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1-12-02王宏光刘修丽高树清
魏 鑫,王宏光,王 升,刘修丽,高树清,刘 成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熊岳115009)
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属蔷薇科(Rosaceal)悬钩子属(Rubus L.)灌木,其果实是正在开发的小浆果,色泽宜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花青素、鞣花酸、类黄酮等营养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树莓推荐为世界“第三代黄金水果”。2015年全球树莓产量42.52万t[1~6]。2009年以来,我国树莓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期,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树莓生产基地。先后有中国林业科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江苏南京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欧美等国引进树莓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树莓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截至2018年,树莓栽培面积9 573 hm2,产量3.83万t。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树莓已成为云南、四川、贵州、新疆、辽宁、河南等十余省(自治区)推荐发展的首选树种,每年将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树莓新增面积达2万hm2,市场前景广阔。
1 辽宁省树莓产业总体情况
辽宁省树莓生产始于2004年,2007—2010年为大发展时期,形成以沈阳市东陵、法库,丹东市凤城和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产业基地。但由于受产品市场价格制约及降雨涝害,致使毁园现象发生,树莓种植面积下降。2015年全省树莓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2710hm2、1.23t,至2018年分别降至666.7 hm2、0.5万t,依次位于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从国外引进树莓品种,开展试验研究,并通过多途径收集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圃,对品种进行鉴定、评价,筛选鲜食、加工专用品种。认为‘来味里’‘托拉米’‘波拉娜’‘波鲁德’等品种果实大,口感好,硬度好,以鲜果销售为主;‘维拉米’‘米克’‘费尔杜德’等品种果实成熟期较为集中,出汁率高,丰产,以加工为主;‘海尔特兹’‘维拉米’‘米克’‘秋红’等品种果实大小适中,果实紧凑,质地较硬,含酸量低,含糖量高,以冷冻果出口为主。同时围绕品种特性研发,集成、优化配套栽培技术,开展组织培养和工厂化育苗工作,支撑辽宁省树莓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辽宁省树莓种植区划
通过树莓不同区域生长情况及对辽宁省树莓生产现状、气象条件分析,可将辽宁省划分为3个树莓种植区。(1)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包括锦州、朝阳、葫芦岛、阜新等市,气候干冷,年平均气温7~8℃,年降雨500 mm左右,无霜期135~165 d,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充足,适宜树莓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病率低,果品质量好,是我省树莓最佳适宜栽培区。(2)中北部寒冷气候区,包括沈阳、铁岭、抚顺、本溪等市,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年平均气温5.0~6.4℃,年降雨量600~900 mm,无霜期150 d以下,土壤多为中性,适宜树莓生长发育,是我省树莓适宜栽培区。(3)东部湿润气候区,包括丹东市、鞍山的岫岩县及大连的庄河市,受黄海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8~8.7℃,年降雨量881.3~1 087.5 mm(雨量偏多),病虫害发生严重,夏果型品种多表现为果品质量差,可利用秋果型树莓果实成熟晚的特性进行栽植,为我省秋果型树莓适宜栽培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品种引进与筛选、遗传育种、配套栽培技术、采后贮藏加工、产业链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比国外市场,我们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如缺少自主研发的优良品种、资源利用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生物学研究不完善、采后处理技术体系不健全等,更缺少消费者的认知和对市场的关注。这些都是制约树莓产业进一步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
3.1 起源于我国的野生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在资源收集及利用方面还缺乏国家行为,未查明树莓等小浆果野生资源的分布与实际储量,尚未制定野生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树莓品种绝大部分来自欧美,对我国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不尽如人意,更缺少适合我国食用习惯的鲜食品种,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进程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3.2 缺乏国家层面宏观政策支撑
从领导层面看,对树莓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较苹果、梨、葡萄等大宗果品存在明显差距,缺乏国家层面的小浆果研发与产业化体系平台,以及国家项目资助等支撑。
3.3 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差距较大
目前,树莓生产大多处于粗放管理、经验主义,种植技术不规范;在品种选择、土壤改良、肥水管理、整枝调控、病虫害预报预警等标准化管理上亟待深化和完善;采收、肥水管理等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3.4 产业化进程缓慢
产业链不健全,贮藏、运输和加工技术落后,仍以初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缺少自主研发的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深加工产品供应国内市场;由于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品质量和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产品专利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尚待完善。
4 发展建议
4.1 引进、选育适宜品种,建立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体系
在探明树莓蕴藏量、鉴定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选育优良品种;系统开展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灌溉,强化整枝调控、病虫害预报预警等标准化研究与示范;研发适合我省产业实际的采收机和肥水调控系统,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和科技普及率;转变产业模式,由种植为主逐步转向种植与深加工并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形成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4.2 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与产学研合作
建立健全适合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强调合作和协同攻关,重点攻克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视资源评价、育种等需要长期开展的基础工作。
4.3 加强交流与合作
由政府指导,产业协会具体操作,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协调发展的理念,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技术交流与技术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4.4 成立树莓专业合作社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立树莓专业合作社,定期邀请专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为种植户和经销商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加快信息传递,协调会员生产,统一销售,既保证种植者收益,又保障加工企业对树莓原料的需求,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