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点陶艺:以爱育爱,爱美尚美
2021-12-02李臻
文/李臻
(作者系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校长(集团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6年多的实践,长沙市雨花区泰禹小学的禹点陶艺课程较好地实现了最初的课程育人目标,并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辐射学校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生命之中。
面向全体,培养有文化根基的学生
从2014年开设课程起,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建立了“一个不少”的美育育人机制。6年来,共有 9 届学生4 800人参与了陶艺课程的学习。2016~2019年,100多件学生优秀作品送至苏州周庄、长沙师范学院和湖南省美术出版社参赛或做主题展览。
经过几年的陶艺文化熏陶、陶艺技能的训练与提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导,促使学生学习陶艺从“要他学”转化为“他要学”。学生从期待陶艺课程的开设到可以开始陶艺创作实践;从稚拙简单的捏塑到成熟完整的形体塑造。从泥巴到作品,学生通过感受创作的整个过程,体验到陶艺课程的乐趣。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陶艺,到六年级能够独立动手完成一件不错的作品。从3年的对照验证研究中发现,学生的作品体量越来越饱满,塑造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创作技法也更加丰富,作品更趋于成熟。
有学生在日记上这样写道:“陶艺教室是我们创作的‘工作室’,那一张张桌子就是我们展示作品的舞台。我爱陶艺课,我爱这个让我们自由创作的空间。”不少学生经过4年的陶艺学习,在陶艺制作上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能独立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学习陶艺开始便喜欢上了陶艺。不仅在学校陶艺课堂上能发挥自己想象独立完成作品,在外面游玩看到有陶吧等场所,也会要求家长陪伴去制作陶艺作品。可以说,学校的陶艺教学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长沙铜官窑等陶艺特色文化,还知晓了陶艺历史,体验了本土陶艺制作方法。
成长见证,培养真诚尚美的教师
学校坚持研训一体,重基础、重实操、重交流,不断完善“一体生长”的教师成长机制。教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先动手捏塑,找寻适合学生的创作技法,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再整合资源教学。教师的集体教研以陶艺基础技法为主,遇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课后整理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操环节,每个月教师们都会固定时间进行后期处理、上釉、烧窑。这种源源不断的专业成长内驱力,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术教师邓亚萌说:“开设陶艺课,不是有点子和创意就行的,更要有扎扎实实的付出。一堂陶艺课的不容易,只有上过陶艺课的人才知道,从课前准备到上课再到课后的上釉整理烧制,一点都马虎不得。”美术教师杨茂琳也坦言:“第一次走进三年级的陶艺课堂,当时也是在摸索的过程,内心忐忑……我很感动,自己和禹娃们一起成长,从不会到熟练地做出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整个制作过程,也给我带来很多生活的灵感和惊喜。”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们发表了多篇论文、案例,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11个,市级奖项11个,区级奖项20个,可谓硕果累累,皆是学校教师成长的见证。
启真储善,以美立人
1901年,蔡元培先生《哲学总论》中提出“美育”,并进行论述。他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确,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能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仅能塑造人的基本素养,更能培养一个人的品位格调和精神气质。
学校课程发展愿景最开始只是一个想法,一旦发展成感召一群人的目标时,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学校发展的“引擎”。陶艺课程成为了学校“一校一品”的突破口,并逐步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新局面。“禹点陶艺”带动了学校禹点国画、禹墨书法、禹艺奥尔夫、禹艺班级演唱、禹艺管弦乐、禹言吟诵、禹言话剧等美育课程的蓬勃开展。新年音乐会、新年朗诵会、校园艺术节、话剧节、班级合唱会、班级演奏会等,成为孩子们飞扬童心、张扬个性、展示艺术素养的大舞台。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登泰山小天下,行禹路美天下。教育是一场美好的追寻。坚守教育的本真,唤醒和呵护每一个生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去掉华丽的外表,坚持从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意义出发,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以爱育爱,爱润童心;乐学善学,慧生我心;爱美尚美,美在吾心。泰禹小学的教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向天地敞开,亲近传统技艺与文化经典。愿“为学生立心、为学校立魂、为民族立根”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学生的生命成长指向家国、民族、世界、未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