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优化
——以湖北省夷陵区为例

2021-12-02周双英赵晓军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夷陵区图斑基本农田

周双英 赵晓军

(宜昌市夷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湖北 宜昌 443100)

把耕地精华部分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藏粮于地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2]。通过一系列举措,各地永久基本农田实现了上图入库、落到实地,取得积极成效。当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乱占耕地或永久基本农田等现象突出,大量优质永久基本农田让步于经济,导致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不够[3]。

为提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学界做了大量研究。主要从立地条件[4-5]、区位条件[6]、农用地分等[7-8]、生态条件[9]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建模、土地评价、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及适宜性研究[10]。总体上,多数永久基本农田研究针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及布局,而对原有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调整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在科学评估“三条控制线”、全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压茬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山地丘陵地区对耕地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叠加,按照保留、调出、调入三个部分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优化,为夷陵区下一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夷陵区地处湖北西部,位于宜昌长江西陵峡畔,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地跨东经110°51′8″-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7.0℃。

1.2 数据来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调查成果,提取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田块坡度,利用ArcGIS10.2分析田块到居民点、城镇、交通干线距离以及田块连片度。收集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及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1.3 研究方法

1.3.1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

(1)评价单元确定

评价单元是对耕地进行评价的最小单元,评价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鉴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是以耕地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并且将三调中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作为补充图斑评价,本次研究为保持评价结果的衔接,选择以耕地图斑和补充图斑(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作为评价单元,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本次研究的评价单元为52555个。

(2)构建指标体系

永久基本农田是把质量等级较高,地力条件较好,连片度高,生态安全,基础设施完善的优质耕地,实行永久保护[2]。因而,本文从耕地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生态条件3个方面构建耕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评价指标体系。

耕地自然质量强调耕地的本地条件,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及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11],结合《湖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实施方案》,从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4个方面反映耕地质量条件,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中提取数值。

耕地区位条件是指耕地利用的便利性,本文选取田块到居民点距离、田块到城镇距离、田块到交通干线距离3个指标反映耕地区位条件的优劣,通过近邻分析及缓冲区分析进行赋值。

耕地生态条件是指一定区域的耕地在抵御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等外界干扰的能力,地块平整及连片度高不仅有利于提高耕地产能,而且能规避农田景观破碎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保障农田生态完整性[12]。本文选取田块坡度和田块连片度来分析耕地的生态条件,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约束条件。

(3)指标权重确定

熵权法是在分析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13],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能全面有效反映数据的信息。熵权法评价的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越重要。

(4)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分值

文章借鉴《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分等赋值法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处理,指标分值越高,表示耕地的适宜性越好,可以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将评价指标叠加分析,得出耕地质量综合分值在31.34~98.84之间,按照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一般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5个级别。

高度适宜分值区间为[80,98.84],图斑面积8125.77公顷,占总评价单元的18.13%,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势较平坦地区。中度适宜区分值在[70,80), 图斑面积9775.84公顷,占总评价单元的21.82%,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一般适宜区分值区间为[60,70),图斑面积11459.01公顷,占总评价单元的25.57%,分散在全部区域。低度适宜区在[50,60) 之间,图斑面积6619.83公顷,占总评价单元的14.77%。不适宜区分值在[31.34,50)之间,图斑面积8837.18公顷,占总评价单元的19.7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地。

2.2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优化

将上一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三调耕地叠加分析,调出“三调”中不是耕地,也不是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图斑,再叠加生态保护红线,调出位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调出10078.75公顷,保留17846.25公顷。将综合质量评价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调入面积11061.30公顷,最终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8907.55公顷,确保了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空间布局稳定。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及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为基础,从耕地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生态条件3个方面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为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夷陵区的耕地质量差别较大。东南部平原地区质量高,中部丘陵质量次之,西北山地耕地质量较差。东南部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可以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将评价结果与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叠加分析,按照保留、调出、调入三个部分进行调整优化,其中保留17846.25公顷,调出10078.75公顷,调入11061.30公顷,最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8907.55公顷,比上级下达的保护任务多970.55公顷。

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线不交叉、不重叠的要求,本文调出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但没有将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叠加分析,后期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后,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猜你喜欢

夷陵区图斑基本农田
地理国情监测中异形图斑的处理方法
新安县有序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图斑核查工作
基于C#编程的按位置及属性值自动合并图斑方法探究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土地利用图斑自动检测算法研究
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
河南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超1亿亩
宜昌市夷陵区公办园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举办第二届教师素质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