起“养神以助其用”之效。脾虚则运化失司,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则聚而生湿生痰,故处方中常加姜半夏、石菖蒲以豁痰开窍。予熟地黄以取“补肾以强其志”之功。二诊患儿病情改善,效不更方,再予前方。三诊患儿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略滑,缘家长因患儿纳食转佳,急功近利,喂养过量,故出现食积生痰湿之象,故加广藿香、陈皮以行气化湿,合法半夏取二陈汤之意,鸡内金健脾助运,消食导滞。四诊已无食滞痰湿之象,纳食、大便同常,表明“健运中轴”之法已使脾土强健,故去陈皮、炒谷芽,加大熟地黄用量,并加生地黄、远志、柏子仁。《本草纲目》言“远志,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言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许双虹教授临床常在“健运中轴”奏效的前提下,加入远志、柏子仁以安神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