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2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盐川小学崔三兴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盐川小学 崔三兴
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课堂导入环节问题设置不合理
问题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之一,而问题的设置会决定导入的质量。很多教师在融入问题导入时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问题,导致问题的提问缺乏趣味性以及启发性,或是提出的问题过难,使学生无法通过思考获得答案,而这样的问题设置是不合理的,也无法起到课堂导入的真正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问题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虽将课堂导入当成是一种必备的教学环节,却没有意识到该环节对于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忽略了在课堂中导入教学的目的,这也使问题在设置时缺乏合理性。
(二)课堂导入环节未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前兴奋的状态迅速地回到课堂中,并对新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知。因此,课堂导入设计的环节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然而很多教师课堂导入环节都较为肤浅,并没有实施因材施教,也未通过课堂导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影响了课堂导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使教师过于注重“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具体在创设课堂导入时,教师未将课堂导入和学生有效结合,影响了课堂导入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质量。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较为单一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法、旧知识迁移法、问题引导法等,但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每次都采用同一种方式,逐步使学生失去了兴趣,难以发挥出课堂导入的真正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导入只是一个影子,是一个小环节,并不会占据太多的时间,这也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对该导入并不重视,这也是教师不愿意对导入方法进行探索和优化的原因。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导入的观念
上文已经分析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课堂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课堂导入的理念,明确课堂导入需遵循的原则,发挥出课堂导入在数学课堂中的真正作用。例如课堂导入环节无须太过复杂,只需要起到引导性作用即可。当然导入的内容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学生本位思想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氛围。其次课堂的导入也要注重趣味性,切勿太过死板,必然难以发挥出导入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课堂导入内容,才能构建高效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导入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回到课堂
小学生年龄小,相比于学习,更喜欢课前参与一些活动,而随着打铃声响起之后,学生就必须要迅速地回到课堂进行课程的学习。而在转换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仍然逗留在课前的活动中,此时就需要教师融入恰当的课堂导入,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当下的小学生更喜爱故事、动画类的事物。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故事。通过创设故事,将故事和所学习的内容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以故事作为体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前几天是喜羊羊的生日吗?美羊羊给喜羊羊做了一块儿大蛋糕。当时在场的有四个人,于是喜羊羊就出主意将蛋糕分成了12块,那么每人就能吃到3块儿,比平均分4块吃得更多。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教师边讲故事,边在黑板上画出第一次蛋糕被平均切成4份,一人吃1份。第二个蛋糕平均分成12 份,一人吃3 份。学生通过直观图发现,原来第一次切分蛋糕的方法和第二次切分方法吃的蛋糕数是一样的,由此引出分数这个概念。这是基于学生兴趣点所创设的一个故事,该故事和分数的意义以及相关内容紧密地连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起了启下的作用。
(三)生活情境的融入,提升学生的理解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认为数学很难。数学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必须要从该特性出发,以生活情境作为载体导入课堂相关的内容,缩短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具体在融入生活情境时,教师需要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合理进行分析,将生活元素合理融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以及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知识,如长方体的棱、面以及定点。这类知识主要是以图形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一种空间的观念,从而落实数学思维。在教学该节课程时,教师应挖掘出该类课程和生活存在的联系。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正方体及长方体,如常见的正方体有魔方,长方体有电冰箱、鞋盒等等。教师通过在多媒体中播放出这些图片,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长方体,并让学生基于多种图形的正方体,去探讨正方体及长方体的相关特征,继而有效学习课程中的正方体及长方体的相关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其中,则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优化数学课堂。
(四)问题式导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随着年级的逐步增加,小学数学课程的难度也在提升,抽象性更为明显。很多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式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问题式导入在课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具体在融入导入时需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以及层次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程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推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对该内容学习时,教师应善于融入问题式导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教师可以先导入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经过观察以及思考之后发现,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就是由一个长方形以及两个三角形组成的。随后教师可以以引导式口吻,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从图像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答:“不知道,没教过。”此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计算。教师通过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相关知识,发挥出问题式导入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教学的作用,以逐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课程导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遵循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开展生活情境的导入,融入问题式导入等,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