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质量安全》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以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班(茶学)为例

2021-12-01岳川曹红利孙威江

园艺与种苗 2021年7期
关键词:茶叶课程体系内容

岳川,曹红利,孙威江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质量安全是消费者对茶叶最基本的需求,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身体健康[1]。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有害微生物等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消费者所关注,成为影响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因此,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在教育。《茶叶质量安全》是一门综合性高、专业性强、技术先进的课程,是茶学学科在适应当前产业发展中必然形成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与《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学》及《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茶学专业核心课程密切相关,其知识体系涵盖了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和检测技术及标准演变等内容。目前,仅福建农林大学等少数几所涉茶高校中开设该课程,且主要为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原因是该门学科的课程体系借鉴经验较少,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同时长期缺少相应的权威参考教材。为适应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卓越农林创新人才的要求,笔者对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班(茶学)的《茶叶质量安全》课程体系建设做了新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为国内其他涉茶高校新开设《茶叶质量安全》课程提供重要参考。

1 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的内容及存在问题

1.1 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的内容体系

《茶叶质量安全》定位为面向茶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2学分。理论课程部分包含绪论、我国茶叶产销与质量安全现状、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标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茶叶的污染及防治、绿色营销等6章的内容;实验课程部分为农场基本情况调查表填写、茶叶加工厂基本情况调查表填写、茶叶重金属铅检测、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等4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茶叶质量安全的有关知识,掌握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标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的种类及程序、茶叶污染的种类及防治方法,并能开展绿色营销等工作。

1.2 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存在的问题

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其中茶叶产销概况、绿色营销等章节内容与《茶叶营销学》《茶叶经济学》等课程中的内容存在较多重复,多门课程的数据反复讲解,容易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排斥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涵盖的内容不够全面,涉及内容不够深入,部分章节内容陈旧,当前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生产脱节。同时,《茶叶质量安全》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仅与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类标准在不断更新,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不断出现,要求相关的检测技术等也在不断地提升,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新内容不断形成发展,而原课程要求中对新知识的兼容性不足甚至缺少。另外,要更好地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掌握质量安全形成的规律和原理必不可少,而原课程教学中缺少相关内容。缺少一本权威的教材作为参考也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主要不足。

原《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受限于本科生实验仪器不足等原因,使得实验内容的挑战性不高、新颖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实验需要较为专业的前处理和较高水平的检测平台,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完成完整的实验操作,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效果和质量。

2 《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1 《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2.1.1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参考2020年8月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主编的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原课程的知识内容并借鉴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等课程中的核心内容,笔者构建了新的《茶叶质量安全》课程理论体系,该知识体系包括6个章节的内容,即绪论、茶叶质量安全与标准化、茶叶的污染与控制、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认证、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绪论部分加入了质量和安全的相关概念,并引入了质量形成和决定因素等内容,夯实学生对质量安全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有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叶认证等基础上,补充了HACCP、ISO、GAP等认证的相关内容,涵盖茶叶生产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认证的知识体系,满足学生进入茶行业等工作岗位后的需求。课程中专门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内容,且介绍内容与《茶叶审评与检验》中涉及到的标准不重复,也不再简单介绍各个标准的内容,更多地增加了各标准的解读及相互间的联系,形成围绕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知识背景。在茶叶的污染与控制这部分内容中,在原来主要农残、重金属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出现的茶叶污染源和相关新的文献报道,整理凝练,重点介绍了各类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控制技术。同时向学生不定时地推送最新的研究成果,供学生课后阅读理解,并在下次课时介绍文献内容,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科技论文、关注跟踪科研前沿的机会,也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和高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此外,还新补充了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这两部分内容,使得整个茶叶质量安全课程体系更加完整,也更加契合当前质量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满足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全面的茶学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茶叶质量安全课程体系,真正把课程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2.1.2 实验课程创新。调研发现有部分从事茶行业的毕业生反映该门课程的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开展,比如测定茶叶重金属、测定茶叶的农药残留等实验操作都需要在较高的专业实验室来完成,作为一线的茶叶生产者或者创业者来说几乎接触不到,他们更需要简单快速易操作的检测技术。前期,本科教学平台也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等新型设备用于该课程的学习,但由于实验仪器数量等条件限制,满足不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需求,部分学生上实验课几乎不感兴趣、不参与实践。因此,近2年来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变。从实验内容上,仍然安排2次填报各类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申请表内容,引进最新的速测卡检测技术用于本科实验中,让每位同学均能够独立地操作速测卡,甚至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饮用的茶叶拿来进行检测,这样既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也满足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学生到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能够接触专业的检测平台,增加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2.2.1 提高案例教学占比。《茶叶质量安全》是一门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茶叶质量与安全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最新的动态,笔者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的关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事件作为案例,同时结合最新报道的案例,建立课程中的案例库,并将案例库与整门课程的不同章节内容融合起来,在每次上课前安排5~8 min分析1~2个案例,然后再深入讲解章节内容[3]。同时,及时关注引入最新案例事件,快速转化进入课堂学习。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比例,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且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分析,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挑战度,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出勤率100%。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4],引导学生剖析茶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和崇高的事业理想。

2.2.2 多元化翻转课堂。考虑到该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地发挥学生作为获取知识的主体,笔者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减少“灌输式”的教学内容。结合案例教学的经验,以每3人作为1个小组,在课程期中和期末分别开展集中的翻转课堂交流,每个小组讲解完毕后,老师再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同时其他同学也相互交流,互相评分[5]。通过翻转课堂,打破师生间的单向知识传递,形成“师-生”“生-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模式,教师由指挥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

2.2.3 多渠道做好线上资源分享。建立了课程群,方便课后传递学习材料及相关案例的分享,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及时对学习中或生活中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问题开展讨论,并在每周安排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讨论。同时,从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中节选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可以通过线上途径发布给学生学习,极大地扩充学生知识面,夯实基础。

2.3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最终成绩构成为期末考试50%,实验成绩20%,平时及课程交流汇报30%,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而不是单独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拿高分。

3 结语

结合前期近6年的课程教学经验及新教材内容,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课程体系,使之满足茶产业发展中对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体系的需求,并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做了新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国内其他涉茶高校新开设《茶叶质量安全》课程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茶叶课程体系内容
《茶叶通讯》简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香喷喷的茶叶
主要内容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