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2021-12-01王广步
王广步
(京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0)
作为一种党的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的客观存在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一直存在,是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管党治党实践活动始终,更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随着党的任务与目标的变化不断地演进、嬗变。换句话说,自1921年建党以来,在100年的党的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将其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抓手,积累了成功经验,塑造了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2
党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党内政治文化就应运而生,成为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隐性支撑,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也就非常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明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政治目标,旗帜鲜明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客观上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奠定了组织基础,指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完成了对党内成员的首次洗礼。自此,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政治文化建设开启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经过党的二大、三大,党的纲领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主的党内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以及党组织制度的核心——民主集中制的确立等,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文化支撑。随着革命实践的发生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也在发展。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政策教育,这是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对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巩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核。同时,规范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培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有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即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但是,由于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很浅,加上由于对共产国际的依赖,党内政治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混乱的问题,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从容应对复杂的革命局势的能力,大革命失败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遭遇了挫折。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围绕反抗国民党武装统治的中心任务展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认识到了大革命后期在指导思想上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改正错误,开始了新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篇章。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党内政治文化处于迷茫、徘徊的一个时期。在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或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诸多起义,革命转入低潮。此时,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即社会上的不良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到党内来,有部分党员思想急躁,未认清中国实际,急于求成。部分党组织缺乏思想教育,对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视若无睹,给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带领困难。但党内政治文化正是在这种困难下曲折发展的,尤其是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特殊社会实际出发,看到了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党的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和艰巨性。这就是党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多数,这种党内文化对党的性质特别是党的作风产生极大影响,极易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态度和苏联经验,对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不注重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上的建设,解决他们的思想入党问题,就不可能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面貌,因而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正是毛泽东在创立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这种特点,并提出了首先着重在思想政治上建设党,始终注意党内的政治文化建设,总结出看书看报、个别谈话等十多种思想建党的方法。同时也重视从组织上建设党,把加强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地位的建党路线,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奠定了党内文化建设的基础。面对党内存在着的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于1928年在中共湘赣边界召开的两次大会上科学论证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只有加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领导,才可以使之减少农民意识”,鉴于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做出这样的论断,1929年,古田会议对党内教育作了详细论述,明确要求“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毛泽东指出,红四军党内显然有一种建立于农民、游民、小资产阶级之上的不正确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途的,是有离开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我们必须去克服这种思想。《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的著名论断,这就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净化了党内精神文化,发挥了党内健康的政治文化的作用。1931年,我们党开始局部执政后,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示范学校,开展反贪污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传播,也促进了党内行为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这一时期,党内存在着明显的“左”倾主义的倾向,对党内健康政治文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使党的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5年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就重新确立起党内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长征结束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行动起来,为有效应对革命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好党内政治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党内政治文化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确保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是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破党内错误的“关门主义”倾向,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内的政治思想获得了创新。毛泽东还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和坚定新加入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立场,党的建设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二是展了延安整风。整风期间,毛泽东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章,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不正之风进行了有力的批评,形成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民主集中制等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政治规范,净化了党内政治风气,规范了党员的思想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于此同时,党对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更加成熟,如在党内广泛开展学习竞赛,设立了一大批干部培训学校、加强了党报党刊、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舆论阵地建设。三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建设党内精神文化奠定了宝贵的思想根基,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创新的关键事件。四是党内制度的完善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稳定。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五是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为有效制止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毛泽东提出了党委会工作方法,提出了“六不”规矩,提出“两个务必”的告诫,进一步加强了党内行为文化建设,奠定了执政之后党内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
“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2]336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身身份地位的变化,党内政治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党围绕如何“执好政”这一中心任务,对自身的政治文化进行了调试,对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加上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挑战,对党内政治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扭曲和伤害。
新中国的成立之初,防止贪污腐化和脱离群众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为当时党内有少数党员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中,新党员中有许多人思想作风极为不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面对直面国际国内党内的严峻形势,带领人民实施了一系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举措,扭转党内的歪风邪气。首先是开展一系列的整风整党运动,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骄傲自满情绪,严厉打击腐败行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净化了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和风气,提高了党员的宗旨意识,纯洁了党的队伍建设。其次是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占领宣传文化阵地,对党内精神文化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列《选集》《全集》以及《毛泽东选集》相继发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的颁布,都在推进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比较系统的制度体系开始形成,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
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前进,这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紧密相关的。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系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党内政治文化提出了警示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精神,明确提出反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不良政治文化,这是正确分析了党执政后面临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党内政治文化的向好发展掀开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客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较大的曲折,国内社会改造的急促和经济建设等问题出现,再加上党内存在着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不良政治文化,不能不给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1957年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整风运动,这对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整治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良问题,优化了党员干部的作风,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但是,出现了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发起进攻的情况,于是反右派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之后,随着总路线、“大跃进”的发展,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这也会反应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上来,党内政治文化在这一时期遭受了挫折和破坏。由于“左倾”错误在党内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了重大波折,“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发生了,党内政治文化遭受严重破坏。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大搞“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政治闹剧,致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党内政治生活极端地不正常。“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执行,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人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受到严重打击,党员的心理被严重扭曲,价值取向出现迷茫,思想混乱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一切都严重冲击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纠治党内顽瘴痼疾,开始恢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直面十年动乱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冲击,整饬党内存在的不良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文革”造成人们思想领域混乱的现实问题,邓小平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及时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党内思想不断解放,激发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恢复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仅恢复了党内民主生活,更提出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是为党内政治文化解开了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主观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束缚。于此同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内制度文化不断创新,以修订党章为重点,健全了党的领导、监督等各项制度。突出标志是1980年8月18日—23日,邓小平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333该篇讲话被视为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制度文化。为了使党员队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及时提出“经过这次整党,要努力建立、健全和改革党内生活的各种必要制度。”党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得到整体统筹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和繁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了特色,党内政治文化又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党内政治文化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创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上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完善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成为新世纪党内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于此同时,不断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将制度建设正式纳入党的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不断完善党内制度。如“巩固民集中制,而不是削弱或破坏这个制度”[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将民主集中制定位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普遍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发扬优良作风,净化党内不良风气,坚决惩治腐败,大力改善党内普遍存在的行为作风问题,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良好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巩固。此外,还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开展了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为形成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党内政治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历经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迎来了重要阶段。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也得到了全面的净化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欣欣向荣,不断释放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