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和途径探究

2021-12-02陈承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客家人高校学生劳动

陈承财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客家是我国历史上中原汉族南迁聚集在赣、闽、粤交界地带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民系,客家先民在迁徙中流浪拼搏并代代传承形成独特的客家精神,例如,长期颠沛流离产生爱国爱乡情怀,生存环境的严酷产生吃苦耐劳、敢于冒险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社会阶层文化的代际传递促成崇文重教,迁徙融合形成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客家精神独具生命力、震撼力和感染力,不仅使客家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所有中国人都有文化熏陶作用。亨廷顿在《种族的特性》中认为“客人这族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布肯顿在《亚细亚人》一书中赞美“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1]学术界通常把客家精神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报本思源、爱国爱乡精神,二是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三是勤劳耐苦精神,四是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五是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的团结互助精神,六是崇文重教精神。[2]客家精神蕴含大量核心素养教育元素,经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客家精神迁移融入当代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弥补自信心、社会责任、劳动意识等方面的素养欠缺,提升人文情怀和团结进取品格,对适应就业创业的需要具有独特价值。

一、客家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多种文化杂糅,价值观多元化,职业岗位更新迅速,职场竞争激烈,对从业者的核心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门强调立德树人,重视品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适应社会需要的生活与职业技能素养。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和坚韧的抗挫能力

客家精神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乐观、坚强独立和锲而不舍的人格。历史上客家人长期的迁徙生存条件极为艰难,面临衣食不足、环境恶劣的挑战,还有被人驱逐的风险,但他们依然坚强乐观,逢节有庆,欢哥悦舞,留下“走古事、游大龙、闹花灯、打吊聚、轿下酒”等民俗。凭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得以立足,“一条扁担走天下”的故事蕴含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山高高不过脚板,石硬硬不过手掌”等客家谚语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提升国家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

新时代需要青年具备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客家倡导“爱国爱乡、和衷共济”的人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回报社会,勇于担当、包容互助。很多客家人事业发达后,会回乡捐资办学、建医院、筑桥修路、扶贫济困,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如孙中山、朱德、叶剑英、叶挺等。

客家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客家人不排外,热情好客,具有博大的胸怀。开放包容品格使得客家人有很强的适应力,既能适应山区劳动环境,又能适应商业社会环境。今天,客家人足迹能够遍及海内外,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些精神融入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客家精神蕴含大量劳动素养教育元素,在劳动观念和态度方面,客家人崇尚勤劳,尊重自立自强、有劳动本领的人。许多客家家训都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勤俭乃居家之本”等,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为美,在持家中表现出勤劳俭朴、大方劲健和贤良贞淑的精神气质。客家人对女儿的教育有“四头四尾”之说,即“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实际上包括了家里家外的所有大小事情”,[3]为了方便劳动,她们以天足为美,裹脚女人被认为是懒婆娘反而嫁不出去。富含勤劳价值观的谚语格言、家训家规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毋惊穷,总惊睡到日头红”“贵自辛勤得,富从俭节来”[4]等。“爹有娘有不如自家有”“只要郎子出得众,不要银子堆家中”“家有千金,唔当一艺随身”等谚语也反映出客家人十分推崇凭本事吃饭的劳动观念。客家人勤劳耐苦,任劳任怨,这种艰苦奋斗的品格是很好的劳动教育素材。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胜任就业所需要的团结合作素养

当代社会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从业者需要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要会做事,而且必须会处理职场劳动关系。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培育学生沟通合作的职业素养,客家的团结互助精神契合了这一需要。客家谚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客家民风厚道慷慨,热情好客,“来客家乡村做客,农民们一定会腾出最好的房间,做出最好的饭菜相待,唯恐招待不周”。[5]客家人有‘胁年胁节”之说,在生活贫困年代,平时节俭,过年过节有亲戚朋友来作客便杀猪又杀鸡,好东西全拿出来招待客人。在客家民俗活动中,如客家犁春牛、闹春耕、保苗祭等都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客家人收割水稻是不雇工的,约上左邻右舍的妇女,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收割,受到帮助的人下次再帮回去,这叫“帮工”。围龙屋(土楼)是客家特色建筑,其“聚族而居”风格体现了客家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永定承启楼建于1708年,厅堂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尊重人伦。”彰显了客家人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精神,浸润于这种和衷共济的文化氛围,对学生陶冶团结互助的情操有一定作用。

(五)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适应创业需要的勇敢进取品格

“穷则思变、锐意进取、敢闯敢拼、海纳百川”等客家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勇气和意志。客家人所到之处,总能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人烟稠密的繁华村镇,“客人开埠”的故事在南洋各地流传。客家谚语说:“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近代无数客家人“扎条裤带闯南洋”,连一件破旧衣服都没有就敢出门去闯天下,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就连英国学者艾特尔也由衷赞叹客家人“是革命的,充满了进取的气质”。[6]这种勇于打拼的闯天下精神也为学生创业素养提供了素材。

(六)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情怀

客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体现在建筑、雕塑、舞蹈、音乐、绘画、美食、体育文化等方面,这些文化艺术蕴含着客家精神,融入教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客家土楼被称为“世界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不仅有艺术审美价值,还蕴含客家先民的奋斗故事和合群互助的客家精神,可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客家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资源,客家精神在闽粤赣客属地区高校可以直接纳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方案。编写客家文化特色教材,建立客家特色文化品牌,客家经典家训可以直接在课堂诵读,客家故事可以直接进入校园文化,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客家文化基地活动,亲身感悟客家精神。在非客属地区高校,客家精神则诠释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海洋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才能得到广泛认同,产生更普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首先,客家精神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客家文化本来就是汉文化的支脉,客家精神不仅有客家特色,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例如,朱德扁担的故事传递勤劳精神,孙中山的故事传递忠爱精神,客家土楼文化作为著名民俗文化传递团结互助精神,对全国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起到文化熏陶作用。其次,客家精神充分彰显红色文化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闽西赣南红色根据地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他们践行“忠爱祖国、义不帝秦、抗争拼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故事。再次,客家精神充分彰显海洋文化海纳百川、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客家文化是汉人与不同族群不断融合形成的,强调和衷共济、开放交融。

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黑格尔对于启蒙理性的分析对于我们深入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助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客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其一,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客家文化融进思政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正确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等教学点结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发挥客家精神对立德树人的文化涵养作用。客家爱国爱乡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的团结精神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勤俭持家精神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客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将客家精神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勤俭品格和坚强独立的生活态度,提升社会责任素养。

其二,融入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客家谚语格言、客家民俗、客家名人的感人轶事等渗透到校园建筑、雕塑、广播、橱窗等校园文化宣传媒介,也可以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相结合,营造素养教育氛围。

其三,融入网络教育平台。校园网站开辟客家文化专栏,打造影视视听平台,传播客家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杰出人物故事,传播优质客家文化作品。当前,客家精神优秀网络资源很多,高校可以精心挑选,充分利用,积极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链接,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关注推送给学生。

其四,融入思政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客家文化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和体验客家优秀文化精神。适当融入客家社会草根教育体系,体验客家传统民俗教化和世俗传播活动(如客属恳亲活动等),通过传统规范、仪式和习俗感悟优秀客家道德精神。组织学生参观客家博物馆和文物馆,实地考察客家文化,在历史遗作中寻觅客家精神,欣赏客家文化艺术,领悟其背后的客家精神。

(二)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养成勤劳意识和劳动习惯

高校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劳动,提高做事的本领。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却普遍欠缺劳动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缺乏劳动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娇生惯养,只关注读书成绩,缺乏实践锻炼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习惯往往会延续到大学毕业以后。有的成了不劳而获的“啃老族”,没有责任担当。有的“家里的厨房从不开伙,要么吃父母家,要么叫外卖,油米不进门、灶火从不开几乎成了一种常态”。[7]当前社会劳动有被“矮化、俗化、异化、窄化”的现象,[8]受之影响,普遍鄙视体力劳动。二是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奋斗品格。智能时代新的劳动形态出现,获得收入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不乏非劳动所得,这些现象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许多学生在求职时眼高手低,内心浮躁,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得,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三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不少学生过分追求功利和享乐,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加强劳动意识教育。客家精神融入有助于培育当代高校学生最应具备却又最缺乏的劳动态度和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二,融入劳动实践教育课。劳动实践动员时利用客家谚语、典型人物故事教导示范,在浓浓的仪式感中用客家勤劳奋斗的精神熏陶学生。课程安排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学生亲身参加春耕、秋收等客家传统劳动,感悟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体验客家工艺劳动过程能增加学生对客家劳动精神的认同,例如,竹篮、斗笠等客家劳动工具制作,擂茶、米酒、糍粑等传统美食制作,刻纸灯笼、雕版、根雕、锡器等客家手工艺制作,让大学生从身体力行中受到客家精神的熏陶和洗礼。群体劳动容易产生暗示、顺从效应,互相协作,互相模仿,互相感染,有利于学生矫正对劳动的负面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

其三,融入日常生活的劳动过程。将富含勤劳价值观的客家谚语格言、家训家规融进宿舍、食堂等环境,引导学生在饮食、卫生、起居等生活细节中体悟客家勤劳精神。劳动品格的形成必须经历认知、感悟、体验的内化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劳意识和劳动习惯。

(三)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助力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创业需要的进取品格

当代职业素养教育强调五个能力,即沟通交流、主动学习、积极适应、执行力、创新能力,其中“沟通交流”排第一。然而,高校学生普遍比较“宅”,个人主义突出,缺乏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容易陷入竞争带来的生存性焦虑。客家精神融入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品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用客家“开放包容、合群互助”的精神熏染学生,引导他们自觉尊重、理解、包容、关爱他人,做到“以宽容人,以仁惠人,以诚待人,以信交人”。[9]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提高符合从业需要的互助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职业适应力。

其二,融入创业教育。勇于开拓和大胆创新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气质,高校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创业,尤其是要敢于创业、艰苦创业。利用客家“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拓荒者精神熏陶学生,利用客家知名客商的创业故事打动学生,提升他们的创业品格。

(四)融入高校通识教育,助力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尊重理解并包容他人,具备天下民生的情怀,必须注重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能力。核心素养教育一要引导坚定信念,对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成功保持自信;二要培养坚强的毅力,敢于直面困难。例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融入体现客家精神的客家建筑、美食、谚语格言、家训家规、名人轶事等,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和审美。体育健康课融入客家精神有助于学生陶冶团结拼搏精神,从而更加健康自信,勇于迎接挑战。鲜活的客家文化是客家精神的载体,对高校学生来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可以提升教育效力。

诚然,实现客家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坚持精神培养与利益认同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如调研法、诵读法、整理资料法、榜样激励法、体验法等。充分挖掘网络上的客家文化资源,增强教育趣味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客家精神必须经过转化和发展,与新时代发展需要相契合,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契合,才能广泛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精神滋养。

猜你喜欢

客家人高校学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客家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