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探究

2021-12-01徐纪珂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类河南省文化遗产

徐纪珂

(开封大学 体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4)

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其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目前,已公布(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即太极拳;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18项,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撂石锁、形意拳、狮舞等;省级体育非遗项目100余项,包括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南无拳、狮舞(文狮子)、龙舞、秧歌、旱船、绊跤、木球、毽球等。这些项目在全国体育非遗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怎样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必须有效地解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使之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本文拟从模式构建的视角,对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行探讨。

1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概况

当前,河南省已经构建起较为健全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的局面已经形成。当然,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被贴上“体育”的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保护与传承。

1.1 政府主导的传承路径

截至目前,河南省共公布了五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超过100个。总体而言,这些体育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河南省不断探索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力争实现体育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促使其良性发展,在现代生活中充分发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由于政府在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所以它在体育非遗传承保护中责无旁贷。但是,当前政府在传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导致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河南省体育非遗数量的不断增加,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单纯依赖政府不利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 学校传承场域

当前,河南省正在推进体育非遗进校园工作。太极拳在大中小学基本上得到了普及,其他拳术进校园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此外,还有撂石锁、传统舞蹈等体育非遗项目在部分学校推广。这些项目在校园开花后,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促进河南省体育非遗的传承保护。目前,体育非遗在校园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在课外活动中的展示表演来实现的。一些学校虽然被设置为体育非遗传承基地,但常规化、课程化、制度化的传承活动还难以得到保证;高校建立的体育非遗研究中心大都以科学研究为主,很少主导进行传承实践。

1.3 社会传承场域

河南省的部分体育非遗项目在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的主导下,逐渐在社会场域传承开来。早晨,在城镇广场、公园、健身步道等健身休闲场所,常常可以看到群众在打太极拳、舞剑、踢毽子、抖空竹、打陀螺、跳传统舞蹈,等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干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民间有习练武术的传统,这无形之中促进了体育非遗的传承,使大量传统武术项目得以保存下来。一些景区、饭店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在客观上提高了河南体育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体育非遗的传承保护。但是,社会传承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可持续性不强,对体育非遗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不力,等等。

2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3]河南省体育非遗传承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具有类型化、模式化等特征。就是说,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一个或几个要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归类。

2.1 人生仪典中传承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其中,大多数都是传统舞蹈,比如麒麟舞、灯舞、跑帷子、官会响锣、狮舞、高跷、耍老虎、火龙舞、高抬火轿、齐天圣鼓、大仵民间舞蹈、鱼灯花社舞、吕村战鼓舞、金龟舞、马皮舞、独脚舞、莲花灯舞、云彩灯、扑蝶舞、庆丰花鼓舞、南席老虎舞、弓子锣舞、花伞舞、登封闹阁等。此类传统舞蹈往往在人生仪典中出现,以活跃气氛、烘托仪典主题,它们极具感染力。这种传统舞蹈表演在满足人生仪典需求和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此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2.2 家族师徒式传承

“受宗法社会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途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在传统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4]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量体育非遗项目往往是首先在家族内部传承,继而才慢慢拓展到家族之外,最初的师徒往往是父子、叔侄等,血缘或拟血缘关系是河南体育非遗技艺传授的先决条件。师徒传授有时还需举行庄重的拜师仪式。传统上,太极拳、少林功夫等武术的传授范围限定于家族和拳派内部,传承活动是封闭的,技艺一般“概不外传”,其传承是一种单线式传承。而传统舞蹈、民间社火等民族体育项目技艺的传授面比较宽,不再局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传承态度相对开放,往往根据传习态度和传习效果来选择传承人。

2.3 文艺展演式传承

河南体育非遗的文艺展演式传承的推动者一般都是群艺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和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它们首先打造出以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对象的文艺节目,然后通过展演的方式来达到传承的目的。这种文艺展演明显具有形象塑造、文化宣传等功能。河南省许多市县每逢节庆都会举办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对象的文艺表演,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这对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麒麟舞、官会响锣、狮舞、高跷、灯舞、跑帷子、耍老虎等传统舞蹈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体育非遗项目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当地的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单位利用各种文艺展演的机会,对这些体育非遗项目进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学校授课式传承

河南体育非遗的授课式传承的推动者一般都是教育局、文化局等职能机构和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单位。文化局和非遗保护中心等部门往往通过在各个乡镇设置传习所、传习点等方式,传承体育非遗。教育局则致力于与非遗研究中心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开发乡土教材、校本课程,将河南体育非遗纳入学校课程和教育实践,以实现体育非遗的学校授课式传承。前期调研显示,少林功夫、太极拳、苌家拳、狮舞、麒麟舞等河南省知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本省部分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得到了常态化和规范化传承。其实,河南省还有很多体育非遗项目适合进校园,比如省级体育非遗项目“打春牛”。目前,该项目主要在南阳内乡县衙这一著名旅游景点内进行表演,依托旅游业来传承,传播力度显然不够。

2.5 技艺竞赛式传承

河南体育非遗项目的技艺竞赛式传承,其推动主体一般都是文化局和体育局等职能部门,它们经常举办比赛,以此来达到传承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技艺竞赛式传承主要涉及传统舞蹈,如舞龙、舞狮等。这类技艺竞赛分为不同的规模和级别。2019年,由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巩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 “中国巩义铜驼杯客家舞龙舞狮国际邀请赛”在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7支代表队共260余名运动员纷纷亮出绝技,进行了激烈角逐,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大规模的活动,另外,企事业单位内部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村庄内部以及村与村之间也经常举办小规模的体育非遗技艺竞赛。类似这样的活动、这样同台竞技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2.6 民俗节庆中传承

农闲时节,河南省大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会出现在农村舞台上;传统节庆活动也是拓展体育非遗传播面和提升体育非遗传播力的好机会。大家祈福纳吉,欢庆节日,共祝来年好收成。还以打春牛为例。每到立春时节,作为迎春仪式的活动内容之一,打春牛这一民俗节目就会上演。人们追打春牛,舞起秧歌,表演各种技巧,祈求丰年。大街小巷,好不热闹。除了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现代多样化的节庆活动也为体育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它是一个集武术切磋、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自1991年以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不断扩大影响面。该节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所设项目中,不仅涉及具有少林特色的功夫流派,而且涉及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多个拳种,此外,还设立了器械和对练项目,这充分显示出武术节的包容性。该武术节为中外武林高手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交流、切磋平台,对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2.7 营利表演式传承

一些旅游公司、文化演艺公司、民间表演队等企业单位经常组织演员在旅游景区或城市广场的舞台上表演河南体育非遗项目,并在电视台广泛传播,有的还被制作成电影。这类演出虽然出于营利的目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例如,在2020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举行,精彩绝伦的少林功夫、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刚健迅猛的八极拳等国家级和省级体育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这种“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

2.8 广场健身中传承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广场舞受到越来越多健身爱好者的喜爱。河南省一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以广场健身舞的形式开始在广大市民中传播。2020年5月29日晚,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文殊街居委会在当地文化广场举办“喜迎全国第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非遗剧目展演暨广场舞汇演”活动,受到热烈欢迎,人们踊跃参加。把河南体育非遗与广场舞结合在一起,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之中,为河南体育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新场域,探索了新方向。

3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上述8种传承方式是对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进行经验式和形象化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果,其中,难免存在内容交叉的情况。为了从理论高度把握传承问题,我们需要从逻辑学角度出发,对这8种传承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和抽象概括,从而总结出传承模式。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5],在所有传承要素及整个传承链条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依据各种传承实践中主导力量的不同,把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8种传承方式概括为3种传承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民间个体主导模式和社会组织主导模式。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下,传承的主导力量是民间传授人(师父等);政府主导模式下,传承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机构 (文化、民族宗教、教育、体育等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传承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组织(企业、民间社团、协会、学会等)。

3.1 政府主导模式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府主导模式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是一种主要依靠国家权力来推动的传承模式,它包括文艺展演中传承、学校授课中传承、技艺竞赛中传承和旅游节庆中传承等几种类型。

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传承,其特点如下:(1)高效率。政府拥有资源优势、组织优势,能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支持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另外,政府拥有强大的宣传力量,能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多手段、多渠道传播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走出原生场域,被更多人所熟识,进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总之,在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政府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高效推进这项工作,使之走出困境。(2)明确的动机。政府主导模式下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主要是为了此类文化遗产免于逐步消亡;同时,还有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目的。现实表明,河南省诸多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充分保护。(3)传承空间的开放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早已融入世界体系之中。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其传承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新的形态融入城市生活。(4)传承内容和形式的现代性。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新的传承内容和形式、新的动作更加科学合理,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5)传承负担的单一性。政府主导模式下,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成为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导力量,资金投入的压力不断增大,管理难度不断提高,有时,基层某些方面的需求顾及不到,容易给传承保护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3.2 民间个体主导模式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包括人生仪典中传承、家族和师徒传承等几种类型。

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下的传承,其特点如下:(1)自发性。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是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产生的土壤。在该模式下,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自发的,是非理性的,人们无须对“为什么传承”进行思考和追问,不需要去探求这类事物和行为存在的意义,传统体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耳濡目染,孩子就学会了。(2)传承空间的封闭性。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下,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封闭、狭窄。(3)传承内容的原始性。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大都是对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模仿,因此显得古朴简洁。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古代典礼仪式,因此具有表演性。(4)低效率。在家族内部和依靠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传承,属于小众化、精英化的传承,只能将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传承手段较为单一,效率不高。另外,依托节庆活动进行的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节庆时间在一年中较为固定,活动频率较低,所以效率也不高。(5)传承人的老龄化。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已为数不多,这些掌握复杂动作和技巧的高手或曰精英大都年龄较大,传承存在“人绝艺亡”的巨大风险。另外,民间个体主导模式下的传承,其组织联系较为松散,而松散的组织极易受到冲击而瘫痪,导致传承无法实现。

3.3 社会组织主导模式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组织主导模式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它是一种主要依靠社会营利性组织(包括文化演艺公司、旅游企业、传媒集团等)和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保护组织、广场舞社团等)来推动的传承模式,包括营利表演中传承和广场健身中传承等几种类型。

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的传承,其特点如下:(1)较强的组织性。传承主导方是各类营利性企业或非营利性机构等社会组织,它们有能力、有资源推进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的河南体育非遗传承,其组织化程度较高,效率也较高,目的更易实现。(2)动机的功利性。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直接目的,一是通过表演展示获取经济利益,二是学术研究,三是锻炼身体。(3)项目内容的市场导向。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消费品,组织者要按照游客、健身爱好者的要求,不断调整、改造内容形态,以迎合市场需求。(4)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下,组织者能够综合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实现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4 结语

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作用,认真审视其传承保护现状,正确分析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要完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传承、保护好这份遗产,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猜你喜欢

体育类河南省文化遗产
送伞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Tough Nut to Crack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