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2021-12-02邢兆光

广东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区虫害药剂

邢兆光

(青岛市黄岛区民政局 山东青岛 266400)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出《2021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和《2021年春后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通过对气温、环境及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农业农村部预测2021年小麦春季主要病虫害情况较为严重,整体虫害面积约为8亿亩次,同比去年上升17%,其中三大主要虫害面积占比高达44%,分别为蚜虫病发生面积约2亿亩、赤霉病发生面积约9 000 万亩、条锈病发生面积约6 000 万亩,防控形势严峻,降害保收任务艰巨[1]。

1 主要病虫害简介

据农业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40年来,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小麦年产损失逐年增加。1980年前后,全国小麦蚜虫危害面积约1亿亩,到2000年,小麦蚜虫危害种植面积增加至约1.6亿亩。直至目前,预计危害种植面积将达到2亿亩。

1.1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称为“油虫”,由麦长管蚜虫致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叶片、麦穗位置绿色虫体聚集,叶片枯黄、分枝较少,麦穗枯白、不结实,或整株枯死亡。小麦蚜虫在我国各地产区均普遍发生,西北、华北、黄淮产区爆发情况最为严重,其危害居所有虫害之首。

1.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由多种镰刀菌感染致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麦苗枯萎、麦穗腐烂。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黄淮产区的湖北、安徽、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等地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病。

1.3 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又称为“黄疸病”,由条形柄锈菌致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条状凸起,延伸至茎秆、麦穗部位。条锈病,在我国西南、西北产区的四川、云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等地发病最为严重,虫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

2 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分析

2.1 意识层面的误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千百年来的种植实践,依靠种植户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积累,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事种植经验体系。”例如:“二十四节气”即是一套建立在太阳运行周期之上,用于指引农耕事件的补充历法;“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即是以经验告诉种植户“白露”温差大,“寒露”气温低,都不适宜下种小麦,只有“秋分”时节,白天和黑夜等长,温度适宜,才是播种冬小麦最好的时节。依赖于这些农事历法和经验之谈,种植户获得了满意的收成。进入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科技的发展,给农事耕作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一些发展和更新,另一方面,气候、环境的改变,也将农事耕作带入到新的场景。然而,我国目前仍存在着部分地区,特别是地处偏远、自产自足的种植户,没能真切意识到科技、环境的变化,在进行小麦种植的过程中,仍然根据农耕历法和经验之谈按部就班,致使实际种植产量和质量不升反降,特别是当发生病虫害时,由于“经验”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虫害,造成周边区域相继传染,最终成片爆发的情况时有发生[2-3]。

2.2 实操层面的误区

除了种植户意识上的故步自封,影响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突出问题还有病虫害的防治。虽然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防治成效有一定的改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从而整体影响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第一,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的把握存在误区。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向来对于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不宜早也不宜迟,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亦是如此。但从目前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情况看,一方面,部分种植户缺乏提前防控的意识,大多等到发现小麦植株上有叶片枯萎、麦穗腐坏等具体的病虫害表象后才开始仓促施药,如此情况下,虽然抑制了虫害,但小麦的实际产量和质量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种植户对于现代种植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以为然,然而当生态变化引起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随机性、复杂性增加时,种植户不能准确把握防治时间,只能盲目开展防治。

第二,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存在误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害是必然,以往进行小麦种植,种植面积不大、种植区域分散,当病虫害发生,种植户或不予理会或简单施药,也可获得一定的收成。随着种植的产业化发展,为追求产量和质量上的目标,种植户开始大面积喷洒药剂,以降低虫害。一方面,长时间使用某一经验药剂,虫害抗药性增强,种植户需要加大药剂用量或增加施药频次,甚至多种药剂一起使用,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另一方面,现代病虫害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剧,种植户不具备针对不同病虫害精准选择药剂的专业知识,常常出现施以药剂却毫无防治成效,甚至损害植株的情况。

第三,对小麦种植的灌溉存在误区。灌溉是一项贯穿于农作物种植、生长全周期的基础操作,小麦种植户都具备相应的灌溉知识和技巧。但是,在病虫害定向治理期间,灌溉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这一关键点往往被种植户所忽视。种植户认为,灌溉浇水在根部,而防治施药于叶、穗,两者互不影响,在防治施药期间,种植户仍然进行大量灌溉,造成淤积、潮湿等情况,从而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当农作物种植不再局限于种植户的自产自足,而是上升至国家产业层面,其种植过程中的灌溉、施肥、防治等操作环节就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和过往经验的禁锢,向更科学、更高效的方法和技术迈进。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这一急需得到改善的问题上,需要从“防控体系”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予以建设和研究,从而全面、综合地精准研究防治技术、提升防治成效。

3.1 建设防控体系

3.1.1 提升“科学种植、科学防控”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正确的行为。就目前我国小麦病虫害防治事业的推进情况,种植户对于现代种植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对农事历法和经验之谈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种植户忽视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从而影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落实。因此,首先,需要将小麦种植即将面临的严重病虫害情况及时、详尽地告知种植户;其次,通过持续性的普及灌输,逐步引起种植户对科学防治的关注;再次,通过建立示范性防治区,将科学防治的成效直观地展示于种植户面前。通过以上措施三管齐下,整体提升种植户的“科学”意识。

3.1.2 建立健全“大统筹”防治体系

农作物病虫害从来都不是独立品种、单一区域发生,往往都是多种虫害相叠加、快速感染不同的种植区,最终引起全面爆发。我国小麦种植地区众多、种植面积广阔,因某一小块区域病虫害的发生,而引起大片区病虫害流行的情况甚多。因此,针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需要建立起全国性的“大统筹”防治体系,即由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地产区防治技术力量,指导各地种植户有策略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确保各地种植产区进行同步、有效防治。

3.1.3 各地产区知己知彼、因地制宜

多年来,通过对小麦病虫害的致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小麦产区的温度、湿度、土壤组织以及小麦种植品种不同,病虫害在各地发生的概率、流程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大统筹”防治体系框架下,各地产区种植户防控宗旨及目标一致,但各地具体实施的防控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使用。各地产区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种植特性,包括降水、温差、土壤及植株特性等,建立起适用于当地特有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确实巩固本地小麦病虫害防治成效。

3.2 具体防治措施

3.2.1 种植前的准备措施

土壤是害虫越冬的温床,及时消除土壤中残存的害虫或虫卵,将有效降低虫害的发生。在进行新一季小麦种植前,对土壤进行翻耕、晾晒,清理杂草,通过取样检测土壤中的成分含量和酸碱情况,进行必要的肥料、药剂施用,调节土壤至最佳种植状态,如,使用2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拌少量土,于播种前撒入田间,灭杀地下虫卵。

选用与当地土壤特性匹配程度更高的种植品种,也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我国西南、西北种植区选用抗条锈病较强的品种;在华北、黄淮种植区选用4无芒、山东140035、烟2801等抗蚜虫较强的品种[4]。

3.2.2 播种时期的防治

春季,万物复苏,地下虫害活跃,刚下种的小麦种子最容易遭受害虫的啃食。为降低播种时期的虫害,一方面,种植户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下种的时间,避免在虫害最活跃的时间段进行播种;另一方面,在下种前,可对种子实施药剂浸泡,提升小麦种子的抗虫害能力。例如:使用浓度为50%的辛硫磷乳油,兑水混合于小麦种植中,能有效避免麦种遭受侵害。

3.2.3 生长期、成熟期的防治

小麦的生长和成熟期,是小麦吸浆虫害、赤霉病的高发时期,且蔓延速度快。在这个阶段,小麦的生长旺盛程度与虫害的侵害程度呈正相关,小麦生长越旺盛,虫害程度也越严重,因此,细致的田间管理与合理的防治尤为重要。一方面,适时进行施肥、灌溉和翻土,保障田间的生长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喷洒辛硫磷等药剂对虫害进行防治。

4 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种植产业的安全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和谐,乃至国家的稳定。进入21世纪,小麦病虫害问题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各地产区需要始终坚持“大统筹”防控,在借鉴过往优良防治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实施“绿色防控、科学防控”,确保小麦种植各个时期的良性生长,从而使整体得以降害保收。

猜你喜欢

产区虫害药剂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川酒2021实现总营收3247.6亿元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无题
勃艮第分级制度详解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