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思想对强化教师修养的启示
2021-12-01祁冰姜山
祁冰姜山
(1.哈尔滨师范大学;2.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有力地推动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修养问题一直受到重视,对强化现代教师修养有极大的启示。
一、教师修养的内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述强调要讲究修身养性,立德善行。教师要做到学高身正,为师为范。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较高的育人质量要靠好的教师。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
故此,办好教育,拥有好的教师是第一要素,而好的教师,主要体现在要有较高的修养。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因此,教师修养的内涵,是指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其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上善若水,无私无畏,关切他人,广受人们敬重与钦佩;要有一定的知识储量、理论见识、艺术欣赏能力、认识世界与社会的辨识思想;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热爱学生,将育人视为第一要义。
二、传统教育思想对强化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
唐朝吕岩曾填词道:“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悟道、培养良好人格修养的人,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应坚持不懈,日夜思之行之,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起到榜样的作用。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性质为事业。”作为教师,要将良言听到耳朵里,记在心头上,变化为德行,成就为事业。当下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培养重教爱生思想品质,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恪守教书育人的天职,尽职尽责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引领和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怀融汇到教育学生的活动中。
中国古典文献《学记》中关于人格与道德修养问题,亦有精当的论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要有大智慧,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要讲究诚信,取信于民,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这些观点,值得教师学习借鉴。
荀子《劝学》篇中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品德,可以使人格达到较高的境界,形成具有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修养达到的高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传统教育思想对强化教师文化知识修养的启示
孟子在《劝学》篇开篇便云:“学不可以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就是文化知识魅力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功能。教师不仅要把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用自身拥有的广博知识形成自身的文化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心灵形成影响,构成熏陶,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羡慕与敬仰,进而仿效老师去说话,去做事。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识渊博的教师,一定会在他的思维、语言、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某种气质。对学生形成影响,因此,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
宋代理学家、大学者朱熹与吕祖谦在《近思录·为学》中曾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作为教师,对于文化知识必须广识博学,应学懂弄通,要思考揣摩,要掌握其要义,要学而不厌,进而达到“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首先,教师培训是一种重要方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要探寻和践行开创性、创新性、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积极性,使每个教师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都能稳步提高文化知识,为做好教学工作创造条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而领会“教中学,学中教,边教边学,以学促教”的道理。
其次,要靠教师自学和向他人学习。《近思录·为学》主张“为学由己”思想,同时也不排斥“师友讲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四、传统教育思想对强化教师育人修养的启示
优秀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专心致志,谦逊好学,及时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教师不能只注重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培养所谓的专业特长,而忽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实现教育理念,就要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学记》文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可见,在教师的能力修养中,包含着敢于负责的严师精神。中国传统教育观,讲究“因材施教”,在追求教育共性化的同时,还要讲究个性化。所以,教育方法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整体来说,教育方法要遵从五个原则:一是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经历、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则。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尽量多采取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去做,多观察,多思考,在活动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学到知识;三是自愿自主发展原则。教师不强迫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认识事物、学习知识、丰富生命阅历。让学生养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学风。教师要启发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广泛持久的兴趣,进而生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四是要加强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师不要把精力全放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上,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审美力和语言表达力;五是人格平衡发展原则。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创造有利条件,防止学生心理扭曲、自私自利、暴力邪恶、不讲道理。要培养学生成为能融入社会,关爱他人,创造美好的人。
《近思录·为学》中云:“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功夫到这里则有此应。”“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逶逦,莫不阔步,及至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加强教师修养要有韧性与目标。“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作为教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完善自身修养,让语言和行为合乎党和社会所要求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