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关系探究

2021-12-01张博文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耦合育人战略

闫 俊,张博文

(1.开封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郑州轻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人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和强国之策。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决定推进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即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成果推广转化行动、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及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行动计划》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引导,积极开展精准脱贫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这一行动计划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下,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现行标准下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被我们完全消除。国家“十四五”规划已经启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间具有耦合关系,两者的共生、互动、耦合是必然的。要强化它们的耦合关系,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创业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当时将其定义为“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2]。创新教育注重意识层面,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教育更注重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二者是一个有机体,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目标一致,均服务于创新实践人才培养。1991年,日本东京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将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创新性的人格,包括首创性、冒险性、创业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3]。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总结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知识的增值即为创新,将创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则为创新创业,以知识增值并且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4月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通过校内外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打造创新型人才。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衔接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战略决策,二者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精准扶贫是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的贫困问题,旨在脱贫,有效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乡村振兴实质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的发展问题,旨在解困,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它们有一些共性,譬如,都面向广大的农村、实施的主体都是农民,等等。但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导和抓手,而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拓展和延续。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乡村振兴的内涵更广,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它不仅包含扶贫、减贫、防止返贫,还包含致富以及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有赖于精准扶贫,二者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三)耦合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系统)之间一种特殊的动态关系。两个或者多个事物(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发生信息或者能量的互动、转移、交换、传递、影响直至有机结合,产生1+1>2的合力倍增效应,这就叫做“耦合效应”。“耦合”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属性,前程表现“松散”,后程“互渗互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要求学生将这一精神和能力体现在创业实践中。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导和抓手,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帮助贫困群体掌握脱贫的技能和方法,并且有效防止返贫,引导贫困群体自立自强,使之敢闯会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两个事物耦合的基础还有时代性、地域性等因素。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耦合的动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相互拉动。要想顺利推进两者的耦合,就要找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明确二者的耦合关系,增强预见性和全局性,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

(一)基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哲学层面的辩证耦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观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从概念上看,两者从属于不同的范畴,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耦合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是一个教育价值理念,要求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员、全方位的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指向同一个条件——人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从这一角度来说,它们是作用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二者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当前与长远、义与利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乡村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投身祖国建设。

(三)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供需耦合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有874万人,2021年总量将突破900万人大关[4]。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5]。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是“供给-需求”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耦合

201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全国教育大会闭幕之后,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从上述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文件中不难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存在密切联系,两个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交互频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同效应明显。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耦合的障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智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它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是必然的。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形式浅表化

当前,有些高校将常规化的学生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偏僻乡村义务支教活动等,嫁接到创新创业教育上来,冠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名号,妨碍了人们的理解,减弱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有些学生社团活动虽然涉及创新创业教育,但都是小众化的活动,参与学生较少。个别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没有真正贴合乡村振兴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7]。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目标的设置不准确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站在相应的高度考虑这两项工作的结合[7],没有进行顶层设计,没有主动找寻二者最佳的耦合领域,对二者耦合目标的设置不准确,未能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导向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不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功能不完备,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互促耦合,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主体单一化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要素和主体,各个要素协同互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选择上,大多考虑选派科技人员下乡、送科技和文化下乡等,很少考虑选派大学生。显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的主体中,缺少大学生创客。其实,大学生创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过程不紧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结合碎片化,合作模式大多来源于“复制粘贴”,合作项目很难真正落地,创新创业主体扎根农村的不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者若即若离,主体结构松散,合作过程不紧凑。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推动,二者的耦合陷入机制化困境。

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耦合的对策

高校是人才供给侧,乡村是人才需求侧。对接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设计的侧重点[7]。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必定是一个“由点串线→由线带面→面面交融”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二者耦合的共性,然后精准发力,推动全要素耦合、多维度交互。

(一)人才共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理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为将来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人才,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解决的正是人才供给的问题。“供给”和“需求”的对象重叠在“大学生”这一主体身上。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育人”,为乡村振兴服务是“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二者的耦合就实现了人才共育。要积极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调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培养其爱农、扶农、兴农的“三农情怀”,鼓励大学生到广阔农村施展拳脚,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激发活力、提升人生价值,打造实心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平台共建

要整合高校和乡村的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配套齐全、保障有力的“农”字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删繁就简,让高校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高大上的创业实践平台下沉到农村,使其更接地气,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实践中见成效。

(三)项目共选

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聚焦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故很多高校学者以此确定自己科研选题的方向,他们的科学研究对解决“三农问题”很有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带动作用。要引导教师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上寻找科研切入点,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农村发展项目和科研项目的选择上,要充分听取当地乡村和高校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符合实际并取得成效。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应引导大学生选择那些市场需求旺、投资风险低、技术壁垒高的特色农业项目进行开发,实施创业计划,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可引导大学生依托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选择创业项目,以提高其创业的起点。要有效利用国家政策,集聚优质资源,优化软硬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例如,提供专业化师资,进行贴身指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环境留人;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成立创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同时,快速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和互联网建设,实现事业留人。总之,要帮助大学生在乡村建设的广阔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成果共享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耦合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农村创新创业。同时,大学生在农村的创新创业,也给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生力量和智力支持,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耦合的过程中,要厘清相关概念,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要加强顶层设计,找到耦合共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要进行跟踪指导和价值引领,树立他们的创业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耦合育人战略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