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与预防措施
2021-12-01王海明
王海明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畜牧兽医站 810599)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见且影响力极其严重的猪黏液性肠病,猪痢疾在影响饲料转变率和生猪体重的同时,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阻碍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性格局的构建[1]。就目前来讲,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相比,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在猪粪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防控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1 病原学剖析
SD 病原体-猪痢疾短螺旋体是一种厌氧菌,在显微镜下了解到这种病菌的外形呈现出螺旋状,在菌体两侧的细胞末端有外周质鞭毛,细胞外还包裹着外包膜。由于这种病菌的长度在6~8.5μm 之间,宽度大概局限于0.32~0.38μm,是典型的短螺菌,而且是短螺菌属中一个独立个体[2]。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猪痢疾短螺旋体的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自然环境下,这种病菌有极强的外界环境抵抗能力,但整体其存活时长与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据调查,在潮湿的粪便和土壤中,这种病菌可存活超过两个月,但在同温度下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期较短,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还有它对消毒药物的敏感度较高,一般类消毒药剂(过氧乙酸、甲酚皂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可将其灭杀。
2 传播渠道
在生猪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痢疾的高频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但由于这种病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3],防控工作难度相对较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受到一定影响。就目前来看,常见的传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管理因素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疫病防控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生猪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各种疫病的发生率高居不下。在自繁自养的养殖场,体内产生保护性免疫的生猪,排出的粪便中有可能仍含有病原体,经直接接触后感染其他健康猪群。除此之外,在日常生猪养殖过程中[4],消毒杀菌工作不彻底、日照时长不充足及其他管理工作(粪便清理不及时、粪便排到饲喂用具上、没有做好畜栏之间的有效隔离)形式化问题的存在,在增加猪痢疾疫病发生频率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2 带菌者间接传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除了生猪直接接触病菌引发猪痢疾外,其他带菌者的间接接触也是导致疫病防控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短螺旋体在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中也存在,其中野生啮齿动物是重要的潜在载体,且在它们体内病原体也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生猪接触感染病菌的其他动物排出的粪便,也会导致痢疾疫病的发生。
2.3 生猪饮食和肠道微生物
除了直接接触及间接传播外,饲料也是影响猪痢疾疾病频繁化发生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生猪养殖中[5],2~3 月龄的仔猪痢疾感染率最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饲料成分和突然饮食变化影响了生猪消化销售量,打破了肠道微生物的平衡。
3 临床症状
在不同生长周期,疾病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2~3 月龄的仔猪痢疾疫病发生率最高,之后是生长猪和育肥猪,断奶仔猪一般是不会感染痢疾。与其他疾病相比,痢疾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病概率,不同患病期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质地较软的粪便、颜色是灰色或黄色、厌食、被毛杂乱、直肠温度较高、踢腹、粪便失禁、阴部污染;感染数小时或数天后,生猪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排出的粪便带血、粪便中有黏液、粪便中有血块、粪便开始从软粪便转为水粪便、水粪便中含有血液和白色的黏液纤维、生长发育迟缓;当病情较为严重时,患病猪的临床表现主要分泌灰色或绿色糊状液体、粪便中混有黏液及纤维伪膜、粪便中含有大量小气泡。
4 病理变化
相比健康猪的体内器官,患病猪发生病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肠,对其解剖可了解到患有痢疾的病猪大肠肠壁和肠系膜有充血和水肿变化,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的同时,倘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会发成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导致大肠肠腔膜淋巴结肿大,腔内残留较多的黏液和血液[6]。据调查,患病周期较长的生猪病理变化还包括肠腔黏膜呈现出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浆膜表面会有白色突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不同致病菌引发的疫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对于急性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倘若未能对其进行及时治疗,致死率高达50%,因此,掌握基本的诊断方式也是每位合格养殖户必备的能力。就目前来讲,在对生猪是否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进行判断时,养殖户需严格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检测,即搜集大肠黏膜附近黏液(血样粪便),将其与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复红色液染色)混合,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较大螺旋体,可判断生猪感染了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此外,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都是目前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常用的诊断技术手段。
5 预防和治疗措施
5.1 疾病预防
作为一种常见且影响力极其严重的猪黏液性肠病,猪痢疾的高频发生在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稳定性格局的塑造也是十分不利的。在进行疫病防控工作时,养殖户需在秉承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确保如下防范措施的规范化开展,定期消毒杀菌(将过氧乙酸、甲酚皂和氢氧化钠溶液定期喷洒在圈舍、围栏、器具、设备、生猪活动轨迹周边,灭杀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菌)、制定完善的进出场制度(对外来车辆、人员及引种(单独隔离3周左右)进行严格防控,避免其将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病菌带入圈舍)、在饲料中添加中药来增强生猪免疫力(将甘草、麻黄、杏仁、菊花、防风、黄芪等中药进行熬制,将其掺入饮水中),并及时清理粪便。
5.2 治疗措施
就目前来看,在猪痢疾短螺旋体疾病治疗时,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泰妙菌素、泰洛辛、沃尼妙林、四环素、乙酰甲喹和林可霉素。一般来讲,养殖户需根据病猪病情采取合适用量进行治疗,一般病情可将上述药物与水进行混合亦或是与饲料进行搅拌即可,饲喂周期大概是1 周左右,病情严重的生猪则需要进行肌内注射,注射量是5mg/kg,注射频率是每天两次,每3d 一个疗程,并在注射的同时配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
6 结语
言而总之,作为一种常见且影响力极其严重的猪黏液性肠病,猪痢疾在影响饲料转变率和生猪体重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看,秉承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各项疫病防疫防控防治工作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