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综述*

2021-12-01纪丕霞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30期
关键词:内涵思政大学生

纪丕霞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生获得感是评价和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2017 年,教育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打一场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近年来,就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梳理学界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了解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共识与分歧,又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与生成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内涵界定是开展学理研究的逻辑前提。围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获得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由“获得”和“感”组合而成,大学生获得感指的是建立在确有所得基础上的“内在充实感和满足感”,是大学生主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获得的“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满足”。获得感的获得既有正向的获得、也有反向的获得,既有短暂的、也有持久的收获,既有显性、也有隐性的获得,是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持久而美好的主观心理感受,来源于大学生自身对思政课的心理预期和其他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引导,是教学互动、内外同向同行的结果。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理想信念的获得,还包括正确认识、对待世界和社会方法论的获得,既包括“知识、能力、行为等客观获得的显性显现”,也包括“心理感受度和价值认同度的主观获得的显隐共存” (陶倩,2017)。此外张业振(2018)认为获得感还应该包括“被尊重感、参与过程的愉悦感、参与结果的实在感和成长需要的满足感”。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

厘清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及其生成,是探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的基本遵循。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张学亮(2017)从学生需要什么、教学供给什么、怎样实施供给以及如何保证获得感的最终生成,论证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逻辑关系。李昊婷(2019)从心理视域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要素——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获得感以及生成的心理机制。魏晓波(2020)则从“具身认知”的视角,从“身体的体验性、情感的体验性和认知的交互性”,探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王润稼(2018)提出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为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了生成寓所,强调获得感只有在大学生美好生活的实践探求中才能生成。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对现状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精准施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前提。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多、变、厌的挑战与困惑(冯秀军,2017)。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整体上呈现向好态势,学生出勤率、到课率提高,但抬头率、点赞率不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秦在东,2019)。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者们分别从教学各要素、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较为集中的观点认为大学生需求多样化与教学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差距,是制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出现脱节,教学话语表达与学生接受之间存在鸿沟(周金华,2019)。王润稼(2018)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考查,进一步指出由于“受外在多元环境和内在固有定式的影响”,部分思政课存在着“教学目标预设空泛、叙事模式符号化和娱乐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也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不能从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共鸣与归属,师生之间难以达成同频共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难以生成。

(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增强,是一个各有关方面同向同行、合力推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教学相长、双向发力的过程,是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接受主体的主动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围绕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学界就如何实现师生同频共振,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在教学理念方面,王润稼(2018)提出思政课要坚定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并将思政课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要加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供需互动,发挥纵向统筹与横向联合的合力效应,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程仕波,2017),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陈灿芬(2018)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路径建议。王会民(2018)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育人导向、育人方略、主客关系、知行合一四个着力点;周金华等(2019)强调要基于学生需要,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性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体验等方面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上,冯秀军(2017)提出“问题链”教学,强调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链”引导教学,活跃课堂,以此增强大学生获得感。金文斌(2017)从思政课考核方式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认为应该尊重大学生心理特点,围绕他们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合理设置考核评分点。

三、综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学者就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与内容、构成要素与生成机理、现状与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但整体而言,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认识不一;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与面临困境的研究多是基于已有困境设定,已有调研限于具体课程或者某些学校,少有研究是通过大样本实证调查,缺乏对目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的全面详尽把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关注和研究;提升思政课获得感路径的设计多立足于教学供给侧方面,少有从大学生方面提出的对策。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研究放在新时代背景下,尽快形成学术上的统一界定,为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奠定基础。目前学界对于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对思政课获得感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体等区别不是很清楚,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专题关注和研究相对欠缺。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理想信念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同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应该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学术界需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对思政课获得感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主体等进行明确区分,给出符合思政课特质的大学生获得感的明确界定。

第二,结合思政课获得感内涵界定与思政课教学实际,设计科学完善的思政课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提供基本的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具体体现,是增强思政课获得感实践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也是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对策的实施依据。目前,结合思政课获得感评价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和维度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的路径与对策的选择与实施。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需要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实践状况进行总结和研究。自2017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思政课获得感概念以来,全国高校围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积极进行思政课各方面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学术界亦从学术视角各抒己见,提出对策性建议。几年过去,这些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做法,究竟做的怎样、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对现状进行一个总结、评价,以便发掘成功经验与案例进行推广借鉴,发现存在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为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

第四,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路径的研究除了关注教学供给侧,强调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外,还要关注学生侧一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因此获得感的增强既需要教学供给侧的改革,更需要大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在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过程中,大学生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自身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他们的内生动力怎样得到激发?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内涵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思政课“需求侧”
挖掘习题的内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