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材料调整促进大班科学区的深层探究
——以“取小球”活动为例
2021-12-02文王翔
文 王 翔
一天晨间活动时,几名大班幼儿将足球踢到了操场不远处的一辆汽车底下。面对车底的足球,几名幼儿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老师用扫把将足球扫了出来。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比较欠缺。我开始反思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探索性思维关注得不够。
恰好,我们班正在开展“小小科学迷”的主题活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正浓。于是,我在晨间谈话时抛出了问题:“如果球掉到河里或是水沟里了怎么办?”“用网捞起来!”“用钩子勾上来!”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以此为开头,我们衍生出一个“巧取小球”的科学区域游戏。
一、活动进程
(一)取小球
幼儿所需经验:提前了解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初步认识磁铁。
提供材料:矮阔口塑料瓶、木球、铁球、筷子、磁力棒、吸管、胶带。
1.幼儿表现
过了一会儿,腾腾又将两个球放回瓶子里,他捏住磁力棒,将磁力棒伸进瓶子中,很轻易地就取出了铁球。他又拿起胶带,将胶带拉出一段,慢慢伸进瓶子里。当胶带碰到木球后,他立即往上拉,试图像钓鱼一样将木球黏住再取出来。但是,他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2.总结及思考
幼儿操作探究的时间比较短,操作过程中没留下任何思考的痕迹。同时,材料过于简单且指向性明确,不利于幼儿的持续探究和进一步思考。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大班幼儿“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因此,是否可以增设记录表,帮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思考呢?另外,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有利于幼儿持续探究的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呢?
(二)这个方法我试过了
幼儿所需经验:已有在矮阔口塑料瓶中取小球的经验,了解并能利用磁力棒、吸管、胶带等材料的特性。
提供材料:矮阔口塑料瓶、木球、铁球、筷子、磁力棒、吸管、胶带、剪刀、黏棒、操作结果记录表。
1.幼儿表现
调查问卷中态度部分共8个题项。受访者对抗生素用药的总体态度得分为31.71±3.93,得分范围是8~40,表明医生对抗生素的态度正确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25.2%的医生非常同意或同意抗生素的静脉注射比口服用药效果更好;有31.7%的医生非常同意或同意抗生素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受访者对各题项的回答情况见表3。
宸宸观察了一下记录表,然后将装有木球和铁球的瓶子放在桌子上,按照记录表上的顺序,先用筷子去夹瓶子里的球,夹了几次后成功地将木球和铁球取了出来。她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上打了勾。
宸宸先捏住一根磁力棒伸进瓶子里,当她发现一根磁力棒够不到球时,又从材料筐里取出另外两个磁力棒,并将它们连在一起,很快取出了铁球。但取木球时她尝试了几种方法都没有取出来。她在记录表上的相应位置上分别做了记号,将成功的尝试打钩,没成功的尝试打叉。
冲冲也想玩这个游戏。他走了过来,但是发现材料只有一份。于是,他试图和宸宸一起玩:“我知道一个办法!”说着,他拿起剪刀和一根磁力棒,将它们接在一起再伸进瓶子里将铁球取了出来。他很开心:“看吧,剪刀也是可以用的!”接着,他们都想取出木球,但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执起来。当宸宸试图用胶带将木球黏出来时,由于冲冲的干扰,宸宸的胶带直接黏在了瓶子的内壁上,重复了好几次也没有取出木球。宸宸在记录表上打了叉。
2.总结及思考
有的幼儿能够想到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从而解决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以更方便地取出小球。
记录表能够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清楚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并促进幼儿进一步思考。
由于只投放了一份材料,导致每次只能有一名幼儿独自进行探究,幼儿无法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如果多名幼儿想共同游戏,游戏的探究效果会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被弱化。
(三)让我再试试
幼儿所需经验:已经有利用筷子、磁力棒、吸管、胶带、剪刀、黏棒等材料取出矮阔口塑料瓶中两种小球的经验,并能将探究结果记录在操作表上。
提供材料:矮阔口塑料瓶、高窄口塑料瓶、木球、铁球、筷子、磁力棒、吸管、胶带、剪刀、黏棒、操作结果记录表1、操作结果记录表2。每种材料提供4 份,并为每种材料编号。
(一)幼儿表现
可可和好朋友悠悠一起玩游戏,可可试图用剪刀取小球,但是她发现剪刀根本碰不到球。她就看了看旁边的悠悠,发现悠悠正用剪刀夹着黏棒取小球,于是她也模仿悠悠的样子尝试起来,并成功地将两个小球都黏了上来。
凯凯之前玩过这个游戏。当他发现教具柜上出现了新的瓶子和记录表时,又产生了探索的兴趣。他拿出筷子伸进瓶子里,发现根本碰不到小球。他又拿出黏棒,依然碰不到小球。
凯凯看着材料想了想,用胶带将筷子和黏棒首尾相连,然后再将做好的工具伸进高瓶子里,但是,筷子和黏棒的连接处不牢固,一用力就会断开。凯凯又剪了一段胶带将筷子和黏棒的接头处竖着贴紧,对接头处进行了加固。他再次尝试,木球被取了出来,可是铁球却黏不出来。于是,他又取来了双面胶,撕下一段贴在黏棒的一头并再次尝试,这次立刻将铁球取了出来。于是,他在记录表上记下了他用到的方法:1+4+5+6(筷子+黏棒+剪刀+胶带)。
腾腾也选了这个游戏。他先用胶带将筷子和磁力棒缠在一起,很快取出了铁球,然后借了凯凯的吸管,将两根吸管缠在一起,尝试吸出木球,尝试了好几次,终于将木球取了出来。
(二)总结及思考
不同的瓶子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高窄口的瓶子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幼儿探究的持续性。
投放多种材料能够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材料的组合使用。而改进过的记录表能够促使幼儿在记录的同时思考更多的材料组合方法。
当幼儿逐渐熟悉教师投放的这些材料后,是否可以自己寻找其他适合的材料进行探究呢?是否需要对小球的材质种类进行调整呢?是否可以投放计时装置、更大更长的瓶子和一些玻璃球呢?是否可以将游戏形式改为竞赛式,让幼儿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出瓶中所有的球呢?
二、活动思考
从活动中可以发现,幼儿对科学游戏材料的认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幼儿对材料的了解较为直观、表面;喜欢有趣、有变化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使用要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需要一定引导。
根据幼儿对科学游戏材料的认识特点,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尝试总结了以下方法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游戏的深层探究。
(一)科学投放,有秩序
在科学区域投放的材料应有一定的目标性,如果无关的材料太多,会使幼儿无所适从,还会给幼儿带来过多的干扰。因此,在投放材料时,首先,要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其次,要将材料有序整齐地摆放,方便幼儿进行探究。
(二)富于变化,有挑战
为幼儿准备的游戏材料要有目的性,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但是,在科学区投放材料应在此基础上注重多变性。科学区材料应该能随幼儿的兴趣、探究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便将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
(三)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和发现
幼儿是自主游戏的主人。在搜集材料、创设环境的同时,幼儿会进行主动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与成长。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游戏操作中记录下自己的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将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同伴、教师、家长进行交流,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是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究时的重要媒介,对幼儿的探究具有引导和支持作用。材料投放得越贴近幼儿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教师的介入就会越少,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在创设科学游戏环境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经验,适时地为幼儿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材料,让材料成为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有力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