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路径
2021-12-02张建彬
张建彬
(广西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一、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性
当前,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新时代,文化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如何长久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成为高校党务干部必须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做好新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是第一要素。培育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要立足于中国进入新时代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基本点上,审视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特殊性。
(一)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是上通下达的连线者
高校党务干部工作队伍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1]与“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并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维护党员和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2]这也就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不仅要做好理论的宣讲者,也要成为更好的聆听者。这就需要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有很强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一方面,在对党和国家政策理论准确无误的宣讲方面,需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党性原则,以体现责任意识、使命感、理解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在对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的聆听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则需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以提升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
(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是高校形象的代言人
党建工作能够给高校指明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突出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高等教育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党建工作始终是保持高校沿着正确道路前行的标尺。同时,一个高校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修正。高校党建工作也是对党的革命文化、党史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展现和升华,而这个实践过程形成的文化氛围客观上也决定着高校在新时代发展的活力。不管是党建工作还是党建文化都将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党建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头人,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在校内影响学校事业发展,在校外影响学校形象,甚至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形象。”。[3]因此,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要做学校党建工作的龙头、排头兵。
(三)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是高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守护者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大,社会接纳各种文化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大学也就变成了“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极其复杂的领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多年来的一个意识形态重灾区。”[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这为高校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高校党务干部要“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5]大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阵地”,因此让高校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与“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也就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要懂得在把握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和对新事物关注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只有做到这一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养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显著提升,才能自觉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守护者和引领者。
随着新文科建设时代的到来,高校发展也迎来新局面,高校党建工作也日益重要。强大的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守护者和引领者,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动员者和执行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因此,积极完善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价值遵循
(一)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应“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
“以人民为中心”是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使命追求,以维护人民权益为责任担当,以激发人民创造力为行动目标。在创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在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在高校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6]这对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激励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人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体现出来。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其主体性表现得十分清楚。面对社会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会更加主动的释放,进而解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只有充分调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党建面对新时代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和落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主体地位,激发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应以与时俱进为价值坐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回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学发展史,任何时期的高校发展都离不开广大高校党务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人才。可见,新时代的高校大发展需要贯彻新理念,更需要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要与时俱进,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调一致,体现新时代有关高校发展理论特色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特点,融合新时代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要求进行创新。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遵循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成长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注意研究新情况,针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来源构成、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及时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有针对性地创新,努力增强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应以统筹兼顾为价值向度
统筹兼顾就是要注重事物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统筹兼顾也是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科学方法。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是对高校党务干部个体自身协调发展的考量,是对高校党务干部的个体与他人共同发展的精细化分析,是谋求高校党务干部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全面进步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7]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的价值理念,根本要求就是注重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协调发展。要改变单一的激励机制,解决激励机制的不平衡问题,实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在完善的激励机制下整体发展。要加大统筹力度,以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相结合,激发高校党务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力争实现工作的广覆盖;以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推进高校党委与干部的一体化发展。
三、构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实践路径
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8]创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旨在增强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干部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引领,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营造忠诚与统一的高校党建生态环境。
(一)以营造良好激励环境为基础,重视制度建设
良好环境是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基础。良好的激励环境是最公平的社会产品,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要做好党建,则需有良好氛围。如果不能让党务干部队伍感受到被尊重和公平,他们的工作动力就会不足。以营造良好激励环境为基础,提升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高校党建工作变为自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指出,构建完整的干部考核工作制度体系。高校要优化制度设计重点在于分析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存在的问题,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考量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创新的各项制度要求。因此,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创新则需要以坚持营造拴心留人和重实干重实绩的浓厚选人标准氛围,形成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做好党建工作的一体化制度建设;同时在高校党建发展过程中,突出实现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自身与社会双重发展的长效制度安排。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了解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所思、所想,以人性化和差异化为导向,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制度管理办法。
(二)以明确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目标定位为方向,重视权力保障措施建设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目标定位还比较模糊,譬如大多是专任教师岗的老师兼职从事,对文件工作安排较多,时间一长,容易出现“感觉很重要,其实没那么重要”的现象,就会挫伤党务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党务干部队伍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现实的高校发展系统指标建设标准却没有对党建工作有相应的建设标准,这也就导致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存在感较差,出现应付了事,消极怠工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地位缺乏相应的权力保障制度体系,对于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创新也就成为一种奢望。要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明确其目标定位是首先要贯彻落实的步骤,这就要求在思想上重视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在权力保障等顶层设计上赋予其明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才能使高校发展以党建为中心展开工作。有了必要的权力保障机制,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存在感才能增强,激励机制的创新才能落到实处。
(三)以稳固“大后方”为保障,构建完备的高校党务干部激励机制
高校应在生活、工作和精神上给予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更多的帮扶和关爱,切实从组织的角度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保证其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健全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政治、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激励制度,研究制定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考核工作制度体系。建立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平常考核与差异化考核相结合的识人体系,将平常考核和工作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化分析运用,将其作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并加强考核结果反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优机制。健全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党内关怀机制,研究制定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能“敞开心扉、坦率详谈、沟通思想、共同提升”的人文关怀制度。建立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定期谈话制度、定人联系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进一步完善思想保障机制建设。健全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党内帮扶机制,研究制定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后勤保障制度。建立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生活保障制度,开展党内共建、党员结对等形式,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根据具体情况可安排专门经费。只有坚持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严格管理和关爱帮扶、激励奖赏和约束束紧并重,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对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一体化的后方保障机制,才能把创新高校党务干部激励机制落到实处。
(四)以提升自我为核心,打造能力过硬的高校党务干部队伍
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是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专业能力的学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自我学习能力。重点了解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常态化。加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对党的理论、路线、政策按时、按点的自我学习,可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定时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并对每一位发言形成文字记录,也可跨部门、跨学校邀请同行进行交流,吸收先进经验,也可不定期请党建理论专家开展培训讲座,介绍前沿理论成果,提升学习宽度,亦可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自我能力提升开辟通道,鼓励其继续深造,提升学习厚度。二是自我实践能力。重点了解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能否把握高校党建工作规律,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提升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在高校设置面向学生的专门党建课程,将党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可通过多样化的宣讲方式,让其深入各个二级学院或城市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义务进行理论宣讲。这样既能让党建理论落地,促进理论成果的转化,也能使理论在宣讲中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三是自我研究能力。重点了解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能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效的、可推广的解决方法。可通过搭建高校党建理论网络平台,鼓励多发文章,也可设置专门的党建理论课题与专项资金,让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升华理论。只有不断探索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才能为其激励机制创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