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来真好看
2021-12-01张晓新
文/张晓新
“我今天要把他留下,不让他吃饭了!”上午最后一节课我刚要放学,向来脾气温和的英语科李老师这样跟我说。我看一眼这个学生,心中也是感慨:哎!怎么办呢?他在我的课上就爱说爱动,没有规矩。此时,其他学生都走了,李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准备好好教育一番。
孩子妈妈和我在学校门口等着他,没过一会儿,李老师和他一起出来了。我想经过说教,事情应该已经解决了。意外的是,李老师出来后,显得更生气了,他气愤地抱怨道:“在办公室也不会站着,还老是咯咯咯地笑!”听到这些,孩子的妈妈立刻训斥他:“你会不会站啊?你这样真丢人!你怎么跟妈妈保证的?”孩子妈妈说着说着,就要去拧孩子的脸蛋。此时,校长和主任路过,见此情景,赶忙上前拉住劝说,让家长冷静些。再看看孩子,面对这幅景象还是咯咯咯地乐,没有站相。
我一时间没有插上话,只是在旁边观察。家长看他还是没有悔意,就假装不管他了,自己往前走。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还是笑着,但眼中已经满含泪水。校长把家长叫了回来,大家又都围着这个孩子开始说教。这时再看他,他的笑根本不是“笑”,眉毛已经拧成了两个大疙瘩,眼里噙着泪;手舞足蹈,不知道如何站着。距离放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马上轻声地对他说:“小旭(化名),你站好了,你站好了老师还让你拿班牌。”说着,不知放哪的手放好了,站直了,不笑了,脸也马上板了起来。原来,他是能够表现好的。
事后,我赶紧跟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原来这个孩子有轻微的抽动症,有时真的管不住自己。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又与孩子沟通:“你很聪明,但有时管不住自己,当你自己控制不了的时候就和老师说,给你一分钟。好吗?”之后,班上的大小事务我都安排给他,让他有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我建议家长和其他老师,一起引导这个孩子。慢慢地,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增多了、和同学间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现在,孩子的表现非常好,经常听到其他老师夸奖他进步很大。看到孩子的进步,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欣慰。
其实,当学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不一定是他不想成为好学生,反而是他可能非常愿意成为一名好学生,但是无从下手。那么,作为引导者,老师的作用不言而喻。
及时与家长联系
通这个孩子的事例,我认为家校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特别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只有家长清楚,所以家长的配合是教师教好孩子的前提。了解了家庭情况后,教师在进行学校的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教师积极地引导
学生是稚嫩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回来,毫不掩饰,好恶分明。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爱的回报是学生依赖你、信任你,积极地回应你的教育理念,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没完没了的恶作剧。语言是人类最直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形象生动的、有条理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有教育家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语言能力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犹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水分、阳光一样。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人自我完善心理的具体反映。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积极追求。
鼓励同学们交朋友
同龄人的共同语言要多一些,兴趣爱好也大致相同。在一个班级里,如果他得不到同学的爱,那么,他会孤独、自卑,感觉孤立无援。老师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他需要更多同学之爱,才能成长的健康。所以,平时里,我会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尤其要关注一下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找到归属感,拥有学习生活的圈子。这样,班集体的良好班风就形成了,学生也会觉得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待特殊需求的孩子,教育者和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应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融入集体生活,参与到学习中来。当我们激发起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爱学,才能学得好。教师要和家长联手将浓浓的爱洒向他们,他们终将会以更大的爱回报我们,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幸福中共同成长。让学生笑起来更好看,是教师、家长及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