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主体间性理论 建构音乐互动课堂

2021-12-01刘晓嫚江苏连云港市金山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体交流探究

刘晓嫚 (江苏连云港市金山中心小学)

拉康强调在主体的存在结构中,“他性”发挥了重要的界定作用,这种“他性”就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表现为各种互动和交往的行为,一切主客体的关系都有对主体来说是“为我”的性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间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课堂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堂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在互动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设计发散问题,调动思维

要提升学生的主体间性,就要促使学生提升“为我”的性质,认识到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要倾听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也要充分开动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习中的“为我”性质,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思维能力。教师要用抛砖引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调动思维,然后促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音乐探究水平也随之提高。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展现大自然美的作品,能很好地激发人们对美的感悟。为了让学生提升演唱水平,教师设计了一些发散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说说这首乐曲将自己代入了怎样的场景中。”学生展开了思考,如有人提出该作品让自己想到了辽阔的田野,四周都是丰收的麦田,孩子们坐在车上飞驰向前,感觉十分快乐。此后教师还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如有学生提出:“我在演唱的时候常常节奏不稳,如果一边演唱一边用手打拍子的话,能否避免这个问题。”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其展开尝试,对比一下,看看是否真的有效。

由于学生的音乐体验性不足,导致师生交流效果不好的问题。教师要试着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音乐曲目认知结构,进而调动其思维,提升其赏析水平。

二、拓展课外素材,丰富内容

主体间性是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主体间性有不同的级别,一级主体间性即对另一个人的意图进行判断和推测,二级主体间性就是对其他人的意图和判断认知的认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外自主活动,尝试搜索更多的音乐学习素材,这样他们就能提升二级主体间性,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意图是什么,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自主学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等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教师引导他们尝试展开课外自主搜索活动:“大家还知道哪些戏曲呢?你听说过哪些著名的戏曲片段?能否说说不同剧种的差别?”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有的学生上网搜索了京剧、越剧、沪剧、河北梆子等著名的片段,并展开了赏析。有学生提出:“这些剧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使用的方言不一样,如沪剧用的是上海方言。”还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戏曲给人的感觉不同,如越剧给人吴侬软语的感觉,而京剧中有不少唱段都给人豪放感。”在补充了课外素材后,学生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自主探究活动。

由于小学生对音乐相关的背景信息的了解不够,所以也影响了他们发挥主体间性。教师要针对此问题,有条件地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这样就能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课堂交流效果会更好,主体间性也得以提升。

三、指导情境表演,体验欣赏

哈贝马斯在研究主体间性理论时提出社会中人际关系分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交往行为就是主体间性行为,要构筑和谐社会就要积极展开互动交流。在小学音乐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唤醒学生的交往行为,如组织他们结合音乐作品参与到情境表演中,并在互动讨论中交流对作品的认知,提升体验和欣赏的水平。

在教学《彼得与狼》时,教师给学生构筑了自主学习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音乐剧的表演活动。学生首先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如彼得、狼等,然后结合音乐展开想象,思考不同的旋律展现出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认为舒缓的音乐展现的是彼得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场景,而紧张的音乐展现的则是彼得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在互动表演中,学生就欣赏感受进行了讨论,他们提出了自己对该作品的看法,认为:“我觉得这首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我很难想象原来音乐作品也可以体现故事情节。”还有学生发现:“我发现原来音乐也能体现情绪,如在这首作品中就展现了紧张的情绪。”学生的音乐赏析水平因此得到了发展。

音乐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舞台表演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主体间性,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提升音乐表现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舞台表演有一定的向往,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提升音乐感悟能力,体会音乐的魅力,感知音乐存在的价值。

四、穿插主题故事,激活共鸣

主体间性不是将自我看成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成和其他主体的共在。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所感悟,而且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伴形成共鸣。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时介绍一些和音乐主题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导其展开讨论,这样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共鸣,唤醒主体间性。

在教学《草原小姐妹》时,教师将相关主题故事穿插其中,引导学生思考:“有一对草原英雄小姐妹,她们都是蒙古族的姑娘,名字叫做龙梅和玉荣,她们在暴风雨中保护羊群,避免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在倾听了故事后,学生再欣赏《草原小姐妹》,就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首作品的旋律十分流畅,展现了草原辽阔的场景,让欣赏者如同置身在草原上一样。”还有学生提出:“我似乎能感受到草原小姐妹的情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而音乐作品常常具有某种精神力量,能引发人们感悟。”在这样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倾诉了自己的想法,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程度都有所提高。

小学生一般都对有趣的故事感兴趣,所以穿插主题故事的方式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投入互动交流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倾听感受,若生活中有什么故事符合音乐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说出来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能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提升学习效果。

五、应用辅助工具,深度探究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张扬个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较弱,所以参与效果自然也受影响。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而围绕音乐主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教学《杨柳青》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江南丝竹的特点,便利用辅助工具。教师首先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展示了江南丝竹片段,还展现了能体现江南风貌的照片,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吴侬软语的婉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给学生展示了江南丝竹中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并引导学生倾听,尝试学习如何弹奏它们。在近距离接触乐器后,学生尝试分辨音色,感受二胡婉约之美,体会笛子的高亢之音,感悟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落有致。学生开始深入探究江南丝竹的特点,并倾听了不少著名的乐曲。教师引导其展开自主总结,说说江南丝竹在曲调上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工具,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展开主动探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乐器,引导学生尝试演绎,这也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互动探究,从而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要充分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或互相互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若教师不注重主体间性,减少了师生互动,那么就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由和其本性,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反之,若能注重主体间性,多组织交流互动,那么学生就能张扬个性,得到更好的成长,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主体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