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2021-12-01魏金波
魏金波
(靖边县万家畔林场,陕西 榆林 718500)
0 前言
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北部区域,其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地质条件环境恶劣,如榆林其北部以风沙草滩为主,南部以黄土丘陵沟壑地为主,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复杂性,干旱和沙暴等灾害频繁,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针对上述干旱区域内,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植被自身成活率较低,是造林技术核心瓶颈之一,需对其该地区影响苗木成活率展开分析,掌握其实际影响因素,做好抗干旱造林技术,为植被良好生长创设良好的条件,提高植被成活率,缓解水土流失现状。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造林过程中植被成活率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需综合性掌握其影响因素,方可有目的性做好控制措施,减少植被死亡率。针对影响造林成活率常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水分条件。水作为生命的源泉,针对我国陕北干旱地区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分条件成为植被成活率较低核心因素之一。其中特别是部分区域内,深秋干旱会持续性第二年春季,造成土壤中水分散发,无法为植被良好的生长提供相应的养分。此外,苗木实际运输过程中,其根系与最终成活率密切相关,若未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做以保护,导致其苗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内部大量水分蒸发,移栽工作完成之后若未及时给予水分补充,则影响植被最终生长成效。
(2)整地科学性。正式移栽苗木之前,需对栽植区域内土地进行整理,其整地质量与最终苗木成活率密切相关。通过整地可有效改善土地营养条件,为后续栽植苗木提供便捷,增强造林质量。特别是干旱区域内,整地作用十分凸显,需科学、合理进行整地,保证苗木成活率。
(3)树种的选择。树种选择应按照当地区域内地质条件、环境气候等,进行科学、合理选择,如此保证树种可适应当地气候,提高苗木成活率。针对陕北干旱区域内,更应做好苗木树种的选取,综合考量树种生物学特性,进而选取适合该区域内树种。
(4)栽植组织。植树造林是陕北地区抗干旱核心项目,该工程难度系数较大,且耗损资金、时间较多,造成实际种植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树种最佳种植时间节点丢失;造林过程中树种较为单一化,未实现混合种植,内部生态链较短,自身修复抵抗能力不足,干扰林业可持续发展[1]。
2 陕北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2.1 树种选择
因地选择树种是造林活动需始终遵循的原则之一,树种选择合理性与干旱区域造林成功密切相关。针对于陕北干旱条件下,栽植树种正确选取影响最终成活率,抗旱树种正式选取时,为保证树种成活率较佳,需系统性统筹考量多方面因素:①本地区树种择优选择。应按照种植地质环境,选取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生长过程具有稳定性树种,最优选择本区域内生长树种,以提高苗木成活率;②选取抗旱性能较强树种。处于同一地区内,存在大量可选择树种,建议选取抗旱能力较强树种,保证后续生长可靠性;③按照树种特征选取。造林种树过程中需考量多方面因素,树种对外界环境气候、地质土壤等实际需求,相同种植区域内,应将核心放置于地形条件,其对布局区域内气候、土壤等要求不尽相同,如山区和平原、高低山、阳阴坡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
2.2 集水整地
正式种植苗木之前,整地可有效改善种植区域内土壤条件,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整体成活率,促进苗木生长,是保证造林质量核心技术措施。针对陕北干旱地区而言,科学、合理整地十分重要,应根据其实际状况对地形做好系统性勘查,根据全年林业工程任务目标,做好造林工作整体规划调整,并严格遵循造林原则。针对阴坡、半阴坡等林地,建议选择小规格翼式鱼鳞坑整地,并需保证整地及栽植保持一致性,以此减少对造林穴土壤造成较大干扰,减少水分不必要蒸发;阳坡、半阳坡等林地,土壤保湿条件不佳地区,应积极开展预整地工作。
2.3 深栽种植技术
增大种植深度是充分应用土壤深层含水量,亦或地下水资源,为树种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保证其良好健康生长,通常不同类型树种实际栽植深度存在差异性,如乔木应超过30cm。在陕北干旱区域内阳面选用深栽造林种植技术,并进行对比验证,选取的树种为樟子松,保证地表条件一致性条件下,对不同苗龄樟子松树苗进行试验,最终获取其实际成活率,表明深度对苗木成活率影响较大。在实际试验过程中,樟子松种植深度高达40cm,苗木生长过程中依附于地下水滋养提高苗木成活率,所以陕北抗干旱区域造林深栽技术十分凸显。
2.4 苗木抗水抗旱处理技术
苗木根系是其后续栽植生长之后核心营养吸收器官,保证其完整性及湿润度,直接影响苗木最终成活率。特别针对大型苗木,失水速度较快,对根系保水抗旱处理十分重要。针对根系易丧失水分的苗木而言,应选取根部带有泥浆方式,可保证根部完整性,且能维持水分,具有良好的保水成效。此外,苗木正式运输过程中,应利用塑料袋将其根系包装,且最大限度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根系水分丢失,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3]。
2.5 覆膜造林
腹膜造林作为抗旱区域重要处理措施,为苗木成活创设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证土壤周围时温度,为苗木良好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选用腹膜之后土壤进行造林,可保证土壤湿度较佳,抑制土壤中水分持续性发挥,造林区域内腹膜之后,创设温湿度较佳的土壤环境条件,进一步降低树种生长过程中,其相互间约束作用,有助于保证树种成活率,对抗旱造林建设十分关键。
2.6 容器栽植技术
容器苗造林过程中,受季节干扰较少,除冬季气温较低之外,均适宜开展造林工作,利用容器进行造林过程中,通常选取大容器造林频次较高。选用容器造林时应将带容器完整的苗木植入坑内,并及时将其周围土壤夯实。容器种植过程中其下端基质出现散落现象,正式移栽时应选取湿土进行填补,以免栽植之后容器发生折卷。选用容器苗达成造林目标时,应强化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正式起苗前问题。起苗应保证基质湿润,核心目的在于增强苗木抗旱能力,造林之后遇见时间较短的干旱时,幼苗通过吸收基质中水分保证其生长需求,延长抵抗干旱时间;起苗、运输过程中,可保证容器底部基质完整性;②起苗过程中,应利用铲子进行起苗,禁止选用手拔起,以免将容器内幼苗根系断裂,破坏根系完整性。
2.7 新造林及未成林地抚育技术和管理
选用人工抚育技术管理措施,是提高苗木成活率重要举措,主要包含多项管理技术。幼林抚育管理核心任务目标是通过土壤管理创设良好的条件,保证苗木、幼树生长所需元素充足,促进其良好生长,以免幼林受外界自然灾害破坏,进而保证造林质量。①干旱受害调查技术。幼林和新造林地旱情调查,应依照幼苗实际树叶颜色、硬度等变化,根据相关规程及要求精准判断苗木受损状况,地下已经判定为基本枯死苗木,应查看其苗木的生长状况,进而为后续救护处理措施提供服务;对旱灾应进行综合性分析,掌握其形成因素,判定选取的造林技术是否缺乏科学性,造林时间及整地质量是否满足相关要求;②干旱受害救护技术。针对整株枯死且根系无法恢复幼苗、幼树,及时将其清理,保证林地卫生条件优良,针对保留幼苗可采取抚育管理措施,对其表皮松土[4]。
3 改进与思考
针对陕北干旱区域内抗旱造林实际状况分析,其整体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需按照实际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科学、合理选取抗干旱造林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增强造林质量成效。为促进抗干旱造林技术应用成效,需做好全方位改进及措施,为其技术实施做好基础保证,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抗旱造林技术人员素养,与最终工作实施成效密切相关,应针对现下技术人员加大培养力度,吸收更多先进抗旱造林知识,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证。同时,应积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不仅需要求人员具有专业性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抗旱造林技术专业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保证造林成效;②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充足作为抗旱造林基础保证。应加大宣传抗干旱造林相关技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驻该领域中,为其注入更多资金保证。同时,区域内应将其费用支出纳入预算编制中,为抗干旱造林技术提供稳定资源来源,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③加快抗干旱造林技术信息化。随信息时代到来,各先进技术应用于各领域中,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便捷,应加大抗干旱技术信息化建设,充分将各类先进技术集于一身,动态化监测苗木实际生长状态,及时反馈至管理人员,对其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苗木成活率。
4 结语
陕北干旱地区由于其自身环境恶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应积极采取抗干旱造林技术,增大该区域内植被覆盖面。但该区域内抗干旱造林技术应用时,苗木成活率较低是核心瓶颈,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取树种,采取多元化技术处理措施,提高苗木整体成活率,保证该区域内植被覆盖面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