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2021-12-02山东省青岛市崇德小学王海宁
山东省青岛市崇德小学 王海宁
一、知微知章,挖掘“思源”之内涵
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德育工作之中,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在思考和实践中,笔者决定尝试以德育课程为突破口,构建主题为“思源”的德育体系。并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抓住”工作思路,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抓好方法、抓好落实。
“思源”取自“饮水思源”,既有不忘根本之含义,又有传承发扬之寓意。“思源”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那么,“思源”德育要做什么呢? “思源”德育该怎样做呢?应该把“思源”的切入点放在哪里呢?“思源”是上一节主题班会吗?起初,这一连串的问题让笔者感到无从下手,于是反复研读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分析,终于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要将“思源”德育规范化、系统化。即:研发“思源”读本—渗透“思源”德育—开展“思源”活动—推广“思源”岗位。
二、行针步线,落实“思源”之举措
(一)研课程,抓方法
“思源”德育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自然要有读本。首先建立了“思源”课程研发组,成员们采取了“先调研、再规划、后考证”的编撰流程,广泛征询班主任老师对读本编撰的建议;梳理建议后,先做了编撰规划,再分工进行材料的搜集与归类,最后进行实地采访并做好记录。在整个编撰过程中采用了“面对面集备”和“群内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既注重了“统”和“细”,又注重了多元化和实用性。最终,在经历了“初稿—交流—修改—再交流—再修改—审稿”的过程后,编撰的“探寻红色印记 弘扬家国旋律”读本得以成雏形。正是因为有了编撰的严谨与细致,“思源”德育读本也成为兄弟学校实施此项工作的范例。
(二)创活动,抓实效
有了系统的读本,“思源”德育课程便有了抓手。笔者以班会课为“牵引”,在班会课上贯穿“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并落实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如班会课“海岸路之旅”就是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将学生们最熟悉的一条道路——海岸路,作为班会的主线来进行探究。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中,以班级的“研学小记者团”采访为主线,用“海岸路”作为串接,巧妙地结合了校情地域并融入了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感受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笔者还尝试开展了“微班会”,每周两次择时开展10分钟的微班会,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教育为核心,通过“看、讲、评、演”等方式,引领“崇德·尚美”新风尚,为学生的成长润上底色。另外,结合学校开设的“最美晨时光”“我们的节日”“长在国旗下”“入校有礼”“‘音’你而美”等“弘美德育微课程”,在育人导师的带领下,在班级文化的滋养下,潜移默化地浸润了学生的品行。
青岛市市北区是青岛红色运动的发源地,而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是我市唯一一处保留至今的早期党组织机关旧址,这里诞生了青岛最早的党组织,王尽美、邓恩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革命的足迹。在这处教育基地里,有红色文化,有历史文物,有奋斗历程,是一处最好的“教科书”。作为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的“邻居”,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地研学条件,让学生在研学中走进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探寻这条有红色印记的道路,便是笔者这一年来开展研学活动的主要方向,并多次带领学生走进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每次研学活动之前,都提前将学生分好组,让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和研讨;然后到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参观并听取讲解员的讲解;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活动,如“红歌演唱”“故事讲解”“观影感悟”等。学生在这一次次的研学活动中思想受到了洗礼,继承和弘扬了优良革命传统,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继承是为了发扬,如何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呢?在研发“思源”读本、渗透“思源”德育、开展“思源”活动之后,笔者将“思源”德育的重点放在了大力推进“微服务”上,依托“青岛市家庭公益梦想”实施项目,成立了“崇德志愿服务娃娃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举办“思源足迹之我说”汇报交流会、为学生累计服务时长等评价,使思源微岗位普及有亮点、实施有提高。目前,我校师生累计服务时长达12370小时。
通过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源”德育课程,采用德育课程一体化、主题班团队课、德育活动、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全面开展“思源”德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推动了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一体化、实效化发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秉承“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努力传播“思源”之精神,深度释放“德育”之张力,使德育工作更有方向、更有主题、更有特色。“思源”德育给了学校发展成长的机遇,期冀未来,“饮水思源”将润入师生心田,“厚德载物”将融于师生思想,学校以此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培养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