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地区造林问题探讨
——以四子王旗为例
2021-12-02闫春梅
闫春梅
(四子王旗大黑河乡人民政府,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1807)
四子王旗地处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以干草原及荒漠草原为主。全旗总面积24036km2,其中天然草场面积321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89.1%。所以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地区林业,草原问题是重要的话题。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原,遏制草场退化、沙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效益。
1 正确认识草原的生态意义
1.1 草原是具有再生功能的生态系统
草原是以生产动物为主的具有特殊结构、功能和机理的生态系统,包含了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和在草原生存的各类生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实体,是地球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因素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受到人为不合理的干扰,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其能量与物质的流程就会发生紊乱,产生不良的结果[1]。草原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草原与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不同,可以年复一年地为牲畜提供饲料,保证畜牧的发展,为人类生产出丰富的畜产品。
1.2 草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人类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草原的环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防风保土等方面。草原植被对降水有着很强的拦截能力。据测定,草地植被叶片面积的总和同所处地表面积的比率接近于森林植被,所以能有效地拦截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地形成,减轻流水对地面的冲刷。草原植物的根系可以紧紧盘结土体,增加了土体的机械抗力。草原自然植被下的土壤表面分布着无数的孔隙,雨水可以通过孔隙渗入土壤下部,减轻地表径流的同时,下渗的水就变成地下水。土壤在草地植被保护下,涵养水源的作用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相似的。草原植被对地表的覆盖增加了粗糙度,可以降低地面风速,草根盘结土中,固结土壤,增加机械抗性,防止了风对土壤的侵蚀。草原的这些功能,对于四子王旗这个草场面积占全旗总土地85%以上的干旱地区来说,更具特殊意义。本区各类土壤除局部地区外,在0~30cm土层深度内,大多属于栗沙土、松沙土,土粒中80%以上为物理性沙粒。这种质地的土壤没有植被的保护极易遭受风蚀,发生土地沙漠化问题。
2 认识草原植被的分布与特征
四子王旗草原植被类型主要有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其中荒漠草原实际上已经是属于荒漠的范畴了,它的气候土壤植被特点与草原有明显的不同。
2.1 干草原与荒漠草原的植被特征
干草原分布在本地区南部,主要建群种有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小叶锦鸡儿、冷蒿等。在干草原区的南部已全部开垦为农耕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南部边缘区为阴山北麓延生地带。干草原北部则是放牧区。南部农区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种植的乔木树种有杨树、榆树、落叶松、柳树。灌木树种如柠条、乌柳、红柳、沙棘等。北部草原区则多是自然分布的小叶锦鸡儿、驼绒藜等。在自然景观上,小叶锦鸡儿常与克针茅形成小叶锦鸡儿-针茅群落。随着地形的起伏,植物的主导地位常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土壤的沙质化使小叶锦鸡儿的优势更趋明显,常形成小叶锦鸡儿群落丛状分布,而风的方向与强度使得小叶锦鸡儿群落呈现堆积状态,随风向形成一定的排列顺序并有背风向积沙。驼绒藜常分布在河谷岸阶地及丘陵坡脚缓坡地带,与羊草、芨芨草共生。突出的根蘖特性和极易利用雨水迅速发芽的能力,使它的优势在许多地块上十分明显,雨水充沛的年份,其高度一般在1.5~2m,面积为500~2000m2。
荒漠草原植被占据四子王旗中部草原的大部分。主要建群植物种有戈壁针茅、矩花针茅、无芒隐子草、三裂亚菊、冷蒿、多根葱、华北驼绒藜、小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等。这一区域气候较干草原更为干旱,小叶锦鸡儿多分布于干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其地位逐步被更加耐旱的狭叶锦鸡儿取代。在这一区域乔木已不常见,只有在河流、湿地、地下水丰富的地方才能成活。旱生灌木以锦鸡儿为主,水分状况较好的平缓沙质土地可见到驼绒藜等半灌木。在荒漠草原区,常在石质山区沟谷生长着孤立或小片状分布的野生榆树。
2.2 草原化荒漠的植物与水分
在四子王旗的北部为草原化荒漠区。由于此区气候十分干旱,草类植物生长稀疏,多被更耐干旱、根系发达、地上低矮的小灌木替代。在景观上多呈稀拉连续分布状态,有不少的裸露地。主要有松叶猪毛菜、盐爪爪、珍珠、红砂、短叶假木贼、白刺等[2]。在这一区域降雨量十分稀少,年降水量常不足150mm,其他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已不能生存。而能够生长的灌木多叶部退化,呈肉质或被绒毛,植物低矮,多呈垫状,具有强大的根系,可以从深层土体中吸收水分,而地上植物体矮小,具保护层,极耐风沙,极耐强光日晒。繁殖方式多数不依靠正常的种子繁殖,而实际上环境的恶劣程度也没有给它们创造发芽生根的机会,只能依靠无性的方式来繁衍生息。尽管草原化荒漠区干旱少雨,不能生长乔木及其他高大灌木,但在河流汇积湿地边缘地带却可以生长高大的荒漠之王——胡杨林及伴生的红柳。这是荒漠地带令人震撼的景观。胡杨林以其极为强大的忍耐性生存在荒漠的低湿地带,足以说明水分在植物分布上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湿润或干旱的气候条件,只要地下有水的地方,就可以长出相应的木本植被。这给我们在不同环境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中提供启示。
3 区域治理与造林绿化
3.1 丘陵山地主要造林技术
南部农垦区包括许多山地丘陵,多沟壑,也是地区水源区。该区域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这一区域发展林业的思路应该是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治理沙化为主线。以水保林、防风林为主。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相结合体系。树种选择上从深根性、耐干旱、经济型多方面考虑,选择以柠条、沙棘为主包括枸杞、文冠果、榆树、杨树、落叶松、樟子松等多种用途的灌乔林。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经济林与防护林相结合,封育与营造相结合。将不合理的坡耕地、沙化地退耕还林还草[3]。要加强实施禁牧舍饲措施,保护植被。发挥灌木林保护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的综合作用,形成林业整体防护体系,提高区域抗灾能力,保护农田草地,提高作物产量。在实施林业生态治理的同时,要转变大力开发水浇地行为,禁止无序开发地下水。柠条是适合南部农区及中部草原区的重要灌木,根系强大,枝条繁茂,喜沙耐旱抗严寒,是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饲料林的主要造林树种。
植苗或播种造林。丘陵坡地造林多用一年生苗。造林前对鱼鳞坑或反坡梯田整地。挖坑深50cm,为保证成活,植苗时需要适量浇水。一般以春季植苗为主。造林后要加强护林和幼林抚育。平缓的退耕地及沙荒地采取播种造林的方法。造林整地带状翻耕,深度25cm左右,耙磨平实,播种用农用播种机每带播种两行,行距1m,带距5~7m。播种深度3cm,播种后稍加镇压,以使种子与土体密切结合。播种造林多在雨季进行,造林后的地区禁止放牧3a以上[4]。
3.2 草原区林业治理措施
中部草原地区地形多平缓,相间丘陵、平原、低地,气候更趋干旱。在这一区域发展林业要以恢复和发挥草原功能为主导,要根据地形植被特点,有目的地增加草原的灌木成分[5],提高草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选择造林树种方面,要避免营造成片乔木林,除了在极少数有条件的牧户点可以点缀少数几株风景和防护乔木外,其他地方一律不栽。草原上造林选择的树种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护草场的强大功能而且能够给牲畜提供大量饲料。除了柠条外华北驼绒藜也是优质的放牧灌木,常常分布于干河阶地,与其他牧草组成稳定的群落,不仅保护草场防止沙化,而且高产高质。草原上的落木,除了本身可以提供饲料外,还可以形成一种小生境,这种小生境对草本植物的生长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木本植物因比较高大,在抗御风蚀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据测定,在干旱区如果多年生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乔草在植被的覆盖度保持在20%~40%,就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在干旱草原上造林以营造牧场防护林和饲草林为主。牧场防护林以耐牲畜啃食、抗风沙耐严寒的柠条为主栽品种。以带状宽行种植,林带方向要与主风方向垂直,一般宽带5~10m,带间路50~100m。选择相对平坦沙质土地带,尤其选择易积雪易风蚀地方,可以取得很好的保护效果。饲料林应以多年生优质灌草型驼饲料林为主,以块状、带状方式种植,多选择河床阶地,低湿洼地周围或有自然灌溉条件的地方,可以获得丰厚的收获。华北驼绒藜自然萌芽性强,种子又有借风传播能力,能够在有一定湿度的土壤中迅速发芽成苗,所以能够迅速扩大群落分布,形成群体效应,增强抵抗力,具有很好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抵御风沙能力和耐盐碱性。在干旱年份生长量很小甚至滞育,但是一旦遇到雨水丰沛年度,则生长发育迅速,当年枝条高度可以生长1.5m以上,由于枝条富含粗蛋白等营养成分,是牛羊的优质抓膘饲料。人工造林采用植苗方法。造林前用机械开沟,深度30cm,随后将苗木摆放并固定在沟内,然后顺沟浇水,渗透后埋土至20~25cm处。牧场防护打草场可以带状种植,带距50~100m,带宽5~15m,行距1~2m。人工饲料林可以按照1~2m行距全面栽植或者每隔3~5m栽植一带。造林后一定要加强牲畜管理,防止人畜破坏。在天然驼绒藜牧场,为了扩大驼绒藜范围,促进生长,可以采取人工辅助天然下种的方法。可以在原来的生长周围、中间空地,待雨季来临或秋季,将土壤用机械翻松,使其充分接纳雨水,吸收阳光,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理化性质,为驼绒藜种子发芽生根、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6]。秋季驼绒藜种子成熟后,借风飘落在松软的土地上,便可以生长出新苗。总体来说,草原区发展林业的总体思路要以保护草场生态为目的,在草原利用上要实施草场轮牧、休牧制度,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禁止超载和过度放牧。严格禁止各类开垦草原的行为,严格控制草原开采地下水源。形成草原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修复相结合的机制,逐步还原草原生态系统。
3.3 荒漠化草原区生态保护
四子王旗北部草原化荒漠区,是本地区最为干旱的区域。自然地貌以剥蚀丘陵与平原盆地相间,土壤为干旱化砂砾质及盆地黏质化盐碱土为主,土壤年蒸发量达到2500mm,而降水量多为100~150mm,地被物以多年生,小半落木稀疏状生长。这一区域的治理以保护为主导,要禁止采矿、开垦、乱挖中草药等活动,保护原生地貌和原生植被,林业措施以保护为主、局部修复的方式,使原生植被恢复和壮大,发挥荒漠植被的生态功能。在具体实施上,以四子王旗塔布河尾闾呼和淖尔与查干淖尔为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尽量加大两湖注水量和蓄水量,提升区域地下水位,促进和保护湿地周围的植被恢复。以查干淖尔河道胡杨林为重点,采取围封禁牧[7]、人工扩繁多项举措,保护好河道范围的胡杨林、红柳及其他灌木资源,扩大胡杨-红柳森林面积,改善林区环境,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在草原化荒漠区的范围内,除了广为人知的荒漠绿洲胡杨-红柳林外,还分布有著名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大红山自然地质公园及千年古榆树。加强对这些古生境的保护,不仅是保护荒漠之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地理、人文及生物基因的保护。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开发荒原旅游资源,增加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在荒漠区分布的其他灌木种类如珍珠、红砂、白刺、盐爪爪等木本植物。它们虽然在形态上植株矮小,没有高大的外形,但都在各自的生境上发挥着保护生态、抵抗恶劣环境的作用,并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制造有机干物质。而且在地域上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如生长在含盐荒漠土地的红砂,可以形成半球状覆盖,冠丛直径可以达到3~4m,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地土壤不受风沙侵害。春夏之际红砂一派葱绿,而到了深秋则变成耀眼的红色,使深秋的荒漠之中呈现一片深红色的海洋。红砂的根系上可以共生中药之王——荒漠肉苁蓉,为人类提供名贵中药材。生长在富含碱质土壤上的白刺,可以将巨大的沙丘封锁在其繁茂的枝叶下。任凭风沙肆虐,顽强的白刺枝随沙长,可以锁住50m2、2~3m高的沙丘。每到秋天,白刺果实成熟,外观红色,晶莹剔透。白刺沙堆中生长的锁阳,长度可达1m,是上好的中药材。所以这些生长在荒漠中的每一种灌木,都是人类的宝藏,都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得到重视,同时要从林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保护。要本着保护就是经营,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子王旗整个地区随纬度出现较大的自然分异。总体上来说,干旱缺水是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全境从南向北水分条件逐渐变差,在造林的思路上要考虑地区自身的条件和生态需求,大面积营造乔木林的做法不仅在条件上行不通,而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上也不允许。因为林业作为一项整体事业,它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经营对象,而木本植物的根系、树体体量要比草本植物及其他生物体大得多,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草本植物更大。特别是对土壤水分的吸收量很大,所以在选择治理措施时一定要从如何调整和完善治理地的草原的稳定性出发,从如何更大地发挥草原的生态功能着想。而不分地段、不分气候的大面积造林,不仅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反而会更加减少土壤水分,降低地下水,引起土壤沙化和生态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