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J Can-do标准下的日语口语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2021-12-0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辩论日语口语

李 军

(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预备学校,吉林长春130117)

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以下简称留日预校)于1979年成立,40余年来已培养了2万名学员,并助力这些学子踏上了赴日留学的旅程。在我校打下的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学员的留学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留日预校如今高效的强化日语教学模式是在直接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留日预校建校之初,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伊藤芳照率日本专家团队在日语教学中尝试使用了直接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直接教学法是指直接用日语向初级水平,甚至零基础的日语学习者授课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多次重复和模仿目的语,刺激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反应力,使学生在快速进入语言学习状态的同时,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这种方法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达到记住即会说的水平,显著提高了初级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在多数院校还在实行翻译法的年代,直接教学法为日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也成为当代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嚆矢。

此后,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派日语教师团队来留日预校讲授日语,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并适应日本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专业日语(专业是指博士班学员在读研究生期间所攻读的专业,专业日语学习是指用日语学习专业内容)的学习能力。在中日教师共同授课的过程中,双方教师在直接教学法的基础上相互学习,不断切磋,共同研究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持续探索提升学生日语基本能力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留日预校的日语教学在AJCan-doリスト的教育目标下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AJCan-do标准为指导,更新了原有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和指导方法。本文以这一教育标准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该教育标准在口语实践课程中的运用,分析教学设计,观察教学效果,论证了符合留日预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进而总结出了在短期强化日语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新途径,以期为我校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AJ Can-doリスト的内涵及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

2000年后,国内外外语教学工作者对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欧洲理事会为促进不同欧洲国家之间语言教师的相互合作,促进欧洲语言教育统一化,制定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并于2001年公布CEFR,即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此后,CEFR Cando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和学习中[1]。该标准采用的是“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主张在具体社会行动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对能力的表述采用了“Can-do”[2]。CEFR Can-do为外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积极影响。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参照CEFR,历时五年,制定了适用日语学习者的《JFCan-do》(即JF日语教育标准),对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语言活动、学习者达到的能力和评价等进行了具体的概述,对世界各地的日语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日本语教育中心针对教学对象制定了学术日语标准,即「アカデミック日本語can-doリスト」(Japanese Language Program of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简称“AJCan-doリスト”。

所谓“学术日语”教育,指的是学生在日本大学和研究生院学习必备的日语知识与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应具备阅读新闻报道和专业书籍、听懂专业课程、进行学术陈述与讨论、撰写学术报告与论文等必要的日语能力[2]。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日语教育中心的老师经过协商、论证、研讨,历时十余年,完成AJCan-doリスト的制定。AJCan-doリスト按照“学术日语”教育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要求,为初、中、高级每一阶段的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教学做了细致的目标界定,其中各项技能、各阶段应实现的培养目标,使用场景,以及对应的语言活动和教学内容,都有详细、具体的安排。AJCan-doリスト的特征是:每个阶段的“小目标”的完成,都为实现学术日语教育标准的总体目标打下基础,循序渐进,初中高能力培养上学习活动衔接得当,使学习者能达到具备开展学术研究的日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水平。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提供清晰的、可视化的参考和依据,从而使高质量的日语教育和学习成为可能。

AJCan-doリスト不仅适用于东京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日语教育,而且为世界各地培养高端外语人才的机构提供了借鉴。留日预校每年负责培训的硕士毕业并拟于翌年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员有100余人。该校培训赴日攻读博士学位人员的要求是在十个月内掌握至少6000个单词,500余个句型[3],结业时达到相当于日语能力测试2级(N2)水平。此外,全体赴日留学生必须通过专业日语演讲测试,才能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奖学金,进入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的阶段。

N2能力测试侧重从语言知识层面来考察学生的单词、语法、阅读和听力水平,要求学生的词汇储备量达到中级,能够运用中级语法知识阅读和理解社会、文化类文章,能够听懂时事类文章并理解文章大意。而该校博士班日语培训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与今后专业学习相关的专业日语能力,同时也涉及日本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日语逻辑习惯和日本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赴日后的学习与生活。

用专业日语进行7~10分钟的演讲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这一形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进入日本大学院(研究生院)进行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前文提到的直接教学法可以在初级阶段使学生迅速进入日语学习状态,但是中级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该更加丰富和灵活。以口语为例,为了让学生达到可以做学术陈述、学术演讲,能够参与学术讨论的水平,AJCan-doリスト设置了“独语”和“对话”两种模式下的标准。每种模式都被划分为初级1、初级2、中级1、中级2、中上级、上级1、上级2和超级8个等级标准,留日预校的学生在结业时要达到的程度应与中上级标准大体相当。因此,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至少完成以下几个阶段性目标:

初级1:学会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会简单的日常会话;

初级2:介绍个人经历和生活计划,会简单的介绍性陈述;

中级1:能够就身边的事情,清晰明了地做三分钟左右的演讲;

中级2:能够就稍具社会、文化性质的话题做五分钟左右的演讲;

中上级:能够就社会、文化性质的话题做七分钟左右的演讲。

将这一教学标准与留日预校现有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使该校学术日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同时,留日预校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构造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构造能力指学习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指对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程度。语用能力包括话题的展开,话题的一致性、完整性等与谈话能力相关的内容,会话的流畅性,以及叙述的正确度等[4]。因此,除了知识技能层面的能力外,中日两国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用层面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能够在短时间内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流畅地用日语表达和沟通绝非易事。而AJCan-doリスト在学术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课题及相关话题的设定方面对我校的日语教育亦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就留日预校博士班的特点和学员进入大学院学习的目的而言,练习会话的课题任务和最终的学习目标还需进一步改进。留日预校近几年的基础日语教育以能用日语研讨与专业相关的话题和用日语发表专业内容为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通过练习都实现了这一目标,证实了AJCandoリスト在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AJ Can-do在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近年,基础日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更新的情况下,以“AJCan-do”为参考,改进了教学内容、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口语表达培养方法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练习课上沿用了“5个句子”的演讲训练,教师根据刚学过的句型和单元教学目标随堂确定题目,鼓励学生开口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增加了辩论课。教师用两周布置辩论任务、筛选题目、解说要领、培训辩论方法、给小组成员分工,最后让学生进行实战辩论。这一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阐述的能力,还让他们在自我评价和概述其他小组辩论优劣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第三,在2级日语能力笔答结业考试之外,每名同学都做了集趣味性、欣赏性和专业性为一体的演讲,为由基础日语教育向专业日语教育过渡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考察了学生辩论课的具体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主题辩论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中级课程完成三分之一之后才开始组织主题辩论。开展主题辩论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向学生公布辩论比赛的时间和各辩论组的成员。具体操作是,教师事先让学生从给定的题目中选择合适的辩论主题。教师从各班汇总学生上报的辩论主题中挑选出五个主题,分别是(一)生活するのは大都市より小さい町の方がいい;(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には、日本より国の日本語学校の方がいい;(三)死刑制度はあった方がいい;(四)善意であればうそをついてもいい;(五)昼寝は必要である。辩论主题确定后,教师通过邮件给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他们的分组意愿。然后,教师根据调查结果给学生编组,每班两组,每组8或10人,共计10组。

第二步,教师指导各组选出正、反方各4或5人,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共同深入挖掘辩论主题的内涵。教师在练习课上公布小组成员,说明辩论时的注意事项,明确主持人的职责,并进行30分钟的模拟练习。

第三步,主题辩论会正式开始。每个主题的辩论时长控制在45分钟以内。每班两组学员,其中一组辩论,正反方每人阐述观点,总计6分钟,提问2分钟。接着,正反方辩论两个回合。另一组挑选两名学员做书记官,在黑板上记录各方观点,一名学员做主持人,其他学生做评委。辩论的胜负由主持人根据正反方陈述人的阐述,综合考虑之后做出裁判。辩论结束后,学生依据评价表的评分标准进入学生互评环节。评分标准包括课前准备、观点阐释、语言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成三个考察等级,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比赛的效果。

从准备辩论到实战,每位学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深入挖掘主题的内涵,在相互启发中力求论点具有说服性和独创性。学员们在辩论中尽量避免了情绪化,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同时,流畅的日语、集体的智慧、思想的碰撞、激烈的反驳让学员们充满了成就感。教师在筹备阶段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在语言、主题框架等方面都给学员们提出了意见,让他们收获了课堂以外的能力。

三、运用AJ Can-do标准提高口语能力的启示和反思

笔者通过观摩近两个月的学生辩论比赛,看到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大幅度提高。AJCan-do标准明确了培养目标,在以使用日语进行学术研讨为教育目标的设定下,让教师思考以往教学模式的适切性,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AJCan-do标准对初、中、高等不同阶段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了细化,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话题选择、评价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反思AJCan-do标准下的教学实践,其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AJCan-do标准能够促使教师思考育人方式,更新育人观和学习观。课堂上教师不是占有绝对领导地位的“主角”,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纵观五个班级的辩论比赛,学员全员参加,踊跃发言,精彩纷呈。有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用完后依然意犹未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9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完全自主地融入其中,充分发挥了自我能动性。作为听众的教师和活跃于整堂课上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由课堂上的主角变成了静静的“旁听者”。但是,教师并不是真的袖手旁观,在课程设计上需要下更深的功夫。教师对具体步骤的实施、各环节的衔接、辩论技巧的训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周密的考量,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轻松驾驭辩论现场,顺利开展辩论比赛提供了保障。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更新的外化表现,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二,由直接法教学向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变,积极探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路径。思维能力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品质,博士班的口语课程也以学术日语为导向,进行符合博士班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训练。听、说、读、写各个课程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以合力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在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实现学生日语口语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辩论比赛中,学生要说理清楚,针对对方的主张做出有理有据的反驳。这不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要求高,对反应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要求更高,为培养学生的学术日语水平,加强学生听力课和读解课的思维训练提供了保障。

听力课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就关键词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核心句子,再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听懂短文中的词语;第二层,就关键词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核心句子,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短文大意;第三层,就关键词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核心句子,最后从“引论”“本论”“结论”的角度归纳听力短文的内容[5]。

读解课注重思维和表达训练,主要让学生阅读学术性强的议论文及说明文,同样注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同时也注重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的练习[6]。学生课前自行查找文章中生僻的单词和相关资料,课堂上以文本分析为主。分析文章开头是怎样点明主题、中间各自然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结尾段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各段落的段意和主题思想,并模仿范文就感兴趣和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由文章方法的学习过渡为学生自己的文章写作和讨论,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设置的先后性,题材选取统一性,为后来开展辩论比赛奠定了基础。以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主题为主,设计生动的情景化内容,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点阐述、讨论分析、概括梳理完成对主题的思考。以辩论主题为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突破了仅以语言知识尚不能够表达思维水平的瓶颈,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训练和协调发展。博士班的口语实践课程为怎样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短时间内达到条理清楚地表述专业内容和对一般社会性问题发表看法的水平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参考。

第三,创设真实情境,在辩论赛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情感态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教师在辩论技巧的课前指导为例。很多学生在反驳对方观点时,往往会慷慨激昂地否定对方,甚至有言辞过激的表现。但在日语辩论中,辩手往往要避免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反之以委婉的方式引导对方跟自己保持同一思路。在相互问答环节,辩手如果想要委婉地陈述与自己的观点,可以用“从别的观点来讲”“也可以这样认为”“对方觉得如何”等表达方式[7],由认同对方观点入手,从心理上缓解对方的情绪,再晓之以理,说服对方。辩论虽然激烈,但是辩手们在言辞上并没有浓浓的“火药味”。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也在小组合作、观点阐述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本文运用AJCan-do标准的教育目标,结合留日预校语言知识、思维训练、语用策略并重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了我校提升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的新途径和方法。在短时间内使日语零起点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学术陈述和讨论绝非易事。虽然辩论和专业日语演讲只能从某些方面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这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会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质量。

留日预校近年的口语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冲击了单纯的语法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口语水平的有益尝试。但是,辩论比赛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不像笔答试卷的分数一样一目了然,而且学生从其中获得的成就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因为准备时间长,课外投入了大量精力,就认为辩论比赛占用了自己学习语法、做试题的时间。有的学生甚至置身事外。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教师和导演兼具的角色,才能确保口语辩论课的有效开展。

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既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说理的逻辑性,同时还要训练他们的说话方式、表达内容、表情措辞等。日语教学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初级阶段口语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服务中级阶段的学习,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辩论日语口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