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研究

2021-12-02钟舒华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纯收入劳动力程度

钟舒华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1 江西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劳动人口转移现状

江西农村常住人口大多呈现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的趋势,在非暑假和寒假期间,乡下就像空城一样。这使得大多农活都是由留下来到妇女和老人孩子包揽,而不是壮年劳动力。农村人的文化程度也是偏低的,专业性和技能性的人才不多,就算有高学历的,但是农村还是很难留住人才,下面以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依据,分析近几年来江西农村常住人口的年龄分布、文化程度、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变化。

将江西农村常住人日年龄分为0~14岁,15到64岁,65岁以上三部分。期中0~14岁以下人口占比成下降的波动,由2011年占比21.47%到2018占比20.1%;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一直是上升的趋势,由2011年占比7.62%到2018年占比的9.73%,说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的高龄化人口越来越多。

将江西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分为未上过学、小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四个部分。可以了解到江西省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虽然2011年占比71.1%到2018年占比67%有所下降,大专及以上的占比由2011年的7.25%到2018年的10.1%有所上升,但是小初中文化还是占有大部分,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在外求学后一般就会选择在外面发展,真正回来的高材生比较少。

通过对江西省外出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文化程度更高的人更加倾向于外出寻找发展。在2012年同一文化程度层次中,全省外出劳动力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仅仅占12.55%,中学文化程度的占42.67%,大专及以上的占71.89%。文化程度更高的人离开家乡外出发展的比例是逐年增高的,如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由2011年的67.86到2015年的78.2%。从这些也可以初步认为本来文化程度就不高的农村,由于劳动力转移导致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知识程度更加不高,劳动力队伍专业技能缺乏。而且通过对家乡这些年的观察不难发现一般年轻人比较愿意出去工作,而到老了就会选择回家乡,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原因。

居民的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2005年,江西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39.24%,经营性收入占比57.09%,财产性收入占比0.82%,转移性收入2.84%;2008年江西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39.22%,经营性收入占比54.34%,财产性收入占比1.42%,转移性收入5.02%;2012年江西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45.12%,经营性收入占比47.80%,财产性收入占比1.54%,转移性收入5.54%。农户家庭工资性纯收入在2008年开始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而人均经营纯收入有所下降,工资性收入有上升趋势,也可以间接看出劳动力转移上升的趋势。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己低于百分之五十,而工资性收入慢慢地趋近百分之五十。尽管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现在的农村居民收入应该是非农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由于国家数据网只收入2012年及之前的数据所以这里有数据有些滞后)

2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论是城市向农村转移,还是农村向城市转移都时时有发生。只是可能不一样的地方政策或者发展不一样,而迁移的数量就会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量比较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超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国城市化的主体力量。尤其在1984年后,国家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的制度限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成为当时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但当时的政策主要是“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鼓励发展小城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个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求学学子或者工作者,在外工作扎根把农村户口直接转成城市户口,这样使得农村人口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减少,而且劳动力的转移直接把一部分劳动力直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中城市接受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是不现实的。第一大城市人口本来就比较密集,可利用地有限。第二高房价限制了农村人口成为大中城市的永久性居民,就算是农村的高收入阶层也难以负担起大城市里的房价。第三专业性和技术性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农村劳动力如若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技能,难以长久的在大城市稳定长久定居下来。第四农村人口都带有自身的民族文化或者是乡土文化,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快速地融入大城市的生活。第五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限制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强有力的方面。因此,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到高学历到向城镇转移。

由于大中城市难以成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入地,这也就可以看出小城市或者说是小县城那么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选择。小城镇是在城乡运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离农村最近,这样既可以拉动农村的发展,又可以被大城市拉动。小城市可以带动农村的基础性建设也可以促进农村劳动人口工资性收入来源,拉动农村经济。因此小城市或县城就成了大中城市与农村联系的天然纽带和桥梁。这样对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对农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大城市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朝着规模有序的方向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实施“以城代镇”战略都对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在城镇就业之前,都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在城镇的一、二产业中不断地锻炼毅力、学习新的技能以及慢慢地融入城市。这样,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不断地遍提高和加强,“小农经济”意识逐步弱化,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增强。一些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创业环境带来了新的财富、新思想、新经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精神。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市的转移,以及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不仅有效聚集人口,还迅速发展农村涉农产业、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等。

3.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的积极作用

一是增加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工的纯工资水平的也得到了提升,工资性收入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一方面。虽然劳动力转移让农村第一产业收入占比下降,但是整体上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收入,这也使得他们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据江西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数据分析,江西农村常住人口的纯收入也呈上升趋势,2002年江西农村常住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为2306.4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7829.4元,增长了将近三倍,而2002年的工资性收入是927.4元,2012年增长到了3532.7元。对比可以看出江西省常住人口工资性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也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的工资性收入近几年都是约占纯收入的42%左右。

二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村人口相对来说减少了,这样就会有荒地没人种植,农村就可以组织起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劳动力的转移同样也促进了土地的流转,进而可以加大投入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组织化和农村互助合作的程度,给我国农业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萍乡市芦溪县的农民甘庆良和陈茂盛,他们通过在外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资本等,就把在外农民的耕地集中租过来,开始搞规模化经营,种植水稻,2008年时承包了一千多亩,赚了二十多万。

三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外出务工不仅让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也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这样他们返乡后就会给农村的发展带入新的血液,他们可以带来从外面得来的一些经验和技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的不利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不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通过上面分析得出,文化程度高的人才倾向于外出发展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农村青壮年为主。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空心化,使得老人和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土地耕作质量下降,农作物追肥管理跟不上,部分地方出现土地荒废的情况,农业边缘化。此外,外流劳动力对外出就业的长期期望不明显,无法获得市场风险、外部收入不稳定。因此家乡的土地就是农民和外出就业者重要的避风港。

二是造成农村人才缺乏,加剧了农村的弱势地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是高学历者或者是能力较强者有一定技能的人才的转移。而导致留在农村的大多就是年龄偏大或者年龄太小。可以看出留下来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相对比较低的,这样就导致农业的产业文化,技术文化很难有一定的成长。因为产业文化和激素文化需要有一技之长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见解的人来发展和推广。就算技术科技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留在农村的文化程度较弱的人员难以接受新事物,难以把技术和科技的进步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就使得农村农业难以快速得发展。

三是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下降。农业一直以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可知农业的贡献率趋势不容乐观,从总产值方面看,江西总产值一直是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明显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稳住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猜你喜欢

纯收入劳动力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