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守望者
——分析舞蹈作品《兰花花》
2021-12-02丁宣羽
丁宣羽
观舞蹈作品《兰花花》,编导王玫力图在作品中将历史与现实在虚无的时空碰撞,在关照文化历史的同时,将历史故事放在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她强调悲剧后的反思,以及对当下事件的影设。此时,编导如同塞林格笔下的那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大地,守护着那些迷失的灵魂。她用舞蹈抚慰心灵,以艺术的方式给后人以警醒和反思。
作品《兰花花》是舞剧《我们看见了河岸》中的一个片段,是以传统故事《兰花花》为题材,运用现代舞的表达方式,将经典的故事赋以时代气息,将传统故事抽象化,并运用陌生的方式对曾经的伤痛和忧愁进行全新阐释。整部作品在压抑的氛围中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顿挫与希冀,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使人直面痛苦,发人深省。
一、经典选材,诉说时代悲剧
《兰花花》本是一首陕北民歌,一个记录着两个人相爱却难以相守的悲情故事。单看这名字,便可勾起观众脑海中封存的记忆。而舞蹈《兰花花》在创作时却剑指偏锋,王玫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传统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立意。在作品中她削弱了故事情节,淡化了人物形象,将故事所带来的悲情和伤感无限放大,并将这种无限的忧伤系与人的心弦,引人同情,更令人沉思。舞蹈起初,六个身着破布棉袄的,与兰花花同时代的陕北后生们立于舞台后方,双手塞于袖口,在舞台上简单地踱着,而兰花花和一个身着运动装的女孩突兀地站在最前面。两个女孩脐带般的联结着,犹如两个被命运枷锁同时扼住的孤魂。她们在时空交错中疯狂的舞动着,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命运,曾经的悲剧在时代的更迭中似乎并没有削减,反而像是陷入了可怕的轮回。
在作品中编导利用历史与现实这两类人形成视觉冲突,在时空交错的冲击下用肢体语言向观众发出质问:若是当时,这样的悲剧可否避免?若是当下,为什么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演?她将人们置于时空的交接处,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因此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不仅会联想到兰花花的悲剧命运,同时也会通过作品反观自我。人们了然于心却悲而不悯,由此兰花花的悲剧发生了,由此几十年后依然有许多位“兰花花”伫立在我们周围。我们痛恨悲剧,而最终的悲剧制造者,却是我们自己。
二、打破僵局,塑造陌生话语
面对着舞台上这位“熟悉的陌生人”,眼前的《兰花花》充满了陌生感,她已不是那个凄凄望君而不得归的痴情少女,而是充满了愤恨与绝望的叛逆者,企图挣脱世俗的羁绊,冲破僵局,重塑新规。可当悠扬的民歌响起时,她又是熟悉的,依旧在阴翳中挣扎,向死而生。音乐将观众拉回了故事本身,而看似熟悉的动作,却在不断地重复中又走向了陌生。
在舞蹈《兰花花》的语汇中有大量未加修饰的生活动作,这些动作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看似不经雕琢,但已然是编导经过充分打磨后的成果。舞台上,日常的动作被搬离了生活,解构掉原有的指意后,被拆分的动作碎片又在不断地重复中粘合拼贴。舞者们在舞台上不停地拍打、追逐、张望,动作在不断地重复中汇聚力量,最终凝聚成如洪涛般汹涌的情感一泻而下,震荡着人们的心灵。这似乎是兰花花对世人无声地控诉:她急不可耐,手持红巾不断挥舞着向世人发出警告,而却被人们抛之脑后。她抽打着,怨世人执迷不悟,令悲剧不断上演;她顿挫着,恨不得将舞台当作世人的脊梁骨,无尽的鞭挞,无尽的斥责……而种种心情她都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运用现代舞的编创手法,恰当巧妙地呈现在了作品中,引起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而当我们将视野放置于整个舞剧时,这种强烈的愤慨似乎又不仅仅在于兰花花本身了。作品的编排中编导采用了玛莎·格拉姆的语言体系,在压抑悲愤中舞者的动作见棱见角,抑扬顿挫。他们以呼吸为原动力,在快速流畅的冲击中形成沉重而粗粝的动作质感,用原始而单一的步伐演绎着自我的生命状态。如此编排无疑是对一代宗师所创体系的肯定及赞美,由玛莎引领的现代舞体系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此种现象亦是中国本土现代舞发展的顽疾所在。若想建立中国本土的现代舞,绝不是对西方现代舞的简单复刻,更不是舞蹈体系的“拿来主义”。
舞剧《我们看见了河岸》创作的时代正直中国现代舞发展初期,从海外归来的许多艺术家虽然技艺超群,但其动作却如无源之水,空有华表的动作早已失去了西方现代舞创造之初最本质的观念及精神,难免多被称为是为添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在作品《兰花花》中整个舞蹈有着非常强烈的“悲剧”的色彩。舞台上舞者们麻木地垂头晃动,没有方向的肆意奔跑,以及大量捶胸顿足的消极情绪,不仅是将兰花花心中的血与泪进行抽象化的诉说,更是对中国现代舞当下现状的体现。
三、探索人性,关怀生存状态
王玫曾说:“舞蹈的一切研究,都必须以人而发生和进行。”因此在王玫看来,舞蹈作品如果脱离了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便是失去了作品的内在的生命与灵魂。而这些深刻地思想早已沁入王玫的诸多作品中,在对人类永恒主题的关照时,有《洛神赋》中曹植在生死顺逆中的矛盾纠结,纵然选择苟活,亦是生不如死;也有《也许是要飞翔》《我欲乘风归去》中对于灵魂超然飞翔的渴望。此外,不同人物,不同年龄在王玫的舞蹈中有着不同的阐释,舞剧《雷和雨》以繁漪为主的女性视角更是在繁复的矛盾纠葛中体现了其对于女性的关照。
疏远与参与、傲慢与温顺、男性与女性、多数人与少数人、权力中心与边缘等主题的关照,无论是谁,人们往往在这些矛盾的状态中来回摇摆,妄图找寻平衡点,表现在王玫作品中则可见于这些永恒主题的作品是不受区域及时代所限制的,只因这是全人类共有的生活体验。而这些,在舞蹈《兰花花》中亦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舞蹈创作的目的不在于重塑历史,更是透过历史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思考。王玫以兰花花为题,以小见大,在聚焦个体悲剧命运的同时,亦在警醒着我们中国的现代舞只有建立在本民族的时代精神上,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
舞蹈《兰花花》是舞剧《我们看见了河岸》中的第一个作品,它那源于生活的舞蹈语言打破了人们心中现代舞语汇的限制,是“打倒偶像崇拜”的钥匙。舞蹈《兰花花》的呈现为中国现代舞注入了新的源泉,它的成功演绎离不开编导王玫老师独树一帜的艺术创造,也离不开王玫对生活锐敏的、真切的、细致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关心个人,关心社会,以“陌生化理念”解构着“传统舞蹈”,用现代舞的形式表现着现代人的思维,舞蹈内容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她认为舞蹈应当:“跳自己的舞,舞自己的生活”并以舞蹈为密码,始终解密着自己的生活。
包含《兰花花》在内的舞剧《我们看见了河岸》对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舞蹈语汇,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王玫认为尽管中国现代舞被边缘化,但希望不灭,在一代代现代舞人的努力下,我们看见的河岸终会抵达。在不远处,王玫始终用作品秉承着对现代舞的热爱,对中国现代舞发展的憧憬,高傲而坚定地站在黄河河畔,如黄河河畔的守望者一般,守望着人们灵魂救赎的果实,静待着中国现代舞的巨轮落下桅杆,终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