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术盘活高中古诗词数字化资源
2021-12-02李维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李维(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应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群文阅读、学习情境等成为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汇,对适用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一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教师,是希望借助丰富、精准、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古诗词阅读一直是教师比较重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鉴赏力去感受诗词的意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去理解文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借用数字化资源去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某些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多来源网络,此类资源多是散乱的,而非整合的;多是碎片化的,而非结构化的。
如何设计开发适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古诗词数字化资源?基于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可以从增强形象思维,获得直觉体验;整合丰富资料,助力学习过程;注重结构设计,构建知识网络等三个维度进行设想。
一、增强形象思维,获得直觉体验
新课标中提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也是需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认识加工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感悟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增强形象思维,获得直觉体验?
面对大量的古诗词,学生往往需要仔细思量、揣摩文本后,才能理解诗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设计某一资源时可以把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整合在一起,将这些古诗词中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可观、可读、可见的具体形象,助力学生获得古诗词的直觉体验。
例如,在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利用真实赤壁场景视频作为情境创设,将“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江山如画”转化为可见的具体形象,让学生在感受真实的自然环境时,建立起对赤壁直观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图片对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拓展有关周瑜的形象图片,体会词中“风流人物”和“豪杰”的指向性,尤其对“羽扇纶巾”式的人物形象,有些人误认为指的是诸葛亮,这时就可以借助整合的不同类型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诵可以调动人体感官知觉,是语文学习中比较基础的活动之一。课文朗读是最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形式,经常被教师使用,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其实,音频资源是可以突破课文朗读的形式,从辅助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琵琶行》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琵琶曲作为素材音频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传递的不同感情,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诗人在听到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后,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叹的原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要注重形象思维,巧妙地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实现诗词与音乐、诗词与画面相结合,感受诗词美的同时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整合丰富资料,助力学习过程
设计数字化资源,是为了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资源搭建支撑教学的梯子,让学生在其中锻炼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探究思考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助力学生由记忆性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设计多维度解读文本。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在设计交互动画或视频时,可以创设一个春秋时代的场景,设计出主要人物烛之武和其他人物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同时还创设出不同对话场景。学生在诵读时可以自主选择身份角色,并根据所选的身份角色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揣摩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艺术中蕴含的智慧。但这种设计只是基础情境化的练习活动,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基于本课,还可以整合有关《左传》文本、图片等资料,包括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评价,提供更多学习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应提供时代背景资料、后续历史事件的发展资料和相关社会背景介绍的数字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秦、晋这里说的“礼”,秦国和晋国是否符合“礼”,春秋时期“礼”的标准是什么?也可以提供《论语》中“礼”的理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9课的资源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这三首宋词作为比较阅读的内容,除了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还应补充相关的古画资料,包括人物形象、人生经历、社会背景,让学生建立起对三位词人的初步认知,之后利用互动练习加以延伸训练。在相应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中,学生不仅从诗词文字内容中感受三位词人,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去了解他们的生平、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赏析风格、解析情感,借助数字化资源巧妙地融入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要能够整合丰富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在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撑,助力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分析中、探究中达成学习任务。
三、注重结构设计,构建知识网络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数字化资源还要注重知识的结构设计,构建非线性的知识网络。基于一定专题的资源基础上,恰当地利用技术,设计出“资源+技术”的学习工具,达到“人文性”与“技术性”资源的统一。
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固守在单个文言词语释义,单篇语句翻译等方面,应在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起文言文知识库,进行系统化学习、积累、整合,实现文言知识结构化。例如,“新课标”中推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共32篇,都整合在以文言文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工具中,按照主要实词、虚词、翻译作为整合点,搭建起文言文知识网络架构,构建起文言文学习体系,开发使用灵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注重结构设计,可以根据专题内容进行延展设计,打破原有知识的学习顺序,串联已学知识,突出语文学习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以必修上册《劝学》和《师说》为例,这两篇文章中都有虚词“而”,通过梳理“而”语义关系,如“而”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的用法,在教学中,教师向前可以关联到初中课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而”的用法,向后拓展到必修下册《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中“而”的相同用法。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结构化的数字化资源逐渐将学习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资源中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适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可以构建内贯通教材,外拓展资料的不同类型的专题数字化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面对“新课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设计古诗词数字化资源时应在注重形象思维、助力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方面发力,善用、巧用信息技术,推动古诗词教学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浅层走入深层,让技术赋能古诗词教学,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